【读书】问人间谁是英雄
52fw.cn 07-29 次遇见宋丹
我对95岁的老英雄张富清熟悉得就像熟悉自己的父亲。然而,我从未见过张富清。我其实是从一部名叫《父亲原本是英雄》(湖北人民出版社,2019年)的长篇报告文学里真正认识、了解,并且更加亲近和崇敬张富清的。
此前,我们已从各类媒体的报道中对张富清的生平传奇和英雄事迹有所了解,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之后,一个60多年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的英雄感人故事已经走出鄂西大山,一个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的时代楷模形象已经走红全国!
就在2019年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大庆期间,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给张富清佩戴“共和国勋章”的庄严时刻,由湖北作家田天、田苹合著的这部长达二十余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问世,这是湖北文学界致敬老英雄的一份厚礼,也是“报告文学大省”湖北在新时代的一个重要成果。
这是一部时代性与艺术性俱备、报告与文学兼优的难得的成功之作。其主要特点有三:
首先是精巧的谋篇布局。作品以对张富清从军、转业到离休的立体描绘为叙事轴线,全面回溯了宜川战役、永丰之战、进军新疆、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抗洪救灾等重大历史事件。作品没有采取简单的编年史书写手法或一般的平铺直叙手法,而是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突出重点,融当下与历史于一炉,采取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及故事套故事等艺术手法,对张富清的人生历程和精神世界进行巧妙而灵活的叙述,形成了新奇别致的叙述结构。书中有一只贯穿文本始末且频繁出现的棕色皮箱,像彩线一样将散如珠玉的张富清不同时段的典型事迹串连起来,更体现了作者的匠心独具。
其次是对生活场景和细节的深度挖掘与还原。报告文学不同于一般通讯报道的特质,即在于它的文学性,亦即通过场景还原历史、通过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书中,作者从细微处着手,以小说叙述和散文笔法的细针密缕,用大量的细节和情节雕琢故事的真实性与现场感,从而复活了历史与生活本来的面貌。比如张富清荣立特等功的“永丰之战”,在张富清的英勇事迹中占有极重的分量,但在此前的报道中,大多语焉不详,缺乏细节的描写。作者真实地还原了战时场景。包括战前的准备,战斗中的深夜突击,战后清理战场寻找战友的遗体,乃至敌我双方的排兵布阵等,无不描写细腻。尤其对张富清抠着砖缝攀上永丰城墙、在敌军火力的交叉射击中炸毁敌人碉堡等细节的捕捉,生动而鲜活,让读者如身临其境。
最后是极具个性化的文本表达风格。比如,叙事主体的积极介入,字里行间洋溢着的作者澎湃的激情与精辟的论辩,对土家族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的描写,以及大量方言的运用等,无不体现出作品的个性化特征,同时增添了作品的厚重感和生活气息。
写作这样一部描写英雄、讴歌英雄的主旋律作品其实是有相当难度的。难就难在主人公家喻户晓、其事迹众所周知。如何写出一个“既不变样又不一样”的张富清,是作者面临的巨大考验。
我们欣喜地看到,《父亲原本是英雄》做到了。作者的“聪明”之处,在于摒弃了传统的“典型报告”似的“宏大叙事”,以英雄晚辈的独特视角进入父亲张富清的人生历史,进入英雄的内心世界,在一个看似普通的英雄父亲与子女、孙女及读者之间架起一座精神桥梁。书名中的“原本”一词运用极为巧妙,你既可以理解为“父亲”过去是、曾经是英雄,也可以理解为“父亲”一直是英雄,但不为人知,就连自己的子女也被蒙在鼓里。这就好比技艺高超的评书艺术家,在紧要处卖一个关子,引人浮想联翩,迫不及待地要知道答案。
问人间谁是英雄?是“忠武勋名百战回,西湖跨蹇且衔杯”,还是“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抑或是“江中斩蛟,云间射雕,席上挥毫”?似乎都是,又不完全是。在以往的关于“英雄”的多种叙事文本中,我们发现,一些英雄人物的类型化、同质化、公式化倾向严重。作者尽管怀着激情仰望之心来塑造人物,却总是夸张渲染人物思想性格的某一个侧面,用刻意强化甚至有意拔高的手段,来形成“高大上”的英雄形象。所以,我们不免看到,不同的英雄人物虽然出现在不同作家的不同作品中,但其基本的性格特征,甚至相貌、行为、语言都很相似,甚至“千人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