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吓并不能真正保护我们的孩子
小编 11-06 次遇见恐吓并不能真正保护我们的孩子
从武昌回京,买火车票买到一张上铺票一张下铺票。
还没有去往火车站,儿子就已经开始和我商量:“我要睡上铺哦!”
我嘴上答应着,心里却犯着嘀咕——那么高,真不放心啊,万一摔下来……
一上火车,儿子就嚷嚷着:“ 我要上上铺去,我要上上铺去!”
在娃爸的看护下,儿子自己很利落地爬到了上铺,然后贴着墙壁坐好。
对铺的阿姨看着他:“ 呀,你上这么高?自己上来的?”
儿子很自豪地回答:“ 嗯!是呀,我自己上来的!”
阿姨夸儿子真勇敢,小家伙乐坏了。
我心里依然有忐忑,但是看到娃爸在看护着,还是管住了自己的嘴。
过了一会儿,儿子自己从上铺下来了。
我问:“你为什么下来了?”
恐吓并不能真正保护我们的孩子
“ 我点害怕,不敢在上面睡,怕从护栏那里掉下来。” 他很从容地回答。
“哦,正常。放给我我也会害怕的,你再长大点,就可以一个人在上铺睡了。” 我说道。
儿子点点头,满意地笑了,后来,他又去了几次上铺,都是呆了一会儿就下来。
“上铺事件” 算是完美收场。在心里佩服儿子对分寸的把握——既能去尝试新事物,又能有安全的意识。
我便也尤其庆幸自己管住了嘴巴,没有扰乱孩子的判断,而是允许他在安全保证的前提下,进行了体验。
按照我以往的惯性反应,一定是会说:“不可以,上铺太危险了,摔下来就摔坏了!” “你看看那护栏,那么宽,你会从面掉下来的……”
我是一个动作技能不怎么好的人,到目前为止不会开车,也没有要学开车的欲望。虽然我对自己这一点倒是蛮接纳的,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我可以把自己内心不擅长的、局限的、恐惧的传递给儿子,去以此剥夺他对人生的丰富体验。
能意识到自己的这些恐惧,进而尽可能避免为儿子带来不利影响,对我来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记得儿子三岁半的时候,我陪他去参加幼儿园组织的亲子活动。几个小男孩很喜欢攀爬软梯,攀爬到顶后,再顺着滑梯滑下来。
我仰头看那软梯的时候,儿子已经爬到好高了,我心里很紧张,想象着这要一下子踩空了,摔下来可怎么办?于是,我让儿子不要爬了,他不肯听。
于是我吓唬他说:“你要摔下来,就会摔成肉饼的。”
儿子听了不爬了,我却开始后悔自己放大了恐惧。其实,我是完全可以站在儿子身后保护他的,就是因为我刚才太紧张了,所以没有看到自己能做的,只是想到去剥夺他想做的,来个简单处理。
于是,我对儿子说:“没关系,妈妈保护你就可以了,你来爬吧!”
“不,我怕摔成肉饼!”儿子说道。
“没关系,不会的。妈妈会保护你的。” 我继续动员。
“不,我怕摔成肉饼!”儿子坚决不再爬。
我后悔极了,就因为自己的一句话,把一个小男孩的好奇和勇气都给压制了。
动员不成功,我只好另想办法,我鼓足勇气,站在儿子身后,试图带着他往上爬。虽然儿子在我的陪伴下,也爬了,但是,战战兢兢的样子,完全没有了刚才的放松和享受,再后来是怎么劝也不肯上去了……
这件事情,很长的一段时间,我想起来都挺后悔。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成年人的禁令特别容易对儿童的行动产生一种约束力。但是,在激起儿童的反应时,成年人的命令,却并没有强烈的作用。
在《童年的秘密》中,蒙台梭利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小女孩,住在外婆家,她很想打开花园里人造喷泉的水龙头,但是,正当她要这么做的时候,却又把手缩了回来。
外祖母鼓励她说:“你可以去打开。” 但是,小女孩却说:“ 不,保姆说了,小孩子不可以打开水龙头。”
外婆鼓励小女孩说在自己家里,是可以打开的。小女孩听了很开心,脸上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但是,她伸出去的小手依然在即将碰触到水龙头的那一瞬间缩了回来。
由此可见,保姆的禁令对小女孩的行为有多大的约束力,远远大过外婆想要激励小女孩的效果。
而从我儿子爬软梯一事中,也可以看得出,“摔成肉饼” 的禁令,作用远远大于我后面对儿子的鼓励。
当然,作为父母,我们的出发点,常常是为了孩子的安全,但是,夸大恐吓的方式,却常常代表父母焦虑心态下的一种简单处理。
记得很多年前看《海底总动员》,小丑鱼尼莫的爸爸因为妻子和其他的孩子都被鲨鱼吃掉而大受刺激,于是变得谨小慎微,行事缩手缩脚,对尼莫便严加管束,要求儿子每天从珊瑚礁出来,都要伸出头,缩回去,来来回回好多次,仿佛只有这样做,才是安全的。
但,这除了让儿子尼莫常常与父亲发生争执外,也使得它进一步想摆脱父亲的束缚。
于是有一天,在父亲不信任眼神中,游向了停在海上的游轮底部。正当尼莫回返时,却被潜水员捉住了。并将它带到了澳洲悉尼湾内的一家牙医诊所……
为了救回心爱的孩子,尼莫的父亲也就只有豁出去了,踏上寻找自己儿子的漫漫征程,而尼莫也开始了一系列的自救冒险……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如此,现在依偎在我们怀中的小宝贝,也终将有一天,要去面对自己的人生,要去经历属于他自己的人生功课,他的人生之广阔,又岂能是我们的怀抱所足以庇护的呢?
最终能让孩子拥有自己天空的,一定是他内在的力量和勇气,而内在的力量和勇气,绝非被恐吓和被束缚所能获得。
不仅如此,孩子对安全和尺度的把握也需要来自体验,而不是父母生硬的告诫甚至剥夺。
十九岁的阿健,经常做一些 “走边边” 的事情,比如说,在一些不良少年的诱惑下,去骗取别人的钱财,打架时,还差点把别人致残。
面对儿子的这些行为,阿健的父母痛心疾首,他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个孩子我们从小管得很严,怎么会成了这个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