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精选范本
admin 04-03 次遇见篇一:大學生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留守兒童是中國長期的城鄉二元體系松動的一群“制度性孤兒”一方面:他們的父母到城裏打工拼命掙錢,争取或獲得了另一種生存方式;另一方面,他們又因爲在城市裏,或自身難保,或無立錐之地,無法将他們的子女帶進城裏,留在自己的身邊。同時爲了生活或生存,他們不能夠輕易的離開自己的工作,不能輕易的離開城市,就是在這種帶不出與回不去的雙重矛盾中,留守兒童雖然有父母,但是他們依然不得不接受“骨肉分離”的現實。
這個時代的孤兒由于長期被托養或寄養,缺少父母之愛容易導緻心裏缺陷,由于老人溺愛或親友疏于管教缺少正确的價值引導,孩子是未來、是希望,中國不能無視他們的存在。他們關乎整個農村教育和社會進步,魯迅曾發出“救救孩子”呼聲,現在是該“救救”留守兒童的時候了。
此次關于農村留守兒童的調查其目的在于吸引更多社會的目光,讓留守兒童更多地爲人所了解,更多地爲人所關注,進而得到更多社會的關愛。然而,作爲大學生這一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畢竟能力有限,讓留守兒童得到更多關愛這一美好夙願全社會的共同關注與努力。
一、基本現狀
此次關于留守兒童的調查其調查範圍爲黎明小學的170多名學生,接受調查人數爲118人,其中6歲以下(含6歲)4人,7~10歲52人,11~14歲38人。
其中雙親不在身邊的有58人,單親不在身邊的有26人,在餘下的兒童中有10人的父母是因金融危機而在家務農。換言之,一般情況下118人中有96人至少有父母中的一個不在自己身邊。父母分開最長時間在1~2年的占比較多數,此間大多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大多還是認爲自己周圍的人比較關心自己。
在被問及社會對自己的關愛是否足夠時,認爲夠與不夠的各占一半,而後者主要缺乏生活上的關愛。
二、存在的問題
由于家長長期在外務工,留在家中的單親也忙于家務與農活,與孩子溝通、交流較少,疏于對孩子的關愛,更談不上對子女進行應有的家庭教育。因此,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行爲乃至心理等方面的問題較同齡兒童要多。
1.學習成績一般,但學習熱情并不低。
由于臨時監護人文化水平低,沒有能力輔導孩子學習,或沒有這個意識,重養輕教,緻使留守兒童的學習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導;特别是父母雙方均在外地打工,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親人照看,大部分重監護輕教育。
2.隔代教育力不從心。
從調查情況看,留守兒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半數以上,由于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50歲左右,且祖輩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數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觀念與孫輩有很大差距,難以與孩子交流溝通,有的還要幹農活維持生活沒有時間監護孩子,有的體弱多病無能力監護孩子,有的同時照看幾個孫輩沒有精力監護孩子,加之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往往隻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導,甚至放任自流。
3.性格發展不健全。
臨時監護人一般隻管吃穿,不願管理教育或者不善于管理教育,緻使部分留守兒童長期缺少親情和家庭教育,養成任性、放縱、随意的性格。在黎明小學的支教剛開始時不時會有一些老人強行将孫輩們強行帶走,原因不過是不好看管,由此,隔代教育存在的問題可見一般。而與此相對的,小學生正處于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對自身變化、人際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與認識,與此相關的也帶來了一些煩惱與沖突。他們沒有傾訴的渠道,監護人無暇顧及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使得留守兒童缺少了起碼的與父母交流的機會。在孩子的人格形成過程中,父母與子女間的關系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構成因素。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孩子心靈孤獨、情感淡漠,親子關系發生了消極變化,這對留守兒童心理的健康成長将産生諸多不利影響。另外,在我們支教過程中,我有時會觀察到我所知的留守與非留守兒童之間在性格方面存在着一些整體差異,在缺乏父母關愛和正常家庭氛圍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兒童,往往缺乏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