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材料题类型分析与解答方法
52fw.cn 05-26 次遇见
中考历史试卷中的材料题是最富有历史学科特色的综合性、主观性试题。就命题者意图而言,通过材料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进行整合加工的能力、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说明和论证的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对学生解题而言,材料题要求学生能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通过阅读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进而表达自己对历史的见解。尤其是新课改形势下,历史材料题解答时,更加注重考查学生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见解、感悟,以及映自己的价值取向。
新课改形势下,很多地方的历史中考形式改为开卷考试,命制材料题时的“材料”来源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照搬课本内容,而是尽量避免摘抄教材原文;所设问题的立足点更注重于考查学生独立的历史思维能力。新材料层出不穷,提问灵活性不断提高,更是增加了解题的难度,因而成为复习迎考中的重点和难点。中考中往往成为学生得分“瓶颈”。
如何解答材料题?总的而言可从三步入手:一读:读题是解题基础。如何去读却有讲究。根据笔者辅导学生参加宜昌市中考(开卷)的实践,感觉在读题环节中,先读设问,类型题时常出现,但课改实验区试卷中出现的概率越来越低了。
例:(2004年随州市试题、非改课实验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以这些殖民地的善良的人民的名义和权力,谨庄严宣告: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它们解除对于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而它们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的一切政治联系也应从此完全废止。”
材料二:“一八六三年元月一日起,凡在当地人民尚在反抗合众国的任何一州之内,或一州的指明地区之内,为人占有而做奴隶的人们都应在那时及以后永远获得自由;合众国政府行政部门,包括海陆军当局,将承认并保障这些人的自由。”
请回答:
⑴材料一“宣告”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它出自哪一历史文献?(2分)
⑵材料二是哪一文件的规定?概括它的内容。(2分)
⑶说说这两份文件的历史作用。(2分)
解析:解答此题,可从“一读”开始,先读设问,然后带着问题读材料,注意从材料中收集有效信息,如材料一中的“自由独立的合众国”、“英王”、“大不列颠王国”这类词汇,“二想”时由“自由独立的合众国”考生可以联想到“美利坚合众国”,由“大不列颠王国”可以联想到英国,由此可以判断材料一中的文献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独立宣言》。材料二应注意“一八六三年元月一日”、“奴隶”,由此可以判断材料二中的文献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判断出具体的材料,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余下的工作就是“三答”了。(附参考答案(1)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的独立。《独立宣言》(2)《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废除叛乱诸州的奴隶制,奴隶成为自由人,得到法律的承认(3)《独立宣言》标志着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提高了黑人奴隶的革命热情,战争形势开始有利于北方。)
2、文字、表格和图片结合的材料题及解答方法:
表格型材料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要的历史表格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表格型材料题往往是考查某个知识的具体方面,虽然考查知识单一,但却包含这一历史事件的各个方面:时间、地点、人物、作用等等。而且这类材料题的设问往往采取递进式设问,因此解决这类材料题的关键是弄清表格的构成、表格所列各项的数据或内容。要对表格进行多方面的分析,特别是比较,力求准确。
例(2004年河南省试题)
项目名称创办时间创办人
中国第一所近代学校京师同文馆1862年奕訢
中国第一个近代兵工厂安庆内军械所1861年曾国藩
中国第一个近代煤矿开平煤矿1878年李鸿章
中国第一个近代钢铁企业汉阳铁厂1890年张之洞
阅读上列图表请回答:
①图表中所列内容与哪一次运动有关?该运动的目的是什么?(2分)
②表格中的许多“第一”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有何作用?(2分)
解析:解答此题时,首先注意到此题所设问题均是常规性知识考查,学生只须对第一问中的“哪次运动”解决了,其他各问就迎刃而解。考生带着问题对表格进行分析,表格中的例子都和洋务运动有关,因此本题是考查考生对洋务运动的掌握,只要按照教材中洋务运动的目的作用回答即可。
文图表混合型材料题。此类型题的特点是文字材料、表格材料或图片材料同时呈现,这类试题通常考查学生分析表格、识图辨图及文字理解能力的综合能力。
例(2004年黄石市试题)
阅读材料:
材料一:1949年国民经济基本情况
项目全国总产量平均每人占有量
国民收入358亿元66元
粮食1.1亿吨209公斤
钢15.8万吨0.29公斤
材料二:“大跃进”运动破坏了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土法炼钢浪费大,质量差。1958年底,全国生产钢1073万吨,其中300万吨土钢无法使用。由于从农业上抽调几千万青壮年劳力上山炼铁、炼钢……1960年与1957年相比,农业总产值下降22.7%;粮食产量减少了1030亿斤。
#p#分页标题#e#材料三:袁隆平,一个闻名世界的杂交水稻专家。他培育的“籼型杂交水稻”新品种,每亩增产20%至30%,现国内已推广种植12亿亩,每年增产粮食300亿公斤。籼型杂交水稻技术,已推广到美国,日本,泰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被人们誉为“杂交水稻之父”。2000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请回答:
①材料一反映了建国前夕我国残破不堪的国民经济。试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哪些?(3分)
②结合材料二概括“大跃进”运动给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了哪些严重后果?(3分)
③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带来了我国乃至世界粮食产量的大幅增产。这充分体现了一个什么道理?(1分)
解析:本例题的材料部分包括表格和文字,表格表明建国初期我国的国民经济面临崩溃,结合教材可以分析出崩溃的原因有哪些;材料二用具体数据介绍了“大跃进”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危害,结合材料从资源的浪费,农业产量的下降,以及生态资源的破坏分析严重后果;材料三只要介绍袁隆平用科学技术解决粮食问题,涉及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解答这类型的材料题,首先是要读懂图表,把图表和文字材料结合起来理解,其次就是要把图表、文字材料和设问结合认识,进行答案的组织。
3、开放型材料题及解答方法:
从全国课改实验区的试卷来看,开放型试题已经成为试题改革的一个方向,所谓的开放性,一是指所选材料大多脱离教科书,尽可能的新颖,贴近生活,侧重现实性和社会性。二是指试题的设问尽可能的“彻底”开放,“不限定”范围,答案也非唯一性,这是开放型材料题的本质特点。此题型不仅用于开卷考试,也频频用于闭卷考试。
近年来开放型材料题命制的一个趋势就是选择材料时,是考生熟悉的、非教材中的材料,如新闻时事、名人名言、谚语诗歌等。材料来源无法预知,但考生应当认识一点:无论材料千姿百态,所选择的材料必定是以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为依托,所设问题必我所学、必我所能、不会超标!所考问题必然是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在解答这类材料题时,一定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例(2004年黄石市试题)
以下为《春天的故事》歌词节选: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的崛起座座城……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
我们应知道,此歌是歌颂一位中国伟人的。
现请回答:
①一九七九年的“春天”喻指什么?(1分)这位老人“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个“圈”指什么?(1分)
②一九九二年春这位老人写下的“诗篇”,在这年成为党的什么重大决定?(2分)
③简要列举这位老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主要历史功绩(2分)(至少列出两点)
解析:此题的材料来源于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歌词,生活气息非常浓厚,但解答时难度不低。考生往往觉得材料非常熟悉,但设置的问题却感觉无从下手、似晓非晓。就此题而言,解决此题的前提还是熟读材料,“这位老人”的身份确定是个关键,身份确定后,抓住“一九七九年”这个有效信息进行联想,回忆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解决第一问的中“春天”、“圈”的含义,“春天”的含义理解较广泛,但从结合历史知识的角度回答问题,答案可以是“春天”喻指中国的改革开放,也可以是“春天”指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圈”特指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
以上答题要素明确后,其他的问题就靠联想大脑中所记忆的相关知识信息,对号入座,对问思答,得出正确答案是:②党的十四大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1分),还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分)③土地革命时期,创建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参与指挥了淮海战役等。(注意:此问的答案可以是教材中表述过的知识,也可以是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知识积累,答对其中任意两点就行)(2分)
例(2004年黑龙江安达市试题)
材料一: 1937年12月,大约有1万名年龄在13至30岁的中国人被带出南京城到靠近轮渡码头的长江边,在那里日本人用野战炮,手榴弹,机关枪向他们开火,大部分的尸体被抛到江里……
2001年4月,日本政府审定通过右翼学者编写的初中历史教科书。该教科书极力否认和美化日本的侵略历史。
材料二:下面是某同学在学习抗日战争后,写的一篇小文章的节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为了建立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不知杀死了多少中国人,可,文部省竟然歪曲历史,在那本所谓的“历史教科书上”,把这轻轻的抹去了,可怜我同胞的性命……
这场战争我国人民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一共伤亡了三千五百万人,直接财产损失达一千亿美元……最终,中国人民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正视历史,以史为鉴,为避免历史的重蹈覆辙,而共同努力吧!
回答:
①上述语句叙述的是什么事件?现在许多日本人不承认侵华史实,你有什么感想?(5分)
②为了纪念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中牺牲的革命英烈,请你结合我市实际,策划一次纪念活动。(8分)
解析:此题系典型的开放型材料题。无论是“你有什么感想”,还是“策划一次纪念活动”,对考生而言,答案不可能雷同。
笔者期末复习时,让本届初三学生解答此题,发现学生容易陷入下列误区:一是死抠课本,试图在书上找到现成的段落抄写成答案;一是脱离课本,泛泛而谈,结果史论脱节,思路混乱。三是谈感想时言辞过激,陷入狭隘民族主义怪圈。四是共性有余,个性不足,活动设计可操作性差。
下面结合此题的评价标准,可以发现解题的关键之处:
附评价标准:(1)南京大屠杀。感想:①日本否认侵华历史让中国人寒心,不满,气愤。②自由阐述,凡答出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居安思危,不忘国耻,牢记历史,奋发图强,吸取落后挨打的教训,大力发展国家的实力等意思均可给分。(5分)(2)一等(7—8分):活动主题明确,思想健康,活动设计见解独到,构思精巧,切实可行,活动开展内容丰富。二等(5—7分):主题明确,思想健康,能结合实际设计开展活动。三等(4分以下):主题不明确,思想不健康,不能结合实际设计开展活动。
从评分标准中的“自由阐述”、“见解独到”、“切实可行”几个词,我们应当认识到开放性材料题多设置开放性问题,开放性问题无统一的标准答案,考生答题时,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能敢于创新、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获得高分的保证。
除上述类型外,材料题还可以分出很多种类。笔者不一一罗列。2005年中考命题思想中,课改精神无疑将进一步体现,尤其是材料题将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能力,这既包括学生对历史之间横向和纵向之间联系的把握,也包括学生处理信息能力的测试,因此在复习和解答材料题的时候,要改变传统式的以单纯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而要注重分析、理解、联系、比较、归纳综合的思维训练,从而培养用“历史思维”来解决具体问题。这样的话,无论是什么类型的材料题,相信大家都对应自如。
附:材料题训练
0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一只没有耳朵,一只没有尾巴,真奇怪,真奇怪……”大家熟悉的这首儿歌本是一首欧洲歌曲,在法国叫《雅克兄弟》,德国叫《马克兄弟》,英国叫《约翰兄弟》,其旋律最早源自于10世纪时,是无终止的四部轮唱,这首歌曲流传到中国后,被填写了新的歌词:“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成为国民革命军军歌,而广为流行。
阅读后请回答:
①请你说说国民革命军军歌广为流行的原因。(答案提示:一方面因为国民革命运动深得民心,得到了人民的大力支持,而这首歌表达了人民把反帝反封建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所以这首歌会广为传唱;另一方面这首歌曲调热烈、流畅,歌词顺口直白,便于劳动人民传唱。)
②请你结合中国近代、现代史上的任何一件历史大事,仿照这首儿歌形式填写歌词。(答案提示:历史大事可以依托某个有历史时期,如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建设、改革开放等都可以,也可以是某一具体的历史事件。)
02、下表为文革期间部分年份工农业总产值变化的情况。
年份 1966—1967 1967—1968 1972—1973 1974—1975
比上年增长 -9.6% -4.2% 9.2% 11.9%
①表格中工农业总产值增长百分比发生怎样的变化?②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答案提示:①1966至1968年-1967年工农业总产值呈下滑;1972至1975年工农业总产值迅速回升。②原因:(1)1966-1968年“文化大革命”初期,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导致工农业总产值大幅度下滑。(2)“九一三”事件后,在周恩来、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时,经济迅速回升。)
03、材料一:
博帕尔惨案中的死难者
材料二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各种联系也日益紧密,人们关心的共同问题越来越多。例如合理利用能源、资源,保护环境……等问题,已被提上议事日程。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国家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领域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并认为这一思想的确立是帮助人类社会从工业化弊端中摆脱出来,走向新文明的一个有效途径。
——以上材料均选自人教版教材《世界历史》第一册
回答①材料一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一种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有何影响?②材料二中提到“工业化弊端”,请举出你身边体现工业化弊端的两个典型事例。③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答案提示:①发达国家将易产生环境污染的产品移到发展中国家生产,把污染和危险移到国外。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②如大量汽车的使用造成汽车尾气污染空气。③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越来越多。)
0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希特勒(1889~1945) 2001年美国纽约“9·11”事件
“9·11”事件发生后,恐怖主义危害人类、破坏和平的罪行激起了国际社会的公愤和反对。然而,历史并非总是如此。当德意日法西斯势力横行肆虐,战火蔓延,成为世界公敌的时候,人们却屡屡坐失良机,终于酿成了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烈的灾难。江泽民主席在1995年的一次讲话中指出:“历史表明,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不相同的国家能够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战。”
(1)200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多少周年?
(2)材料中“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烈的灾难”指的是什么?
(3)请举出一个当今社会“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
(4)请举出一个在“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挑战的时候,“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不相同的国家能够联合起来”的事例,并说明理由。 #p#分页标题#e#
答案提示:(1)60周年。(2)第二次世界大战。(3)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例如合理利用能源、资源,保护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控制人口增长,开发和利用空间、海洋等问题,人类还面临着毒品蔓延、国际恐怖活动猖獗、核武器扩散等严重问题。爱护大自然,保护地球;要给子孙后代留下生存空间,使他们有继续发展的机会;等等。(任意说出一个当今社会“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即可给满分。)(4)答案一:以二战时期资本主义的美国同社会主义的苏联共同反法西斯为例,可以说明这一道理。理由:德意日法西斯势力威胁人类和平,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为了打败共同的敌人法西斯,资本主义的美国同社会主义的苏联等国家,共同组成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协同作战,终于打败了侵略好战的法西斯势力,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答案二:以“9·11”事件为例,也可以说明这一问题。2001年9月11日,美国世贸大楼遭恐怖袭击倒塌后,联合国安理会召开会议,打击恐怖势力。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也在反恐斗争中进行国际合作。理由:现在,国际恐怖组织密切勾结,制造了大量骇人听闻的恐怖暴力事件。恐怖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肆虐,造成重大伤亡,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为了保护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反恐斗争就必须开展国际合作,不同社会形态的国家就必须加强合作,共同对付危害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的国际恐怖分子。(说明:以上两答案仅为示例,以其他内容作答,符合“在‘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挑战的时候,‘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不相同的国家能够联合起来’”的道理,均同等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