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忘了鲁迅
runsly 10-02 次遇见作为封建社会的叛逆者,鲁迅先生用惊世骇俗的文学语言,深刻剖析了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各种弊端,并进行了大胆的揭露和批判。鲁迅先生用他的生花妙笔,不但唤醒了许多愚钝的国民,而且颠覆了一个腐朽没落的社会制度。鲁迅先生积其一生的精力,去重铸国人的灵魂。在其短暂而又艰辛的生命历程中,他几乎是单枪匹马地用他敏感而又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判断力,对在几千年封建“酱缸”的浸泡中,在近百年的半殖民地政治“囚笼”扭曲中,霉变畸形的民族灵魂做了无情的揭露与批判。他冷峻的思考,犀利的语言,愤世的态度,让他以一个精神战士的形象走进了平民百姓的精神视野。一提到鲁迅,很多人会把他当成一个整天躲在屋内,靠自己的聪明,用手中的一管笔,写一些尖酸刻薄的文字,讽刺一下社会,骂一骂那些与他有某种过节的人。总之,在这些人的眼里,好斗成了鲁迅作为文人的最大特色。其实这不但对鲁迅先生有误解和偏见,更是对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且真正有骨气的中国文人鲁迅先生精神劳动的不尊重。
鲁迅先生是时代的产物,更是时代的代表。鲁迅先生生活在一个万马齐喑的黑暗历史时期。持续了二千余年的封建社会面对西方近代文明,其反动性和落后性已是一个不争的社会现实。作为较早接触西洋文明的中国人,鲁迅先生对此更是洞察得一清二楚。要想改变中国的落后现状,中国必须走改革之路。但两千年的封建统治和思想教化,让不少的中国人养成了一种逆来顺受的人生态度。当国家和民族已经处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大部分国人的心态却是麻木的,仍没有坚决的抗争意识,还在安于现状,习惯在传统的路子上,过着不死不活的生活。对此曾经怀揣用医术救国救民梦想的鲁迅,在日本求学期间就清楚地看到了中国的不幸不在于中国人的体格,而在于国民的精神。如果国民的精神态度和素质不加以改变和提高的话,无论体格如何健壮,国人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而已。于是鲁迅先生弃医从文,并最终选择了文学的道路。为了国人的觉醒,他用生命的热情写成了一篇篇富有战斗激情的呐喊文章。因此,读鲁迅的文章首先让人们看到他战斗的一面。但是这些文字的背后其实也包含着鲁迅先生内心极度的心灵痛苦,这往往是我们读鲁迅先生作品时所忽略的一点。纵观鲁迅先生的一生,他经历了太多的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从一个衣食无忧的富家子弟先后经历了幼年丧父,家道衰落,个人感情方面不幸的包办婚姻,兄弟失和,疾病的折磨。正是这太多的个人痛苦让鲁迅先生对周围的社会苦难和民生疾苦有了更为透彻的理解和参悟。消解这些痛苦的最好办法就是写作。通过写作,鲁迅先生用他特有的思考力度和思想深度,把自己思考的结果转化成极具精神穿透力的深刻文字。在鲁迅先生的文章中,他又完全超越了个人的痛苦,用一种近乎绝望的心态,期望人们通过他笔下的这些文字焕发出一种抗争的精神,进而用战斗的姿态去改变自身和国家的命运。这正是鲁迅先生的文学使命及社会价值之所在。
在鲁迅先生的文章中是断难看到那种风花雪月,卿卿我我,无病呻吟,谄媚世俗的无聊文字的。在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那样一个危险时代,鲁迅先生始终把“唤醒国人”投身民族救亡运动当作自己的崇高使命。正因为鲁迅把自己的文学创作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读鲁迅的文章,就如同聆听《义勇军进行曲》。国家的苦难,民族的痛苦,如一团挥之不去的乌云笼罩在心头,让人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正因为这种感觉,让今日处于歌舞升平时期的中国人心中渐渐增添了几分不喜欢。人们在充分享受现代物质文明营造的美酒加咖啡的惬意时,渐渐疏远并淡忘了上世纪我们民族所饱受的那段痛苦经历。这段痛苦的经历对我们中华民族来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鲁迅先生生活在那个痛苦的年代,对这场民族灾难有着刻骨铭心的了解。他对大部分国人在那个时代的所作所为表现得态度便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正因为如此,鲁迅的文字对远离那个时代和不了解那个时代的年轻人们来说,缺乏一种亲切感,是十分自然的。但这丝毫不能消减鲁迅的文章对我们这个民族和国家的社会价值和时代意义。鲁迅是20世纪中国知识界、文化界最具深刻性、丰富性与文化魅力的伟大人物。这一点早已被他同时代的文人们所认可,并将“民族魂”的桂冠加冕给他,这足以说明鲁迅在我们社会文化中独具的历史分量。谈到英国文学不能没有莎士比亚,谈到中国文学,则不能没有鲁迅。鲁迅对中国社会进步所发挥的文化贡献是谁都无法替代的。
在对鲁迅的评价方面,无论是他的同党,还是他的敌人,虽然声音各异,但力求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是人们共同的愿望。由于鲁迅作品的丰富性、深刻性超越了同时代的任何人,导致我们在这方面要做的工作和要走的路还很长。面对鲁迅这样一个对时代和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心存一份敬意是我们首先应该做到的。国民党的大官僚叶公超曾经声称不读鲁迅的书,对鲁迅也怀有很大的偏见,但在评价鲁迅时,却表现得很理性,并表现出应有的尊重。他在《关于非战士的鲁迅》一文中以惋惜和感慨的口吻写到:“一方面感到他的文字好,同时又感到他所‘瞄准’的对象实在不值得一粒子弹。骂他的人和被他骂的人实在没有一个在任何方面与他是同等的”。确实,鲁迅是站在了一个特有的历史高度来分析和臧否他所面对的那个时代,并让他处在了时代的风口浪尖,这使得对他的各种评论潮流般汹涌,并且是泥沙俱下。尽管如此,鲁迅的文学地位、社会地位、历史地位还是无人能够撼动。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多少人因为向鲁迅泼脏水而“青史留名”的?没有,一个也没有。然而却总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对鲁迅先生用各种借口加以诋毁,并想尽各种办法让人们远离先生的作品。最近有些以语文专家自居的人,居然又想把先生的作品从中学语文教材中清理出去。他们的借口是鲁迅先生的作品只有对悲剧冬天般的严酷,缺乏对“惨痛人生”的春天般的关怀 作为革命家,鲁迅不愧为那个时代的先锋战士。但作为文学家,他缺少春天的明媚,夏天的火热,秋天的哀怨,有的只是冬天的严酷,缺少睿智的哲思和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民族的劣根性几乎涵盖了他所有主要作品的内容,如果仅仅作为革命的思想家,他无疑是现代革命思想大师。但文学不仅仅局限于宣传革命思想,更应该关照个体生命,特别是对悲剧命运的感同身受。不仅仅是民族激愤的宣泄,而且还要具有普遍人类价值的永久性;然而,鲁迅及其作品毕竟是时代的产物。作为时代的代言人,面对那样一个时代,鲁迅的文字少一些温情,应该得到理解和宽容的。如果面对那样一个时代,鲁迅先生写出一些专家们所希望的那种所谓充满温情的文字来,反倒让人觉得鲁迅先生不太正常。因此,这些人只不过是历史的灰尘,只有鲁迅才是泥土,才是大地。只有在泥土和大地里才会孕育出生命和希望。
#p#分页标题#e#鲁迅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疾风中挺立的野草,铁屋内昏睡的民众,道路上跌倒的车夫,酒楼里徘徊的孤独者,无怨无悔。他以一个播火者的形象,将自己的精神和思想化作文字的琼浆玉液,滋润我们民族曾经极度干渴的心灵,功莫大焉!记住鲁迅,从他的文字中汲取精神的力量,就会有新的希望诞生。忘掉鲁迅,回避鲁迅,对正处在飞速发展和进步中的中国来说,不但是危险的,而且也是很不理智的。因为那个时代对处在太平盛世的中国人来说有着深刻无比的警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