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法院召开涉教育培训合同纠纷典型案例发布会
52fw.cn 07-12 次遇见4月3日,坐标在科研、教育、文化大区的北京海淀法院召开发布会,通报海淀区近三年涉教育培训合同纠纷案件审理情况,典型案例,对消费者进行风险提示,给相关行业监管部门提供参考,对培训机构予以规制。发布会由海淀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负责人、新闻发言人戴国主持。
海淀区教育培训资源丰富,海淀法院受理的教育培训合同纠纷案件情况在全市范围内具有一定代表性。
发布会上,海淀法院民事审判一庭负责人叶舜尧介绍称:2017-2019年,海淀法院共受理教育培训合同纠纷案件1329件,审结1246件。
从结案方式来看,判决是教育培训合同纠纷最主要的结案方式。其次是以撤诉方式结案,审判实务中当时人申请撤诉的原因多为双方协商一致后撤诉降低诉讼成本,或因被告无法送达,原告为节省诉讼成本放弃维权故申请撤诉。调解方式结案是此类案件的第三大结案方式,调解方式能够快捷地解决争议,平衡双方利益,节约司法资源。
从适用程序来看,大量教育培训合同纠纷事实较为清楚,权利义务关系较为明确,案件争议不大。
从诉讼主体来看,教育培训合同纠纷通常是原告为自然人,被告为教育培训公司或教育培训公司及其法定代表人,且此类案件呈现出被告集中化的特点,以海淀法院2019年受理的教育培训合同纠纷为例,2019年全年新收此类案件594件,其中以某一培训机构为被告的案件数量为222件,占全年新收此类案件的37.38%。教育培训机构面向广大消费群体,一旦出现经营问题将可能引发群体性案件。
近三年的教育培训合同纠纷案件呈现出以下3个特点:1、群体性纠纷多发。这一情况主要因为教育培训机构经营不善或租赁场地到期等原因停止服务或变更服务地址,学生或家长因合同无法履行要求培训机构承担违约责任;2、预付费合同引发的纠纷占比高。很多教育培训机构以承诺不达培训目的可以全额退费作为营销策略,吸引培训对象一次性大量购入培训课程或购买培训服务。但在费用收取后,培训机构自身无法继续经营,或培训对象原因无法上课,导致合同实际履行不能,从而引发纠纷。甚至存在有的培训机构恶意套取预付费用又“跑路”的现象;3、事实查明存在新的困难。由于目前数字支付方式的普遍应用,教育培训合同在履行过程中,往往通过微信、支付宝等方式扫码支付学费。部分消费者由于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不足,付款之后不索要正式收据或发票,或者索要之后不注意留存付款凭证,导致交费情况的核实以及合同主体的认定存在困难。加之一些教育培训机构为规避法律,常以宣传的称谓而非公司注册登记的名称与培训对象签订合同,并通过私人账号收取培训费,之后一旦双方因合同履行发生纠纷,将导致合同主体和法律关系性质认定的困难。
发布会上,海淀法院选取了六个教育培训合同纠纷典型案例以案说法,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消费建议和维权指导。海淀法院民事审判一庭副庭长黄杨、法官卢秋、法官助理秦婧然分别通报了三类案例。
第一类涉及变更合同内容问题。通过介绍“培训机构擅自变更授课方式”“学员合同有效期届满后请求退费”这类典型的变更合同内容的情形,提示消费者在合同的履行过程中,应注意变更合同内容需经双方一致同意,对重要的合同条款应进行明确的书面约定,如协商一致变更合同内容,需留存相应证据,降低交易风险。
第二类涉及退还学费问题。通过“学员开课后无故退学”“报名‘保过班’却未考过”“学员囤课时却遇培训机构‘跑路’”这类涉及学费退还的典型情境,提示消费者在选择教育培训机构时应通过正规渠道充分了解机构资质和经营情况,避免一次性大量购入课程,报名、签订合同、交费等过程均应尽量规范化。
第三类涉及培训机构在未征经消费者同意即向第三方转让资产的问题。以“培训机构在未征得消费者同意的情况下将自身的固定资产和教学资源转让给第三方”的案例,提示消费者在签订合同时除关注课程内容、上课方式、购课费用等主要条款外,还应仔细阅读是否有权利义务转让的限制性约定,进而判断培训机构自行转让的行为是否构成违约,是否影响权利义务关系。
风险提示: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对教育培训市场造成了较大冲击。
#p#分页标题#e#“结合教育培训合同特点及审判经验,我们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教育培训合同纠纷产生的原因可能集中于以下三点:一是因合同无法按期履行引发纠纷;二是变更合同内容或履行方式未协商一致引发纠纷;三是合同履行不能时,双方对责任承担产生分歧引发纠纷。”海淀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张钢成介绍到。
为妥善处理此类纠纷,化解矛盾,保护双方合法权益,海淀法院将在裁判过程中注重双方利益平衡,积极运用调解方式化解矛盾,优化营商环境;加大“繁简分流”试点措施在此类案件中的运用,探索要素式审判方法,提升审判效率;加强“府院联动”机制建设,向群体性案件涉案教育培训机构发送司法建议,多方协作,从源头化解纠纷,引导教育培训机构规范经营,促进区内教育培训行业有序发展。
海淀区人大代表张永慧、海淀区教委法制科科长周宗山参加了发布活动。
海淀区人大代表张永慧表示,海淀区是教育文化大区,海淀法院发布典型案例,有效预判疫情影响下教育培训行业易发的纠纷类型,有利于消费者和培训机构提高法律意识、规避潜在风险。建议海淀法院充分利用多元调解,将此类纠纷化解在源头;同时建议多部门共同商讨教育培训机构的规范问题,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海淀法院一直是一个优秀集体,希望继续保持创新思维,走出一条具有海淀特色的发展之路。
海淀区教委法制科科长周宗山表示,海淀区教育培训机构数量多、类型多、参与人数多,海淀教委一直非常重视校外培训机构的管理。今年1-3月,受疫情影响,线下课程转线上的差价、课程设置等问题广受关注。此次发布会的案例很有代表性和借鉴意义,教委作为行政部门也将进一步完善对培训机构的管理。建议大家在选择教育培训服务时,选择有实力、办学规范、有教委审批的办学资格证的机构,认真阅读合同条款,尤其是关注上课时间、上课形式、收费退费问题,发生纠纷也请及时拨打教委咨询电话 68980166,可以给大家提供认真、积极的帮助和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