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伟业观后感范文
52fw.cn 10-28 次遇见【导读】第一篇范文:建党伟业观后感范文在庆祝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前夕,建党伟业制作完成,并在全国播放,..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感谢你的阅读与支持!
第一篇范文:建党伟业观后感范文
在庆祝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前夕,建党伟业制作完成,并在全国播放,以此作为对党的重大献礼。该片气势恢宏、场面壮观,演员阵容之多创造历史,制作水平也堪称一流,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影片。
下午拿到电影票后,我拒绝了晚上的一切活动,准备静心看电影。晚饭后,我准时走进镛城影剧院,在自己的票号座位上坐下,等待电影的播放。
已经七点三十分了,可以坐400人的影剧院里,前面一大半的座位空着。不是没有人买票观看,而是发放了电影票没有人来看。因为,在县城里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凡是带有教育色彩的影片,宣传部门就会下政治任务,把票号分摊给各个单位;各单位又把电影票分发给有“资格”的人员去观看,所以每次都不会留下一个空号。电影院中到场的人基本上是党员老师,还有少数“家属”。
影院的工作人员已经习惯了这种观众寥寥无几的嘲,电影按时开演。剧情从清朝末年,演到国民革命,再到共产党的成立。多少热血青年,多少仁人志士,多少革命英雄,他们爱祖国、爱人民,他们向往平等、向往自由,他们追求真理、追求幸福。为了创建一个民主、平等、自由的共和国,他们群情激昂,他们热血沸腾,他们高声。
作为一部红色影视剧,本该让我们这些“后来人”,热泪盈眶地敬仰前辈的不朽功勋;本该让我们这些“共产党人”,刻骨铭心地牢记先辈的卓越贡献。但是,那些空着的座位,那些领着一张30元钱的电影票的党员,那些安排别人去观看电影的领导者,却不见了踪影。银屏中热血青年高声“自由万岁”,很多领导就在此时此刻尽情地享受“自由生活”去了;银屏中革命战士奋勇杀敌、英勇献身,很多领导就在此时此刻也在餐桌上大吃大喝、在牌桌上为了金钱厮杀。革命先烈希望的灯光,为他们的娱乐提供了优质的服务;革命先辈憧憬的和谐,为他们的消遣营造了优雅的氛围。
当今中国,困境犹在,保家卫国责任形势严峻。南海周边,越南、菲律宾等国公然侵占我国岛屿,挑战中华民族的捍卫主权的能力。美国强势,“北国”动摇,小日本作梗,无不敲响国人的警钟。“祖国山河,寸土必争”难道成为过去式了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难道与众人无关了吗?
得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巩固江山更难,强大江山犹难。今天,多少科级干部,享受着“劳工们”辛苦得来的幸福生活;又有多少处级干部甜美着“工农”厮杀得来的崇高地位?!然而,电影院里留不下让们的身影——因为他们已经高人一等;公交车里容不下他们的身子——因为他们已经不再是百姓。
建党伟业,孙文万岁,李大钊万岁,陈独秀万岁,毛泽东万岁!无数革命先烈永垂不朽!无数革命先辈永垂青史!
第二篇范文:建党伟业观后感范文
看完这部大片,心里还是感慨颇多的,片子名称虽然叫做建党伟业,但事实上在电影进行到97分钟以后才说到需要成立个组织的事,在100分钟以后才坐下来开会,整个建党过程不过十多分钟就结束了,还有隐藏很深的细节暴露,然后电影就演完了——整个片长131分钟,去掉前后演职员部分只有0多分种。中国人的巨奸大憝上台后,韩导也特意安排了一个意味深长的黑白暴力片来展现。
影片透露了以下史实:
一、那时的中国人集会、游行、发表演说是允许的,不见有什么人来阻拦。事实上中国的北洋时期对知识分子还是非常善待的。
二、那时办报纸和刊物是随便的,不管什么内容,找个印刷厂,能印出来就行,就可以公开发表和对时局随意评论,有人看就有市场。片中的一个细节是,中国签定二十一条和巴黎谈判失败等消息,都很快地见报了。这在现在是不可想像的。比方说现在古先生和熊说了什么中国人就不可能知道。
三、周恩来在狱中还可以和众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闹事,搞集体绝食进行所谓狱中斗争。这是个看守犯人上的重大失误,在1949年后马上就得到了改正,现在同案犯彼此是不可能通消息的,都要分开分别关押。当时对犯人的管理上太落后了。
四、共产党的名称来源于共产党宣言,是苏维埃俄国传进来的,主要代理人是李大钊。影片中李大钊是个不折不扣的苏维埃间谍形象,用的演员也是蜗居中演贪官的那个,影片还回避了李大钊是怎么死的。陈独秀因为和共产国际意见不一致,特意回避了这次建党行为,这一点学生的历史教材上也回避了。
五、开会时从上海转移到一条船上,不是因为什么特务告密和禁止结社,甚至警方都看见全体代表,只是问了一句“开的什么会”而已,这些人只用了一句“朋友们在聊天”就过关了;而是当时的警方发现两个苏联人有严重的间谍嫌疑,要抓他们,这两个共产国际的人也确实是到中国来颠覆政权的,片中表现的很清楚。
六、建党成功后(看来影片是不得不用十多分种描述这个,要不然这个片子不应该叫做目前这个名),影片马上由彩色转成了黑白版,并全部是枪炮、残垣断壁等暴力场面,事实上是把暴力做为这个组织的定位,直到最后才用几秒钟展现了一群农民载歌载舞庆祝“新中国”成立,当然最后以天安门画面做结局。
七、那个时候的警察还是很有人性的。学生们一劝说,他们把道就给让开了,没有对学生使用暴力的嘲。
八、那个时候街上摆摊的蟹子还是很多的,挑挑的、担担儿的,拉黄包车的,没有人管——自食其力在1949年前好像都是允许的。
第三篇范文:建党伟业观后感范文
这电影严重跑题了,如果按照现在的故事情节,不应该叫建党大业,而应该叫为什么要建党,前面历史背景交代太多,两个小时的电影,真正的建党部分才半个多小时。而且,关于苏联和共产国际的部分太少了,比如,苏联当时是怎么支持的?有没有资金支持?如果有,资金谁管?张国焘和李达都入选了中央局,对他们的故事为什么不讲?相对比,对老毛的描写太多了,一个一大时的书记员,无论如何不应该有这么多戏份的。
既然电影这样,我们还应该看吗?我的看法是:应该。
因为,这是一部糟糕的故事片,却是一部意义深刻的教育片。配合当下形势,观众从电影中看到了,在中国,改良是行不通的,如果政府腐败,压榨百姓,唯一的办法就是推翻它。政府也要从这部片子看到,不和知识分子讲道理,做出哪怕形式上的让步,那就和劳动人民讲拳头去吧!
#p#分页标题#e#还有,从老毛的年轻历程,我们也能学到不少:筹款出国,别人都去其他地方,为什么他要求去北京?因为他的老师在北大教书,通过他的老师,他有机会认识名人,北京又是政治中心,对他个人的发展是极其有利的。他初到北大,衣衫褴褛,就敢跑去听胡适的课,结果挨喷。可是,挨喷又怎样?他不正是通过这种方式,让胡适对他印像深刻吗?又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在北大有了一点点小的名气吗?大家想想,这和芙蓉凤姐的走红路线不是一样吗?你越骂我越红。结果她们现在一个是明星,另一个到美国了。老师介绍他当图书管理员,他立刻答应了。你想想,即使是图书管理员,那也是北大的图书管理员,再说,这个位子实在好——就是教授,你也得借书啊!他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认识很多名人,又有钱挣,所以,即使他弄到了两万大洋的捐款,也不想回去,更不想出国了。
再说老毛和杨开慧的爱情。我认为电影里的情节纯属扯淡,我不相信一个北大教授的女儿能大半夜跑到一个不熟悉的穷学生的房间,而且,大家不要忘记一个历史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