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清华四导师:吴宓 王国维 赵元任 陈寅恪
runsly 10-02 次遇见
“大学必须有大师”,这是20世纪20年代飘荡在清华园的理念。那时候的清华出手阔绰,广聘天下名师,一时间,清华群星璀璨,光耀西山。
清华工字厅的这个院落,荷花摇曳,藤萝缠绕,住在这儿的大师吴宓,管它叫“藤影荷声之馆”。吴宓自称“奠居”,意思是,更合适住在这儿的人还没到来,自己不过是为他们将来在这里住得更好打个前站。这就是吴宓给自己的定位,鞠躬尽瘁,甘作清华名师的护卫走卒。
1925年,清华国学院导师王国维,住进南院靠西的这排中式房屋。每天上午,王国维从这里出发,走向清华学堂。下午和晚上,他会回到书房读书和写作,过着半封闭式的生活。早在20年前,王国维便已写成《人间词话》,那是20世纪中国美学的重要成果。
《人间词话》描述求学的最高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懂英文、德文、日文,这让他研究宋元戏曲史时,独树一帜,成为用西方文学原理批评中国旧文学的第一人。
清华国学四大导师中,最年轻的是赵元任。1910年,赵元任以第2名的好成绩,考取清华第二批庚款留美资格,进入康奈尔大学攻读。1918年,赵元任获得哈佛博士学位。两年以后,赵元任回到清华任教,担任心理学及物理教授。
赵元任夫妇俩都讨厌繁文缛节,从不讲究排场,结婚时,他们自拍结婚照,自制《结婚证书》。
赵元任把北大中文系刘半农教授的诗,谱写成《教我如何不想她》。这位留美时在数学、天文、物理考试中都得过满分的理科高才生,此时像刘半农一样,成了语言学家。在这首诗中,刘博士为汉语创造了“女”字旁的“她”,赵博士第一次使用西方音乐技巧,把“女”字旁的“她”唱进千家万户。从那时开始,我们不再像古人那样,用单立人旁的“他”代替“女”字旁的“她”,也不必再像早期白话文那样“伊伊”“侬侬”。
国学大师陈寅恪是吴宓在哈佛读书时的同学。跟吴宓不同的是,陈寅恪13岁开始留学生涯,足迹遍及日本和欧美,却一个学位也不要。他既有旧学家传,又懂得30多种外语,被世人称作“教授的教授”。
1925年,陈寅恪自德国归来,走进清华园。20世纪40年代,陈寅恪双目失明。晚年,他仍以耳带目,以口带笔,卧床完成85万字的鸿篇巨制《柳如是别传》。他带给清华的理念是,“在历史中寻求历史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