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你,是我的信仰》读后感
特特 01-12 次遇见 《爱你,是我的信仰》读后感我知道25号之前要交书评,却因为忙一个投标,最后几天昏天黑地无暇顾及。直到30号交了标书,在回程的高铁上,昏睡了2个小时又去餐车吃了饭后,才重新活过来了,才能打开电脑去完成我欠下的“债”。我必须在高铁的剩下这3个小时内完成“债”,虽然依然有些头疼,却不能拖到明天,因为明天将要开启一段新的旅程。
这次申请并幸运获得的书是《爱你,是我的信仰》。本来是给皮爸申请的,他却拒绝去看。我买的育儿书他也从来不看。本着“一个人不可能改变另外一个人”的原则,我还是“改变自己”,自己去看这本书,去感受一下别的爸爸是如何对待孩子的。
第一印象:坦白到惊悚
书的作者是台湾人,用极度的坦白给女儿码了不少文字。其坦白程度有点吓人,超出了我所能接受的公开谈论的话题范围。他对女儿坦白了他的情事房事和外遇,他更接近于内心的忏悔,而不像是公开出版的书或能对孩子说的话。试问世上有几位爸爸能这样做?谁不想在儿女面前保持一种圣洁和对配偶的全心全意的爱?人们认为这就是对儿女的爱,多少育儿专家写道:最大的爱孩子就要爱孩子的妈妈/爸爸。如果不是有这样责任感的束缚,《廊桥遗梦》的结尾也许就会被改写了。可在这本书里,作者打破了这样的伦理观,字里行间他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坦诚,极度的坦诚,哪怕是袒露灵魂的丑陋,也是深深地爱孩子。
第二印象:交流到本质
在惊悚的第一印象后,我在空隙时间断断续续地翻阅着它,到现在还没读完。得到的第二印象是作者的学识和见解还是渊博和独到的。他关注社会的深层问题,并把这些问题剥皮去壳地掰扯给孩子听,包含他自己的观点,他希望女儿长大成人后所拥有的价值观等。
人与人之间只有经过深层次的交流才能成为知己,这种深层次的交流应该是包含社会观和价值观的,因为只有了解了你的价值观才能最接近你作为人的本质。见过了太多父母和孩子深深爱着却无话可说,他们(包括我自己)的交流仅仅限于问候或闲聊。虽然问候和闲聊也是传递着爱,但如果有了深层次的交流,那么这爱就超越了血缘关系,而增加了平等的友情的纽带。皮皮总说:“妈妈,你是我的好朋友”。或者问:“妈妈,你是我的好朋友吗?”我总回答:“是的,我们是一辈子的好朋友”。但我知道,要想在娃娃长大后还当你是好朋友,还愿意和你交流,就得去养成平等交流的好习惯,并且是持续不间断培养交流的纽带。
第三印象:深爱就陪伴
游戏人间之后是作者对女儿的深深的爱。在第二个女儿出生后,作者开始了弹性工作,好有更多的时间亲自带孩子,自封名号为奶爸卡卡。甘心于重复每日数十次地换尿布,擦屁屁。只有无数个日常细节中的涓涓细流才能汇成深爱的河流,才能形成大海般深沉的爱。
放不下工作也没有条件当全职妈妈,我会坚持把孩子带在身边,却难以保证每天都有高质量的陪伴。想起皮皮的请求:“妈妈,陪我玩一会吧?”总是不那么容易得到满足。得到的要么是“妈妈累了,你自己玩会吧”,要么是“你现在改刷牙了,不能再玩了”,要么是“现在该上学了,早上起来没时间玩”。为了这么一个小小的要求,我们时常处于拉锯中,结果就是既没玩好也没节约任何时间。想起来,其实真的是好久没有好好陪皮皮玩了,我更愿意带他去找他的小朋友玩,而不是我陪他玩。尤其是上幼儿园以后,每天放学就在外面疯玩到快九点或九点后才回家,回来磨蹭完了上床就几乎十点了。我再加加班,陪他的时间更短了。能保留下来的就只有睡前故事,就这十几分钟还常常因为太晚了被挤占。奶爸卡卡提醒我们的就是:孩子成长的时间很珍贵,一晃就过去了,高质量的陪伴无可替代。
想起皮皮最近总爱说,妈妈我爱你(貌似咩咩小朋友三岁多的时候,也是如此)。但是问他爱不爱爸爸,他就说不爱,爸爸不是我的好朋友。依我看,皮爸还是陪得少了。爸爸陪的时候,要么是在管教他,要么是自己看小说,让他自己玩, 要么是很没耐心地陪他玩,不去了解孩子的心理而是和小屁孩摆大人的一套规则。但愿我这趟出门十天能让他们有更多属于父子俩培养感情的亲密时光,嘿嘿。
别扯远了,还是转回这本书的主题上来,或赶紧收尾吧。这本书可以说是“字糙理不糙”,看了总会有收益。也许要被拉入黑名单了,不管怎样,这篇迟到的书评交了就算是为了安慰自己的良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