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内幕故事:泡沫破裂前夕 不再幻想批量制造李佳琦
52fw.cn 06-20 次遇见项目经理先收集产品信息表,编导负责写直播脚本,脚本内容包括产品链接、产品信息以及产品的主要卖点。将这些汇总之后,提前一周给到主播,主播则需要去熟悉产品、准备串词。同一品牌产品播个三四场,主播也就熟了,甚至有时候脚本有错误,我们的主播都能主动发现。
具体到一场直播,主播和运营都会在现场。运营是负责直播幕后控场的,例如调试直播设备,直播间的推送抽奖等后台操作等等,如果优惠券失效了,或者下单赠送的小礼品赠空了,主播反馈给运营后,运营去跟项目经理沟通解决方案。
现在,我们公司岗位人数最多的就是运营,基本上每个直播间都要配一个运营,而一个项目经理可以带三四个项目,他们也不用跟在直播现场。
正因为是直播,所以更容易出事故,技术上的失误倒还好,如果是主播口误,涉及到消费者权益的事故,我们就可能接到投诉并赔偿,这种状况几乎每个月都会碰到。
现在,我们在全国大概共有100个主播,北京地区的主播有40来个,主播大多是兼职,下午或者晚上有直播的时候来就行。每个主播大概负责两三个品牌。
疫情期间,我们很多主播都还没有回北京,没办法,只能加班。我记得很清楚,有的主播一天播满了整整8个小时,口干舌燥,精疲力尽。
我们的主播还要有很强的心理素质。
我曾经见过一个粉丝,进来直播间就喷主播“怎么长得这么丑”,说话挺难听的,主播也就当作没看见,该干吗干吗。还有粉丝会质疑主播带的产品、质疑主播不了解产品,这时候都需要主播有临场应变能力。
关于主播薪资,我们是按照时薪来付的,也会有奖惩机制,一般主播月入2万块没什么问题,好一点的主播能月入4万到5万,但是年入千万的主播,其实还是少数,李佳琦就更是凤毛麟角了。
介入上游产业端
我们直播间的标配是,两个摄像头、两个显示屏、两个补光灯、收音话筒,还有一台用于控场的电脑。
一个主摄像头用来拍主播,另一个辅摄像头用来拍产品细节的;还有两个大屏幕正对主播,一个是同步手机显示的直播画面,另一个是专门放粉丝评论的,便于主播及时互动。
主播背后的背景板也有讲究,我们有实体背景板、实物场景(例如厨房家电就设置成厨房的实物场景)。一个月以前,我们也开始尝试使用绿幕背景,因为绿幕可以合成出各种复杂的特效背景,还能节省物料,所以我们做了大量的技术测试,最后发现效果不错,也符合数码品牌方的调性,就开始推广使用绿幕了。
这里的工作节奏非常快,直播主要集中在下午到晚上,因为白天看直播的人比较少,因此加班到夜里12点是常态。
遇到像618这样的大促,每个人都忙到飞起,这期间来直播基地,可能都没人搭理你。夜里去过南京直播基地的人,都会觉得很震撼。那里灯火通明,主播的声音此起彼伏,每个人都像打了鸡血。
现在“直播带货”已经成为了我们公司的底层业务,获取品牌只是第一步,今年我们提出了两条新路径。
一是基于直播做营销策划,就是围绕直播,整合多方资源提供营销传播方案;第二条路径就是通过直播进入产业带,介入上游供应链端。
我们现在是面向B端收服务费。对于大品牌来说,一场有个几百万的销售额不难,但按照CPS(Cost Per Sales,按销售付费)的收费方式并不划算,他们宁愿提高我的服务费。但说白了,我也不满足于自己只是一个服务商的角色,我想进入交易,因为从资本的角度来说,服务商的天花板很低,今年1个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