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暖心故事激发抗疫正能量
52fw.cn 05-10 次遇见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何在这场重大灾难中有效激发正能量,做到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对宣传舆论引导工作来说是一次大考。努力让正能量更强劲、更充沛,振奋精气神,激发全社会齐心协力、众志成城的强大力量,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是主流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激发共情 讲好故事
运用情感传播策略,让正能量传播更充分。随着全媒体舆论生态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在“四全媒体”时代,即时传播、全员传播成为常态,受众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传播者、评论者,情绪传递与事实呈现几乎是同步的,情感在传播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做好疫情防控正能量传播,讲好中国抗疫故事,要把握情感传播规律,激发公众情感共鸣,让传播效果更好。
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之际,恐惧、焦虑、渴求情感交流的情绪是驱动信息传播的主要因素。公众在这段时期对涉及情感的信息需求极大增加,对此类信息会产生强烈的共情心和沉浸感。各种不实消息和谣言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传播比病毒还快,并且在传播过程中信息不断“变异”,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就会影响抗疫大局,祸害社会。
这就迫切需要主流媒体发挥“压舱石”“定盘星”的作用,用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理性平和的正能量内容去对冲污蔑抹黑、造谣生事、扰乱人心、危害社会稳定的负能量信息,真正落实“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要求,凝聚起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强大正能量。
在这次抗疫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富有情感、有温度的爆款故事,展现了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不屈精神和相互帮助、甘于奉献的人间大爱,增强了群众的信心,温暖了人心,安抚了情绪。
比如,新华社的《拼渐冻生命 与疫魔竞速》讲述疫情“风暴眼”中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的感人事迹,央视反映生活在武汉的普通市民面对疫情的微纪录片《在武汉》,人民网的放弃假期主动请缨到监测点值守的“战疫夫妻”,“抗击疫情用我必胜”的一线民警,用漫画记录方舱医院生活点滴的“80后”插画师,《重庆日报》的《这位57岁女护士“百毒不侵”》……这些感人至深、传播力超强的“暖”新闻没有空喊口号,而是真实展现了抗疫一线平凡人的不平凡事迹,情节真实鲜活,催人泪下,引发了公众强烈的精神共鸣,传递了“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的信心。
上述报道给予我们启示,正能量需要激发,让人们产生价值认同、情感认同、行动认同,情感传播有其独特作用,让受众产生“共情”,达到情感上的同频共振,同声相应,让正能量入脑入心。
创新传播 提升效率
要遵循网络传播规律,使正能量传播更有效。这是进入移动社交媒体时代,我们第一次经历如此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创新传播理念,强化用户思维,运用碎片化、微传播的方式,提升正能量传播效率。
比如,大众网日照微信公众号发布了《“急转武汉”!刚刚,日照一老人扔下一张纸条和1万2就走了!》,一段简单的监控视频,暖心故事要温情不要煽情,不能过度拔高,不近人情,防止用力过猛,过犹不及,以致和公众认知产生偏差,引起社会反感,效果适得其反。比如,“医护人员理光头”“流产十天就进病房”“怀孕9个月仍坚守在战疫一线”“贫困群体捐款”等报道都颇受争议,传播效果不佳。
情感认同是价值认同的前提,正能量传播本质上是求得一种价值认同,凝聚共识。疫情期间社会心态多元,舆论传播环境复杂。我们要找准传播内容与用户情感需求的契合点,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找到受众“共情点”,既要在理又要有情,将陈情和说理结合,注重用好软性表达的情感传播策略,在讲述富有温度、富有情感的故事中,循循善诱,达到情感上的共振共鸣,使内容和受众之间产生正向情感联结,让正能量更有穿透力,直抵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