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性减退 流行语网上寻
52fw.cn 07-14 次遇见除了 “我想死你们了”,近年来冯巩也爱上了网络流行语
2009年网络热词增多 2010年6成以上节目都用 观众期待“独家制造”
每年央视春晚的语言类节目,在制造笑声、烘托气氛的同时,还担负着另一个重要的责任:制造流行语。能否炮制出流行语,几乎成为衡量一个语言类节目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但回顾春晚近年语言类节目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网络流行语出现在春晚的相声和小品之中,能像赵本山小品一年制造一个原创流行语的节目越来越少。
虽然作为今年春晚总导演的马东并不认为这种现象是一个坏事,但记者从其他春晚的参与者口中也了解道,这种现象确实需要得到改善。
记者观察
春晚舞台网络流行语渐“给力”
回顾以往十年春晚语言类节目,在2008年之前,央视春晚的相声和小品中,很少有网络流行语的出现,而随着“雷人”、“芙蓉姐姐”等网络语言和网络事件的涌现,在2009年的春晚上,借用网络抖包袱的现象越来越多,包括姜昆、蔡明、冯巩等笑星的节目,都采纳了网络流行语的元素。
这个现象在2010年达到了巅峰状态。记者统计了一下,当年央视春晚的语言类节目共有十个,其中至少有六个节目都出现了网络段子,而像“寂寞”、“out”等大热词汇都被放到节目之中。
而在今年春晚开始之前,甚至已经有网友在微博中提出了有奖竞猜,竞猜的内容就是“今年春晚谁会最先说出网络流行语‘给力’?”
最终的答案揭晓并没有让观众等太久。在海清和黄海波表演的第六个节目《美好时代》之后,主持人朱军便率先喊:“刚才的节目‘给力’么?”不仅如此,“给力”这个热词还被重复用到了黄宏表演的小品《“聪明”的丈夫》中。
对于春晚语言类节目融入网络流行语的现象,不少观众也在网上写了自己的看法。
一位网友留言说:“以往的春晚是制造黄金流行语,而现在的春晚是总结过去一年的网络语言,真是判若两'晚'。”“所谓春晚要越来越面向年轻人,于是编剧就喜欢在台词中生硬地夹杂些网络流行语。可是演员还是那些老前辈,而他们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喜欢那些词语的?活了大半辈子干吗现在非要说一些流行词就算面向年轻观众了。生搬硬套一点意思也没有。”另一位网友也表示了自己的看法。
诸如此类的评论在春晚贴吧中仍有不少。而在提出质疑的同时,也有网友对此提出了中肯的建议,有网友就表示,春晚还是尽量少运用网络流行语:“不上网的人不懂,上网的人会觉得老套,这确实不是一个讨好的方式。”
网络流行语潜入春晚语言类节目
2009年
“来,认识一下芙蓉姐姐!”
——相声《我有点晕》(姜昆、戴志诚)
“你雷死我了!”
——小品《北京欢迎你》(蔡明、郭达)
“天涯何处无芳草,干吗非在身边找!”
——相声剧《暖冬》(冯巩、金玉婷)
2010年
“别的天使脚先下来的,他这个天使脸先着地的。”
——相声《和谁说相声》(姜昆、戴志诚)
“这位就是有点二百九——二百五加三八加二。”
——小品《不能让他走》(冯巩、阎学晶等)
“那个时候,她飞的不是飞机,是寂寞。”
——小品《我心飞翔》(闫妮殷桃等)
“我爸怎么了?”“你爸OUT了。”
——小品《家有毕业生》(蔡明、郭达等)
“别因为一个包子引发一场血案”。
——小品《五十块钱》(周锦堂、尹北琛、李铁)
2011年
“刚才的小品‘给力’么?”
——朱军
“哎哟,小月月!”
——相声《专家指导》(姜昆、戴志诚等)
“嫂子给力啊!”“一切即将过去,神马都是浮云。”
——小品《“聪明”的丈夫》(黄宏、陈数)
“天才就是比人才多个‘二’。”
——相声剧《还钱》(冯巩、牛莉等)
主创声音
演员贾玲:虽然是热点但不应过分依赖
作为近几年春晚舞台上涌现的新人,贾玲和搭档白凯南在春晚上表演的酷口相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当谈到借用流行语这一话题时,贾玲表示,这只是语言类节目反映社会热点的一种形式。
“语言类节目,总是会围绕时下热点话题制造笑料,像房子、车子一样,网络上的一些事件同样是这些社会热点的一部分,自然在节目表演中会出现借用网络流行语的情况。”贾玲说,“这并没有对错之分,只有用的合适不合适,如果能让大家笑出来,我觉得这也不失为一种逗乐的形式。”
不过贾玲同时表示,自己也注意到了近两年网络流行语在春晚舞台上大量涌现的现象。
“我认为,作为春晚来说,主体不能太多地倚仗网络流行语,确实还是应该多创造一些自己的流行语,回馈给网络。这样才能达到一种互利互助的状态。”贾玲说,“像之前赵老师的‘公鸡中的战斗机’之类的话,最终也都成为了热点,那会儿网络没这么热,能创作出来,现在网络热了,同样也应该能。”
编剧邵僧:有泛滥苗头 创作时有意回避
作为贾玲和白凯南春晚节目的编剧,同时也是近五年冯巩春晚节目创作团队的成员,邵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有些时候运用网络流行语,确实是不得已而为之。“像之前2010年的春晚,给冯巩创作的《不能让他走》,其实题材如果拿到几年前演同样适用,但要是拿到2010年春晚舞台上演,怎样才能让人看出2010年的特色呢?就是运用当年网络流行语来对节目内容进行装饰,这一下就能让人感到时代特色。”邵僧说。
在这个小品中,融入了一句网络流行语:“这位就是有点二百九——二百五加三八加二。”
不过,去年他就发现了网络流行语在春晚舞台上泛滥的苗头,所以今年在创作剧本的过程中有意回避了一些。“我今年在给他们写剧本的时候,像‘浮云’、‘给力’都曾经想到过,但一想到去年网络语已经那么火了,今年肯定也会不止一个人用,所以便主动放弃了这些热词。”邵僧告诉记者,“网络流行语,用一句,可能让人感觉到新鲜,但用多了,就会让人觉得没意思。”
本山团队:不用网络语靠原创接地气
值得一提的是,赵本山的节目几乎年年都至少有一句“名言”流行,且无一例外是原创。
#p#分页标题#e#对此,本山团队御用编剧尹琪向记者表示,其中的秘诀很简单:“就仨字,接地气!赵老师的节目无论是喜剧冲突,还是喜剧语言都来自于生活。无论是对于农民还是网民,这些双脚落地、来源于生活的东西能让任何人都很容易接受。”
尹琪说,他每天的上网时间超过十个小时,但他对网络流行语的态度也异常坚决——完全不用。“就像吃饭一样,一盘菜再好吃,你天天吃也会吃腻。同样的,网络流行语人人都在说,你上台再去表演,再好也会让人觉得没有意思。”尹琪说,“而且,咱中国有八亿农民,这些人占人口的主体,你对他们说那些网络流行语,他们也未必听得懂。所以,我在创作过程中不会用网络流行语。”
权威回应
导演马东:流行语上春晚不是件坏事
“我认为在语言类节目中运用网络流行语,这并不是件坏事。”今年央视春晚语言类总导演马东告诉记者,“就像是你跟一个朋友吃饭,饭桌上你跟朋友讲一个笑话,这个笑话他可能没听过但也可能听过,但不管怎样,最终能让大家哈哈一乐便是了。”“我认为这没什么,说多了反倒是被利用了,我也没什么其他特别的看法。”马东说完后,谢绝了记者的更多提问。
本版撰文/记者赵振宗制图/肖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