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正月不能剪头发?
网友 03-28 次遇见 爲什麽正月不能剪頭發,民間有以下兩種解釋:
1.正月裏剃頭---"思舊"
2.正月裏剃頭---"思舅"
第一種解釋
舊時民俗禁忌甚多,“正月裏不許剃頭”即爲一例。夏曆第一個月裏,任憑男孩毛發瘋長,卻絲毫不能侵犯,否則對舅舅不利。“正月裏剃頭,死舅舅。”多吓人的一份責任,舅舅的安危全系于外甥的頭頂之物。直至夏曆二月初二,男孩才有了剃頭的自由。
外甥的頭發因何與舅舅的性命有了瓜葛?實在費思索。社會學家考證人類是從母權社會一步一個跟頭鬥才到父權社會的。在女人說了算的母系氏族社會,娘家人的重要代表——舅舅,自然不可小觑。
民國二十四年版的《掖縣志》卷二《風俗》揭出了習俗的謎底:“聞諸鄉老談前清下剃發之诏于順治四年正月實行,明朝體制一變,民間以剃發之故思及舊君,故曰‘思舊’。相沿既久,遂誤作‘死舅’。”正月不剃頭,原是“思舊”。正月爲一年之始,有如一日之晨。正月一個月不剃頭,以緬懷傳統。鄉老将“剃發令”的時間記錯了,不是順治四年正月,是順治二年六月。那時候攝政王多爾衮就下令在北京的前門、地安門、東西四牌樓等主要的路口設立席棚,免費給來往的行人剃頭。“剃發令”規定官軍民一律剃發,遲疑者按逆僬摚瑪兀〕?⒁运酪獟稘h人歸依滿人的發式,使漢人驚恐萬狀。但這驚恐瞬間化作滿腔怒火,他們甯死也不剃發,甚至高呼:“甯爲束發鬼,不作剃頭人。”但是,脖子畢竟硬不過鋼刀,漢人爲了項上頭顱被迫剃發。然而反抗并沒有停止,正月不剃頭即是一種反抗形式。1644年至1650年(順治元年~七年)間,意大利人衛匡國寫下《鞑靼戰紀》,記錄了中國南方軍民爲保衛頭發而戰的情況:士兵和老百姓都拿起了武器,爲保衛他們的頭發拼死鬥争,比爲皇帝和國家戰鬥得更英勇,不但把鞑靼人趕出了他們的城市,還把他們打到錢塘江,殺死了很多鞑靼人。實際上,如果他們追趕過去,也許會收複省城和其他城鎮,但他們沒有繼續發展勝利,隻滿足于保住了自己的頭發。爲剃頭不惜掉頭,這是意大利人很難理解的。
漢族男兒自古就蓄發,“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妄動。剃頭簡直就是剔命。“去發”的髡刑不在五刑之内,但也是一種刑罰。三國曹操割發代首就是明證。此習自隋、唐以後已廢止:未成丁的孩童,頭發覆頸披肩;成年後,總發爲髻。那時候,清朝爲了統一全國的服飾,強迫漢人學滿人的樣子,剃頭留辮子。滿族人原是狩獵部族,爲了實用方便,從額角兩端引一直線,直線外的頭發全部剃去,僅留顱頂發編成辮子。習俗有極強的傳承性,也會因時因地而變。滿族入主中原後,大量接納漢族士大夫參加政權,内閣大學士、六部尚書等高官顯位,都是滿漢各半。在這“滿與漢,共天下”的局面下,滿漢民族矛盾逐漸減弱,日久天長,漢人也奉“滿清”爲正統了,剃發漸成習慣。這樣,正月不剃頭以“思舊”就失去了賴以存在的文化心理基礎,由諧音訛傳爲“死舅”。爲了反抗滿族的統治,漢人就編造出正月剃頭死舅的說法。正月一個月不剃頭,意味着一年沒有剃頭,以此來緬懷祖宗,緬懷傳統。而舅舅在中國人的傳統中,是公正的象征,一般家庭分家都是由舅舅主持公道。
江蘇淮陰等地民俗說這個傳說始于秦始皇赢政,爲避諱,民間就把每年的第一個月改稱爲正月,也形成了不“剃頭”的習俗,否則就有血光之災。而四川建始縣人說,正月不剃頭,否則叫“正無發(法)”。
居住在東北的滿族人正月也不剃頭,大都等二月二這天剃頭,其名曰“剃龍頭”。年年剃龍頭,長大成人定會龍騰虎躍、金榜題名有出息,他們“媽媽例兒”(也寫作“媽媽論兒”,即日常生活中的迷信禁忌和迷信言論)也認爲“正月裏剃頭妨害舅舅”。可見這是人類古俗的孑遺,不過在民族矛盾加劇時卻賦予了新的内容,以舊俗假托故國之思罷了。
第二種解釋
相傳很久以前,有一個貧窮的理發匠很愛自己的舅舅。然而到了正月,理發匠卻爲沒有錢給舅舅買一件像樣的禮品而發愁。串親的日子到了,理發匠靈機一動,挑着剃頭挑子來到舅舅家,精心爲舅舅剃頭刮臉。等到舅舅出現在酒席前時,親朋們無不誇贊理發匠手藝高超,說舅舅看上去年輕精神了許多。舅舅很高興,說這是送給他最好的過年禮物,還約定每年正月給他來理發,看看手藝是否有新的長進。多年後,舅舅去世了。每到正月,理發匠對着剃頭挑子淚如雨下,他爲不能再向舅舅盡孝而傷心……
故事原本講的是正月剃頭思舅舅,不知何時以訛傳訛,‘思’變成了‘死’,一字之差,諧音“死舅”讓很多人正月裏不敢剪頭發!
科學解釋:正月爲什麽不宜剪頭發
關于“正月理發死舅舅”的說法,是民間一種以訛傳訛的結果。據清朝《禮書》記載:正月理發的原意爲“思舊”,結果後來在流傳過程中,老百姓把這兩個字給傳錯了,變成了“死舅”,這就是“正月理發死舅舅”一說的來源。
但亦有學者考證,其實“正月不理發”這一說法最早源于唐朝。那時候人們把理發叫做“消耳”,“正月”在唐朝被稱之爲“金月”,如果在正月理發,就叫做“金月消耳”。而唐朝時官府有一種特别的武器,名字叫作“金钺”,是專門用來砍殺犯人頭顱的刑具。“金月”與“金钺”發音相同,正月理發也就成了“金钺消耳”——這就有了上法場砍頭的意思。民間爲了避諱,于是後世就有了正月不理發的習俗。
問題是以上無論哪一種說法,今天的人一眼看來都是迷信,但爲什麽“正月不理法”習俗能夠千百年以來長期流行呢?上至王公大臣,下至普通百姓都恪守着這樣的習俗,難道我們的古人智商都低到如此可笑的地步了嗎?
問題的根源在于古人和今人看待世界的方式不同。站在西方科學的角度上,外在的物質世界與我們每個人都是彼此孤立的,之間沒有什麽必然的聯系,人隻是物質世界的觀察者和使用者而已。
而站在我們古人的角度上,認爲天地間的萬物,包括人在内,都是彼此相互聯系、相互感應與相互作用的。秋天裏天地一片肅殺,這種天幹物燥的氣候與我們人體的肺經相互感應,因此秋天多呼吸道疾病;而肺經五行爲金,金對應白色,因此大地上生長的白顔色的果實,例如百合等大多入肺經;金主果敢,因此秋天出生的人大多比較果斷冷靜(當然不絕對,還要看哪天和什麽時辰出生);金又與“傲慢、嫉妒、自負”等心性相對應,因此大多數患肺癌與大腸癌(肺與大腸互爲表裏)的病人,大多看不起這個,看不起那個,覺得世界對自己不公平……
現代量子物理學深入到微觀層面後看到的世界,恰恰與我們古人的這種看法完全一緻。在亞原子世界裏,物質其實受我們人類的意識所影響,人的思想和物質其實都是一種能量存在,彼此息息關聯。有關這方面一些驚人的實驗,浩然準備在節後陸續分享給大家。
在中國所有的文化典籍中,《黃帝内經》可謂是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從技術層面上看,它是一本醫書,但全卷到處都洩露着“天機”——對天地間大道的描述,以及對自然與人體相互關系的論述。從這點上看,它更像一本哲學巨著。可惜的是,今天我們很多人看不起這本書,看的人中大多也在犯着“買椟還珠”的錯誤。
來看看《黃帝内經》中怎麽看待正月理發的問題。《黃帝内經》認爲:到了正月,天地間的陽氣逐漸上升,所有萬物都開始向外散發生長,根據“天人合一”理念,人也要順應自然,早睡早起,穿着寬松的衣服,把頭發解開,讓它披散在肩上,要讓頭發自由地生長,而不應該剪斷頭發;也不能把頭發紮得緊緊的,如此就會阻塞人的生發之氣,也就約束了人體生機的勃發。
不但如此,爲了人能夠充分得到這種“生發之氣”,還鼓勵人們都出去踏春(這就是自古沿襲到今天“春遊”的來曆),當我們人體置于大地上一片綠芽初生的勃勃生機之中時,我們與天地合而爲一,自然界的巨大能量就能灌輸到我們人體之内。
春天五行爲木,木對應人體的肝膽與筋脈,還主我們的情志。春天正是我們養肝護肝的最佳時間(MeiWen.Com.Cn),也是我們舒展調整自己的情緒的最佳階段。每到春天,人心就開始躁動,開始充滿激情,這時去規劃一年的發展,順應天時去積極創業就是最佳的時機。
人的頭發五行屬木,而木具有“生發”的重要特性。那麽,什麽叫做“生發”呢?
生發的意思就是“生長、發育”。它指的是一顆種子破土而出,呈現出勃勃生命力的那種特征,也指植物幼苗破土而出,不斷向上生長的那股勁兒。一個人“生發”的能力越強,就越能更好地開創事業,并且會有很強的生命力不斷去發展壯大。
在易經預測的實踐中,如果一個人與肝膽對應的“木氣”,也就是“生發”之氣不足時,這個人就會表現出較深的“暮氣”,不願去發展、創新,思想比較保守;或者人生出現了較大的阻力,事業受挫,公司經營面臨困局;或者職務長期得不到提升,學習成績無法提高等等。在看八字時,如果一個人本身具有較強的木的力量,這個人就适宜去開拓新市場,研究新産品,嘗試新的項目開發等;而木弱的人,一般适宜做一些守成、程序化比較強的工作,例如辦公室、财務等。
“木”與我們的頭發相應,體現的是一種“無中生有”的力量,和一種蓬勃向上的生命力,而剪頭所用的剪刀,五行爲“金”,金是克木的,按照“天人合一”的原理,如果在正月剪頭,正好預示着“生機”被破壞,那麽對于我們一年的發展,可能會有不良的誘導作用,因此,小編也建議:正月不剪頭!
#p#分页标题#e#
为什么正月不能剪头发,民间有以下两种解释:
1.正月里剃头---"思旧"
2.正月里剃头---"思舅"
第一种解释
旧时民俗禁忌甚多,“正月里不许剃头”即为一例。夏历第一个月里,任凭男孩毛发疯长,却丝毫不能侵犯,否则对舅舅不利。“正月里剃头,死舅舅。”多吓人的一份责任,舅舅的安危全系于外甥的头顶之物。直至夏历二月初二,男孩才有了剃头的自由。
外甥的头发因何与舅舅的性命有了瓜葛?实在费思索。社会学家考证人类是从母权社会一步一个跟头斗才到父权社会的。在女人说了算的母系氏族社会,娘家人的重要代表——舅舅,自然不可小觑。
民国二十四年版的《掖县志》卷二《风俗》揭出了习俗的谜底:“闻诸乡老谈前清下剃发之诏于顺治四年正月实行,明朝体制一变,民间以剃发之故思及旧君,故曰‘思旧’。相沿既久,遂误作‘死舅’。”正月不剃头,原是“思旧”。正月为一年之始,有如一日之晨。正月一个月不剃头,以缅怀传统。乡老将“剃发令”的时间记错了,不是顺治四年正月,是顺治二年六月。那时候摄政王多尔衮就下令在北京的前门、地安门、东西四牌楼等主要的路口设立席棚,免费给来往的行人剃头。“剃发令”规定官军民一律剃发,迟疑者按逆贼论,斩!朝廷以死要挟汉人归依满人的发式,使汉人惊恐万状。但这惊恐瞬间化作满腔怒火,他们宁死也不剃发,甚至高呼:“宁为束发鬼,不作剃头人。”但是,脖子毕竟硬不过钢刀,汉人为了项上头颅被迫剃发。然而反抗并没有停止,正月不剃头即是一种反抗形式。1644年至1650年(顺治元年~七年)间,意大利人卫匡国写下《鞑靼战纪》,记录了中国南方军民为保卫头发而战的情况:士兵和老百姓都拿起了武器,为保卫他们的头发拼死斗争,比为皇帝和国家战斗得更英勇,不但把鞑靼人赶出了他们的城市,还把他们打到钱塘江,杀死了很多鞑靼人。实际上,如果他们追赶过去,也许会收复省城和其他城镇,但他们没有继续发展胜利,只满足于保住了自己的头发。为剃头不惜掉头,这是意大利人很难理解的。
汉族男儿自古就蓄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妄动。剃头简直就是剔命。“去发”的髡刑不在五刑之内,但也是一种刑罚。三国曹操割发代首就是明证。此习自隋、唐以后已废止:未成丁的孩童,头发覆颈披肩;成年后,总发为髻。那时候,清朝为了统一全国的服饰,强迫汉人学满人的样子,剃头留辫子。满族人原是狩猎部族,为了实用方便,从额角两端引一直线,直线外的头发全部剃去,仅留颅顶发编成辫子。习俗有极强的传承性,也会因时因地而变。满族入主中原后,大量接纳汉族士大夫参加政权,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等高官显位,都是满汉各半。在这“满与汉,共天下”的局面下,满汉民族矛盾逐渐减弱,日久天长,汉人也奉“满清”为正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