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元宵节是什么样的?
01-13 次遇见农历正月十五是我们中华民族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则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赛灯的习俗,灯是元宵的主要节俗之一,故人们又常以灯节称之,可见元宵与灯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元宵节又称“灯节”,是以展示各种各样的彩灯为主要活动内容的。说起当时的彩灯规模之大,着实令人瞠目结舌。这些壮丽的彩灯,吸引着满城市民出来观赏,初唐诗人苏味道在《正月十五日夜》记其盛况:“火树银花合,星桥铁索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妓皆浓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长安城的元宵之夜,简直就是个花灯的世界,环顾四周,到处都是火树银花。连护城河上的桥梁也布置了灯盏,远远望去,如同星桥,由于官府解除了“宵禁”,所以桥上的铁索也打开了。游人涌动,遮掩了马匹蹚起的尘土,明月升起,似乎是追随游人也来观灯。
诗人段成式在《观山灯》中,对彩灯作出细致的描写:“火树枝柯密,烛龙鳞甲张。”高大的灯火之树,勾画出密集的枝柯;巨大的龙形灯盏,张开了鲜艳的鳞甲。如此造工,可谓惊人。
中唐著名诗人元稹的灯节的诗篇,则是当时灯节盛状的写照。其诗云:“洛阳昼夜无车马,漫挂红纱满树头。见说平时灯影里,玄宗潜伴太真游。”这说明灯节不仅京都长安兴办,而东京洛阳灯节时也是“漫挂红纱满树头。”
晚唐的李商隐,当他听说京都长安举办盛大的灯节,自己不能前去观赏,甚感遗憾,故写《上元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诗:“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马隘通衢。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元宵之乐,不只是观赏灯火,还有轻歌曼舞,为人助兴。歌舞演出者多由官府组织的歌妓充当。在明朗的月光下,在火树银花旁,衣装艳丽的歌妓们,在鼓乐箫笛的伴奏中,或清展歌喉,或翩然起舞。唐诗中,有大量的作品反映出元宵歌舞的盛况。诗人王諲在《十五夜观灯》中写道:“停车傍明月,走马入红尘。妓杂歌偏胜,场移舞更新。”歌舞的场地由歌楼舞榭移到了大街上,唱得更妙、舞得更新了。这显然是大众节日的欢乐气氛助长了歌妓们的情绪。
诗人顾况在《上元夜忆长安》中写道:“处处逢珠翠,家家听管弦。”珠翠,这里是代指歌妓,说处处都能遇到歌妓的演出,可见此夜歌舞场面之繁多。诗人崔液在《上元夜六首》中,反复记录歌舞之妙,“公子王孙意气骄,不论相识也相邀。最怜长袖风前弱,更赏新弦暗里调。”一个“弱”字,写出舞姿之轻盈,一个“暗”字,写出演奏之娴熟。欣赏这样的轻歌曼舞,自然令人流连忘返:“星移汉转月将微,露洒烟飘灯渐稀。犹惜路旁歌舞处,踌躇相顾不能归。”月亮西沉,灯火稀疏,歌舞已罢,游人仍旧徘徊相看,不忍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