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案: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52fw.cn 09-12 次遇见第三目“维新变法思想”。教材从早期维新思想、维新思想、维新变法运动几个方面介绍近代思想的沿革变化。
(1)早期维新思想
早期维新思想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以后,是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传入,是早期维新思想的来源。早期维新思想的人物代表着正在转化中的资产阶级的新型知识分子。建议引导学生分析:洋务运动30年有没有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甲午战争失败表明洋务运动没有将中国引上富强的道路,那是否意味洋务运动学西方技术错了?然后指出早在洋务运动实施过程中,一批积极参与洋务或与洋务有密切联系的有识之士已经觉察到洋务运动有不少弊病,认识到如果向西方学习仅仅局限于“器物层次”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涉及到经济、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领域。这是代表着一种舆论和思潮的萌发,为维新变法思想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在了解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其在经济上、文化上、政治上的主张的基础上,注意其两点局限性:一是没有完整的理论;二是没有付诸行动。
(2)维新思想
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为首的维新派开始用西方政治制度和思想来评判中国,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和明确的施政纲领,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维新,是指提倡新事物,反对旧事物,特指政治上的改革运动。维新变法就是政治上、经济上反对旧事物,实行新法。维新思想传播的方式──开办学堂、著书立说。
建议引导学生归纳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各自的观点和对封建思想的冲击、近代思想解放的贡献。
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是由于维新运动的高涨,引起封建顽固势力的仇恨和攻击而展开的。洋务派也站在顽固派一边,形成了维新派与顽固派、洋务派的尖锐对立。变与不变的矛盾空前激化,面对时代推来的问题,做出了两种相反的回答。建议指导学生制作论战内容对照表,分析这场论战的性质和作用。维新派用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为武器,提出了系统的维新变法的理论和主张。通过这场论战,使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开始在中国传播开来,知识分子中不少人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形成向西方寻找真理,学习新学的热潮。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进步的,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意义,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建议教师组织学生阅读【历史纵横】在课堂上展开辩论。
建议引导学生分析:如果将维新派同顽固派之间围绕变法、民权、西学三个问题论战中的主张同鸦片战争以来林则徐、魏源、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思想作一番比较,有没有发现什么不同与变化呢?后者提倡向西方学习主要局限于船坚炮利、科学技术,基本上没有触及封建制度,甚至是去维护旧的、传统的封建专制制度,是对于千年老屋的修补;而现在维新派的理论基础是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然与社会进化论、天赋人权说和主权在民说,他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核心都是以资本主义来代替封建主义。
(3)维新变法
建议帮助学生分析光绪帝接受与支持维新派变法主张的原因,对维新派的变法思想产生的影响。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深感“亡国无日”。上书光绪帝,痛陈国难深重,应赶紧变法图强,光绪帝也“不甘作亡国之君”。1898年1月,康有为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表述了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改革的全部要求,也是戊戌变法的施政纲领。当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这是一篇以皇帝名义宣布实行变法的宣言,标志戊戌变法的开始。
光绪帝主持的戊戌变法,触犯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这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所不能容忍。变与不变的矛盾发展为一场带血的斗争,变法运动遭到了失败。
建议启发学生讨论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可以从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等角度进行分析。维新派提倡西学,兴民权,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进行了冲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具有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运动;他们提倡资产阶级新学,批判封建主义旧学,引导人们重新认识世界,他们痛感民族危机的严重,号召人们奋起救国,谋求国家的独立富强;给古老的中国社会注入的活力是不可低估的,站在历史长河的高度看,由传统农耕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是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尽管它在19世纪末的中国遭到了暂时挫折,但对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却是一次巨大的强烈的冲击波,它留下的痕迹是永不磨灭的,是永远鼓舞与启迪后人的。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开眼看世界”一目的教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到国门被打开后,中国思想界发生了新的变化,建议首先采用谈话法,让学生了解对向西方学习的背景,增加有关鸦片战争前后的内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近代思想开始发展的原因。可以请学生分组讨论如下问题: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为什么会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学习西方什么?有什么影响?教学时,还可以请学生阅读本目内容后,提出自己尚不明白的问题,师生在解答疑问过程中完成本目的学习任务。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引导学生分析教材的内容和史料,从中概括出顽固派和洋务派所持观点的异同、分析慈禧太后支持洋务派的原因、分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影响。引导学生分析洋务派倡导的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等方面的贡献,分析没有实现“自强”的原因。这个教学设计的思路是:让学生学习比较历史问题的方法,寻找比较点是什么,分析比较点的相同与不同,分析概括比较结果,得出历史结论。
维新变法思想。建议提出系列问题。例如,洋务运动30年有没有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甲午战争失败表明洋务运动没有将中国引上富强道路,那是否意味洋务运动学西方技术错了呢?引导学生归纳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各自的观点和对封建思想的冲击、近代思想解放的贡献。指导学生制作论战内容对照表,分析这场论战的性质和作用。组织学生阅读【历史纵横】在课堂上展开辩论。引导学生分析:如果将维新派同顽固派之间围绕变法、民权、西学三个问题论战中的主张同鸦片战争以来林则徐、魏源、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思想作一番比较,有没有发现什么不同与变化呢?帮助学生分析光绪帝接受与支持维新派变法主张的原因,同时建议启发学生讨论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2.教学案例
案例一在介绍“开眼看世界”时,用电脑多媒体播放鸦片战争的片段。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到国门被打开后,中国思想界发生了新的变化。分析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为什么会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学习西方什么?
案例二在介绍“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时,用实物投影仪或计算机等展示同文馆旧址照片。
创办近代学堂,是文化教育领域中前所未有的事物,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有利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知识,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也起促进作用。
#p#分页标题#e#案例三在介绍“维新变法思想”时,教师可以提出系列问题导入:洋务运动有没有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甲午战争失败表明洋务运动没有将中国引上富强道路,那是否意味洋务运动学西方技术错了?然后自然过渡早期维新思想的出现。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1.想一想,魏源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对西学东渐起到了什么作用?
解题关键:“师夷”与“制夷”的关系。
思路引领:明确把是否学习国家“长技”提高到能否战胜外国侵略者的高度来认识。
答案提示:魏源从反侵略的立场出发,以“师夷”为手段,以“制夷”为目的,对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2.想想看,郑观应说的对不对,在当时的中国能设立议院吗?为什么?
解题关键:从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没有付诸行动的角度解题。
思路引领:思想体系成熟与否,以及有没有真正实施。
答案提示:不对。郑观应的思想虽然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但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封建势力还很强大,更没有付诸行动。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1.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起了什么作用?
解题关键: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思路引领: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思想启蒙的作用。
答案提示: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起到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人民的觉醒。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什么成为洋务派反对维新派的思想武器?
解题关键:“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实质与维新变法思想的区别。
思路引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论的目的,维新变法思想宣传的内容。
答案提示:洋务派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维护封建阶级的统治,而维新派则希望通过变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改革教育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