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冲刺标语折射社会评价单一化
52fw.cn 08-16 次遇见如今,几乎每个高三教室里都挂着标语,除了“拼搏努力”、“背水一战”等传统口号,90后学生们还想出了更多幽默风趣的标语,如“吾日三省吾身,高否?富否?帅否?否,滚去学习”、“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等。(5月19日《河南商报》)
尽管备受争议,高考依然为许多人提供了人生突破的可能性,成为许多人改变命运的“独木桥”。社会阶层生存生态的鲜明反差,让人人渴望“争上游”;阶层固化现象愈发明显,教育的功利化、工具化很难说不是一种必然。作为社会心态的外在呈现,高考冲刺标语为励志教育打上了艰辛、决绝甚至悲壮的底色。
在一个习惯用财富来衡量一段生活的好坏,并乐于在文化上建构这样的评价体系的社会里,那些缺乏优越家庭背景和丰厚物质财富的年轻人,如果不依靠后天的努力来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难免会成为社会竞争的失败者。从这个角度上说,高考冲刺标语的表达类型虽然有差异,其目标却是一致的——考更高的分数,上更好的大学。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教育只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的预备”。只不过,在坚硬的现实面前,人们不得不学会功利和算计。在当下的就业市场,“出身论”、“血统论”的大行其道,让一些非“211”、“985”院校毕业的本科生遭受学历歧视;当好学校和好工作直接挂钩,谁不想在高考中考出一个好成绩?
身不由己地被裹挟在教育流水线的高中生,为了所谓“更好的生活”,不断矮化自己、不断鞭笞自己,以一种悲壮得近乎残酷的方式来激励自己走完这一段旅程。家长也好,老师也罢,他们不是不知道孩子的累与痛,但他们又有什么办法?为了让孩子未来的人生多一些光亮和希望,“现在多吃苦,将来少受罪”成为约定俗成、心照不宣的行为逻辑,成为他们无奈而又执著的理性选择。
一方面,社会评价体系的单一化,导致人们对财富、权力和名望的过度追逐,另一方面,公共财政投入在城乡之间不均衡,教育资源在地区之间不均等,都影响了教育在缩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上的效力,以至于“寒门难出贵子”成为一种喟叹。
著名社会学家孙立平认为,匮乏的资源、激烈的竞争,会从根本上扭曲人们的是非观和价值观,高考冲刺标语只是一个缩影。要减少高考冲击标语的语言偏差和不良示范,既需要改变单一化的社会评价标准,也需要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只有让高中生拥有更多的人生选择,才能缓解“挤独木桥”的困境。
(原标题:高考冲刺标语折射社会评价单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