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栾星先生讲文献学
52fw.cn 07-13 次遇见
前天,在微信的朋友圈里看到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转《风雨沧桑屯溪桥》一文。这篇文章内容非常丰富,其中由上海旧书商到这里购书,从而引起有关部门负责人的关注,使一批古籍得以保存。文章说: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随着土地改革运动在皖南轰轰烈烈地展开,徽州城乡各地的古籍、文书除有不少被焚毁外,还有大批流入市场,很多被当作废品,用以制作鞭炮、纸浆和农副产品的包装纸。有不少契约文书被村民订成账簿使用,后被走村串户的小贩廉价收购,摆在老大桥附近的书摊上作为废纸求售。
1956年前后,上海旧书商韩世保前往屯溪收购古籍,他在当地书商余庭光的陪同下,时常光顾老大桥头淘购旧书。而从此处购得的徽州古籍,有一部分辗转到了文化名人李一氓、郑振铎和康生等人手里。其中,韩世保与著名收藏家郑振铎的关系尤为密切,后者从他那里听说徽州很多珍籍流入市场,并遭受空前的破坏,马上就在各种场合要求文化部门,要从废纸堆里抢救文献。郑氏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当时的文化部立即派出干员前往安徽、江西等地实地调查,抢救古籍。另外,他还找到当时的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希望后者能采取措施保护珍稀古籍。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合肥、芜湖、屯溪和安庆四个地方成立了专门的古籍书店,负责抢购、搜集、管理该四处发现的古籍。"
文章说,当时抢救出来的古籍,仅文书一项,就多达20万件(册)。“徽州文书的大批发现,为人们开启了明清以来中国社会文化史、经济史研究中的许多新课题,使得以往无从下手的许多研究,一下子增添了不少内容翔实而生动的新史料。这些契约文书,是历史学者研究南宋以来(特别是明清时代)中国历史文化的珍贵史料,也是时下方兴未艾之“徽学”研究形成的基础。”
可以想象,从土改到文章所述故事发生的1956年,有多少古籍和其他有价值的历史文献被毁。现在的人,只知道文化大革命摧毁文化的事(中年以下的人,甚至连这个也不知道了),而不知道这对文化的摧残实际上已经许多年了。
看到这篇文章,我留言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