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成就了马云,还是成就了剁手党,给品牌带来了什么
小编 09-30 次遇见双十一最终定格在571亿的成交总额。小编之前预估为今年在550亿以内,理由如下:天猫双十一经过几年的发展,去年的360多亿已经超越2012年的112亿3倍了,但这种倍增式的增长必将随着时间而缓降。双十一已经趋向进入成熟期,更多的剁手党逐渐加入,再在360多亿的基础上实现井喷式增长不太可能。所以我预估在500多亿比较靠谱,事实,天猫还是超越了一些我的预期,达到571亿。这是马云和天猫的再次成功,也是阿里巴巴IPO后给投资人第一份有份量的满意的答卷。
即使日成交额571亿也掩盖不了阿里商家生存困境,打折、促销,降价,用户是爽了,平台也爽了,双十一,成就了剁手党,成就了马云,而商家呢?基本上是赔钱赚吆喝。
双十一的最大作用是清库存,可能连盈利都谈不上。而双十一对品牌价值的塑造,却是几乎无有裨益的。因为,我从没听过仅靠价格战为卖点的产品最终逆袭成高溢价品牌的。而做企业的终极目标难道不正是为了塑造可以长久的、牛逼轰轰的品牌么?赚钱不难,做好品牌很难。
双十一只是成就了天猫和马云,对绝大多数品牌来讲,关系没你以为的那么大!有朋友和我说,双十一目的就是为了销售,有销售就是有盈利。如果抛库存仅仅是在之前已经盈利的基础上,那借此回笼资金固然是正理。但现在我说的不是销售,而是品牌价值的范畴。事实上,很多商家已经把双十一从寻求销量延续到品牌之争,双十一过后,除了那几个品类之王,用户真的还能记住你的品牌吗?用户只记得是在天猫买的还是在京东买的,客户永远无法留存是当前所有寄生在阿里生态下的商家普遍存在的问题。
业内人士调研数据发现,2012年的时候,天猫大概有50%商家亏损或持平,到了2013年,这个数据上升到70%。而淘宝商家到2013年之后只有20%保持可观盈利。阿里巴巴向美国SEC提交的招股书中显示,2013年的4-12月,阿里巴巴的收入为65亿美元,利润为28亿美元。而亚马逊在其20年的历史中,从未达到过这么高的净收益,2013年亚马逊从商品交易额744.5亿美金中收益2.74亿美金。如此高的收益率,是因为阿里的生态系统的本质是构建在平台垄断和不充分竞争基础上,牢牢把控中心化的流量入口,通过洗劫中小商家创造的超额利润。
互联网打破了信息不对称,用户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从而颠覆了整个传统零售行业,也造了今天的阿里帝国,建立起了用户-平台-商家之间的连接。我们感谢阿里加速了中国互联网电商的进程,也看到控制流量入口所带来的商家无助感。
无论是传统营销时代还是互联营销时代,营销的商业本质是不会改变的,改变的只是技术手段和商业模式,而留给消费者进行选择和决断的品牌效应始终没有改变。否则对照上表,我们就不会看到那么多排名前列的都是知名品牌。不是双十一成就了他们的市场地位,而是他们的品牌认知成就了这天的销售。或许你会说因为他们降价了,那如果他不是品牌,再低价,你依然会选择他么?消费者购买决策的最后依据不是"最低价",而是“最优化”。更何况,这种决策过程早就自双十一前一个月就开始了,权衡,从来没有像这个时间段如此般从容。
个人认为,移动端的增长速度、物流的消化效率、电商发达地区分布、消费习惯特征等。而关于品牌价值塑造方面,仅靠双十一这一天是支撑不起的。双十一仅仅是“卖货”“清库存”。()至于利用其“造势”,来对品牌价值进行打造方面,除了吸引部分用户来逛过,基本意义不大,毕竟品牌价值的塑造目的不是为了让你单纯比价。
本次发布数据中,移动端的成交比例又增加了,近一年来手机购物始终呈现快速增长。因此,我们相信移动社交时代是必然到来了,信息不对称将会进一步被打破,建立的是用户与商家之间的直接连接,颠覆的是整个传统电商。
用户与商家之间的这道屏障一旦被打破,建立了点对点的连接,阿里生态平台的价值将荡然无存,而商家再也无需每天为了获取流量承担巨额的广告费,再也无需去打价格战,而是让用户参与到产品的构思,产品的设计,产品的生产和制作中来,形成以用户为主导的C2B模式。今天我们看到的双十一的霸主小米手机,单日交易额近10亿,正是这一模式最经典的案例,为何小米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迅速崛起,而且远远超越同行,构建参与感,建立跟用户连接的通道,是小米最经典的智慧。
其实,互联网思维的本质就是以客户为中心,重视客户的反馈和需求,与客户进行沟通、互动,并且让客户参与到品牌的生产制作、营销传播中来,这才真正称的上互联网思维。互联网其实是拆掉了一座墙,但巨头可能把持入口,构筑起一道新墙。我们更希望看到有一天没有这堵墙,真正因为企业的产品而吸引用户,因为品牌认同而坚定围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