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强之星”共筑励志中国梦
runsly 08-28 次遇见“除了看不见,我什么都能做。”两岁时的一次高烧,让黄莺成了双目失明的女孩。可是,命运给了她磨难,却没能夺走她不甘屈服的勇气。
作为全国首位参加普通高考、被“211”高校录取的盲人学生,黄莺以高出当地理科一本分数线85分的好成绩,被武汉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录取。大学期间,她连续两年班级综合测评成绩第一,发表学术论文一篇,荣获湖北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二等奖。
5月29日,2017年度寻访“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活动颁奖典礼在西安交通大学举办。如潮的掌声一浪高过一浪,送给了黄莺和与她一同站上领奖台的其他9位“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强国一代”已经登场。而他们,正是“强国一代”中的杰出代表,用行动诠释着自强精神的不同含义。
“自强不息、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承的优秀基因和特质。”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傅振邦在讲话中指出,新时代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舞台,“但最关键的内因,还在于当代大学生自己,需要永远坚持这种自强不息、努力奋斗的精神。”
用“自立”向命运宣战
面对命运的挑战,黄莺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6岁开始在盲人学校的寄宿生活,叠被子、打扫卫生、洗衣服……事事都要独立完成。
初中毕业,大多数盲生选择直接就业,进入按摩店做了推拿师。“难道自己就不能多一些选择?”黄莺落榜又复读,终于考入青岛盲校普通高中部。
大学时,黄莺遇到的困难更多。比如高数课,找遍全国,都未找到盲文教材,只能靠志愿者口述为她补习。她自己,也付出了超出常人几倍的努力。
黄莺的经历,让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回忆起自己小时候对命运的抗争,在他看来,“自强之星”身上的典型特点,就是不屈服、不放弃。“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不管命运强加给你什么,你都相信它一定会把公正和未来还给你。”只要不放弃,就能不断突破,不断有新的机会来到。
和黄莺有着相似经历的,还有“带母求学”的吴步晨和“无臂学子”彭超。
11岁时,母亲的一场重病,彻底改变了吴步晨的生活。高额的手术费,让他的家庭不堪重负,父亲留下一句“我出去打工挣钱”后,就再也没有回来。正在读小学的吴步晨,成了母亲的眼睛和全部依靠。他一边照料母亲,一边加倍努力学习,克服了同龄孩子难以想象的困难。
大学报到时,吴步晨带着妈妈到校求学。为养活母亲和自己,他同时做几份兼职,每天在学校、出租屋、医院和兼职地点来回奔波。母亲几次手术住院,都是他一人照料,陪母亲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即便如此,他始终不忘挤出时间学习,还拿到了各种国家级、校级奖学金,在物理、化学、数学、测绘等多学科竞赛中获了奖,并最终以专业排名前10%的优异成绩被保送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读硕士研究生。
走上领奖台的“无臂学子”彭超,虽然袖管空空,却有着昂扬向上的力量。6岁时,他不幸触电,失去双臂。住院期间,就已开始练习用脚写字、吃饭、刷牙,哪怕脚起泡、腿抽筋,也丝毫不敢松懈。
彭超可以一整天关在房间里练字,只为了把字写好写快。写字时,他需要把双脚抬起来,全身的重量都集中在屁股上。除了疼痛,夏天的时候还会长褥疮,磨出泡,连坐下都变得困难。冬天,他的脚经常被冻开裂,走路都受到很大影响,最多的时候,他的脚上9处裂口一共贴了13张创可贴。
但这些都没能打倒彭超,他心里始终有一个信念:“我能行!”在校园里,常有好心人想给予他帮助,却都被彭超婉拒。他说:“我能做到的,一定要自己解决。”
他们用“自立”向命运宣战,却从不吝惜向他人伸出援手。
利用课余时间,黄莺在武汉盲校开展盲文辅导;吴步晨组建了爱心工作室,进行一对一帮扶,挽救了很多面临退学的学弟学妹;玉树地震发生时,彭超把自己存了多年的钱全部捐给了灾区……
情怀担当成就“自强之星”
正是这样的情怀和担当,成就了一颗颗耀眼的“自强之星”。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在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张迈曾看来,“自强之星”是新时代中国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青年群体的缩影,更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
张迈曾总结,本次寻访到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虽然出身不一,学习的专业和从事的事业不一,经历过的挫折磨难不一,取得的成就不一,但无一不是将自身命运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紧紧相连并努力奋斗的人;无一不是与团队共同成长,努力奉献的人;无一不是勇往直前、百折不挠、勇于担当的人;无一不是胸怀开阔、情趣高尚、乐观向上的人。
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的“自强之星”标兵白玛央金坚信:“西藏美好的明天,需要千万年轻人一起去创造!”回到家乡支教,只是自己做的一件小事,一个开始。
从西藏偏远的小山村走出来,在国家“免学费、免住宿费、免伙食费”的少数民族教育扶贫政策支持下,白玛央金得以到内地求学,又以优异成绩考入大学。
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她,带着本村10名大学生,挨家挨户宣传教育的重要性。她还组织起“交大雪域女团”社会实践团队,为全村中小学生授课,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未来,白玛央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用科学文化知识回报家乡。
白玛央金的想法,是此次获得“自强之星”标兵称号青年大学生的一种共识。“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对我而言已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成长的力量。”来自新疆医科大学的王思静,已将志愿服务当作“生活必备”。
进疆7年,王思静的志愿服务时间超过600天。在南疆荒芜的沙漠边陲,她支教、支医,募集万元书籍,建立爱心书屋;每个周末,她都会为各族同胞普及医疗常识和政策;为带动更多人关注和投身西部建设,她还赴20多所高校讲述自己的边疆故事,呼吁更多青年朋友“共赴西部,共享青春”。
农学博士马庆旭立志为“乡村振兴、国家富强”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在打牢科研基础的同时,他不断改进,发明了诸多高效新颖的研究方法。同时,他扎根农村,在多地开展技术转化,帮农民实现大幅增收。他还投身“双创”,创办科技公司,成功研发的多型产品进入高校、科研院所。在不断奋斗中,努力实现着作为一名农学博士的最大价值。
“国有召,我必回!”结束了两年的军旅生涯,贺绍侠留下了这样的铮铮誓言。这个出身贫困家庭的农村孩子,却从未甘于平凡。大学期间,他全身心投入学习,获得了国家励志奖学金及多项荣誉。他心系家国,毅然从学校参军,服役消防。他先后参与灭火救援600余起,抢救被困人员50余人,帮扶辖区困难群众70余人,成为全队义务兵中唯一一名推优入党的战士。
#p#分页标题#e#华侨大学学生王鑫宇的愿望,是“在内地和香港学生间架起一座桥。”这个从小喜欢读余光中诗的大学生,带领团队完成了《内地高校香港学生国家认同的调查研究》,并获得“挑战杯”多项科技竞赛大奖,将华侨大学“因侨而生、为侨服务”的使命付诸行动,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
中国青年报社副总编辑董时表示,寻访“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活动不断引领当代大学生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走在实现梦想的路上。
执着力行兑现自强誓言
颁奖典礼现场,近2000名大学生感受到了令人振奋的自强力量。他们同时发现,在这些“自强之星”身上有相似的“闪光点”——自立自信、家国情怀、勇于担当,无一不是靠着他们的切实行动,一步一个脚印,执着力行、踏实走出来的。
“我们的一切幸福要靠奋斗,奋斗也得靠本事,靠求真。”傅振邦对现场的大学生说,自强不息一定要付诸行动,化为具体实干,要用力行和实践兑现自强不息的誓言。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医学博士谭宇婷,就是“行动派”的典型榜样。“攻克肿瘤”是她的梦想。2015年,她以医学院排名第一的身份,公派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学习。
两年时间里,她每天工作15个小时以上,晚上睡在实验室里是常有的事。就这样,从干细胞技术零基础学起,她完成了原本需要3至4年才能完成的造血干细胞重编程课题。
2016年,作为课题第一完成人,谭宇婷在国际上首次阐明了急性白血病中表观遗传因子呈互斥突变的机制,这一发现刊登在国际血液学领域影响因子排名第一的期刊上。
此后,她和课题组同事进一步聚焦国际难题,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利用单个因子成功将人的诱导多能干细胞重编程为具有强效移植能力的造血干细胞,这被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视为“有可能推动造血干细胞重编程领域发展的重要发现”。
凭借超乎常人的努力,短短两年时间,谭宇婷就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5篇SCI论文,累计影响因子达37分。她的导师、美国科学院院士YuetW.Kan教授亲切地称赞这个中国女孩是自己“40多年来所培养过的最优秀学生之一”。
董时认为,“自强之星”们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的理念。
年仅26岁,北京理工大学博士付时尧已获得了中国光学领域最高荣誉之一——“王大珩光学奖”,以及2017年工信部创新特等奖。
读博期间,他的课程表排得满满当当。每天早上8点上课,晚上9点下课,然后到实验室搞科研,晚上12点多才能休息。“一直都是很拼的状态”,同学们常说他“做起实验来不要命”,他却从中体会到了“巨大的乐趣和成就感”。
凭借这股韧劲,博士入学3年多来,付时尧已经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收录的高水平学术论文19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2项,沿着科研之路一步步走到了光学领域的前沿。
“自强之星”身上所迸发出的精神,让俞敏洪深受感染。他认为,现在的年轻人是有希望的一代,“‘强国一代’当自强,他们应该得到更好的机会和平台去展示自我。”
“作为‘强国一代’,当代大学生的未来发展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高度吻合,他们有着属于自己的际遇和机会。”傅振邦希望,当代大学生要遵循总书记的勉励,用“爱国”浸染自强不息的鲜明底色,用“励志”激发自强不息的不竭动力,用“求真”夯实自强不息的牢固根基,用“力行”兑现自强不息的铮铮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