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工作必备的五个小习惯
网友 09-30 次遇见
你可以让 35 小时的工作等同于 80 小时的工作效率么?作为一名程序猿的资深创业者 Jess Martin 的答案是可以。他过去为了提高效率,曾试过没日没夜的工作,但是现在他找到了更好的方法。也许你不能相信,人们并不是生来就有 get-it-done 的基因。提高效率需要你去尝试,修正错误并反复练习。甚至是允许自己在一段时间内倦怠。
Jess 说当他依赖天赋去度过宝贵的大学时光时,他走的非常艰辛。他其实是一个“能力受害者”。因为升学对他来说一直很容易,他并没有经历修炼和提升的程序。不可避免地,当 Jess 的天赋只能带他走到这么远时,他第一次发现上学对他来说有点难。
更加有趣的是,直到 Jess 触及到他天赋壁垒的时候,他才开始真正做成事情。下面他跟我们分享了这一过程中他所学到的最有价值的课程。
限定工作时间:你不能保证每个小时都高效
在他研究生毕业后的第一份创业工作里,Jess 在他的盘子里放了太多东西。从全责开发到项目管理,他把每周 80+ 小时投入工作。这显然不可持续,然后理所应当的,他崩盘了。
从那时候 Jess 开始限定工作时间。相比于之前让工作充斥于他生活的每分每秒,甚至占据了他吃饭和睡觉的时间,他强制自己每周工作只工作 35 小时。
帕金森定律表明,有时投入更多的时间只会使工作变得更为繁琐。所以 Jess 严格执行他的 35 小时工作制。“这是学习流程作业的开始,也让我理解了效率和效用的真正含义”,他补充到,“突然间我就可以用 35 小时完成四项工作了”。
保持平和心态
对 Jess 而言,让自己变得更高效的过程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学习曲线。在没能高效利用时间的时候,Jess 学会了宽容自己。如他所言,你不能保证所有时间的效率都一样,它们之间差远了。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他可以只用一个小时规划接下来 100 天的工作,紧接着却花费很多时间去回复一堆邮件;对于后者,他在学着接受这样的状况。
“当我意识到我本可以在一个小时内更高效,但我没有做到,我就会产生负罪感”,他解释到。但是很快,他发现这并没有给自己带来任何好处。
“负罪感并不能成为驱动力。如果你在刚刚的一段时间内状态很糟,那么自责并不能给你任何帮助,它只会让这个错误延续下去”。对此 Jess 的策略是过去的就让他过去,向前看,关注下一小时。
摆脱负罪感并向前看有时很难,但当他终止这样的低效率输出后,他的负罪感往往可以得到缓解。即使暂时没有达成目标,他也不会要求自己非完成不可。为此,他发明了留出空档时间这样的创造性方法。
留出空档时间
Jess 相信,要想真正实现高效,就不要把每天安排的太满。他将事件之间的空余时间称为空档,这给了他一段自主的时间去切换到下一个事件。日历工具常常诱导人们把事情排的一个接一个,然后很快就几乎没有喘息的时间了。一个没有空档的日程表简直是你搭乘倦怠列车的车票。
Jess 喜欢用满负荷的高速公路做类比。一个满负荷的高速公路其实和一个满员的停车场没什么差别,你无法满足任何额外的需求。哪怕你只是犯了一个小错误,结果都会是一场车祸。
每个人对空档时间的利用都不尽相同,对 Jess 来说,这是帮他找到工作和生活间平衡点的好办法。
找到你的平衡点
Jess 说,完美的一天需要精神和肉体的多重激励。为了从精神上激励自己更好的完成任务,他试图在工作和生活间寻找一个平衡。
在驱动项目的日子里,每当他埋头代码几小时后,他就会找个时间去和朋友小聚。“这样我可以和别人交流”,给繁重的技术日程加入社交的元素,让他觉得自己依然鲜活,并且很容易保持效率。
有时,运动是他克服繁重工作的另一个方法。“像我现在就穿着运动服,这个上午效率非常低,所以稍后我打算去跑一会步,我希望这可以提升接下来的效率。”体力运动对 Jess 来说有两个目的:一方面可以先回退一步,然后站在未来视角重新评估现在的进度,另一方面内啡肽的释放也可以让他为项目注入更多能量。
构想美好前景
构想最终结果是开始一个项目的非常高效的方式。当 Jess 打算花时间构思新项目时,他通常会从结果入手。
“我试着先去设定最终结果,然后从结果去逆推我该如何达成这个目标”。Jess 还喜欢在构想结果时提高标准,他认为这样可以降低无法完成任务的风险。
举个例子,如果他正在写一篇博客,他会在给定的时间内设置一个更早的截止。因为当他真正需要的是做文章大纲的时候,他可能会花费太多的额外时间进行网上搜索或者起草一个吸引人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