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吃面包
52fw.cn 09-22 次遇见1980年1月,我刚刚上班,就到了粮食部西安油脂科学研究所,与老一辈油脂科学工作者一起共事,在工作中也有很多机会向他们学习。
记得那年夏天的一天,当时在做油脂化学研究室的马仲登工程师到办公室找我,问我:“小新正,你会不会蹬三轮车。”我当时说:“会,但不老练。”马仲登工程师说:“麻烦你给我们把这几盘食品送到西大街去拍照。”我说好,就去食堂借三轮车了。
我不老练的蹬着三轮车,马仲登、程德珍两位工程师紧随着我一起走到西安西大街工业产品摄影部,原来,两位工程师是要给她们的科研成果拍照,也就是给面包照像。
在将近一个小时的照像结束后,我们又一起把面包用三轮车拉回了实验室。
回到实验室后,马仲登工程师给我用纸包了两个面包,稍稍地说:“瞧把你累的,下去了尝一下我们烤的面包。”我说不要,她说:“这孩子,送给你吃的啊。”
可以肯定的说,当时我还是第一次吃面包,在这之前根本不知道面包的滋味。
一个从来没有吃过面包的人,对面包是没有概念的。当我吃过面包后,我就想:“这位和蔼的马阿姨,她是在给我一个吃面包的机会。”
再后来,我知道了,马阿姨们是在做一个科研课题——对不同储藏年份小麦粉品质的评价研究,这个课题是由粮食部西安油脂科学研究所和陕西省粮油科学研究所共同承担。
再后来,马阿姨于1982年调回北京市,在粮食部科技情报研究所从事科技情报工作,后担任《中国粮油学报》副主编等职。
2005-2010年时,我去过几次马阿姨家里,退休后的马阿姨全身心专注了养生的行列,2013年马阿姨夫妇再回西安看望老同志、老朋友时,他们夫妇那种低调和平易近人的态度让我难以忘怀。
昨天下午,突然接到马阿姨爱人刘兴信先生的讣告,说马仲登同志已于2020年9月13日在京逝世,深感悲痛,随写此文纪念马仲登同志!
前排中间为马仲登同志。
马仲登同志的简历:
马仲登,女,籍贯北京,回族,1934年11月11日出生,大学本科学历,职称副研究员,长期从事谷物生理生化的分析研究工作。
马仲登同志1957年8月于河北农学院农学专业毕业,分配到粮食部粮食科学研究所工作。随后即派赴上海中科院植物生理生化研究所进修,从师赵同芳教授,参于稻谷儲藏生理生化的分析研究工作。进修一年期满,1958年底返京,回院粮食儲藏研究室,从事建立实验室,开展分析工作。1959年7月,因工作需要,派赴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营养研究所学习谷物营养成分(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的分析方法,为时半年。
1960年至1965年初一直在粮食部粮食科学研究院儲藏研究室从事稻谷、小麥、玉米儲藏品质变化规律研究课题的生理生化成分及分析方法的研究。
1965年3月调粮食部西安油脂科学研究所油化研究室工作。1965-1977年在油化室担负了棉籽中游离棉酚的提取、纯化以及分析方法的研究和标样的制备。开展了对脱酚棉粕在食品中添加利用的试验。完成了大豆蛋白组分3s、7s、11s的制备研究,並参于了农业部在吉林召开的第一屆国际大豆学术交流会,宣读了研究报告。开展了冷榨豆餅蛋白质变性的研究,对西安北关油厂冷榨豆餅制作豆腐进行了试验,提供了试验报告和利用建议。
1977年粮食部西安油脂科学研究所与陕西省粮食科学研究所合并,改名为陕西省粮油科学研究所,回归粮食儲藏品质变化規律的研究。承担了陕西省长期儲藏(1~20年)小麥品质变化和食用品质的研究,提出了研究报告,並组织同行专家进行鉴定。参于了西安市机械化地下试验倉儲藏小麥的研究,承担了小麥品质变化和理化成分的分析研究。
1984年调回北京,分配到商业部科学研究院所属的科技情报研究所粮油学会办公室从事《中国粮油学报》的编审工作,並参于学会组织的学术交流,参团出访法国,考察粮食儲藏设施和儲粮技术,1998年辞去学会工作。
附:马仲登高级工程师发表的部分论文统计:
[1]赵同芳,马仲登,王正义.水稻种子后熟期的研究,植物生理学通讯,1959年第3期.
[2]D.Baker,马仲登.谷物中纤维的测定.陕西粮油科技,1978年第4期.
[3]周德勤,李荣芬,刘广青,马仲登,刘友梅,候祥川.照射粮食的营养卫生研究 (一)丙种射线对米、小麦、玉米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的影响.中国生理科学会第二届全国营养专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1979年.
[4]马仲登,王翔,林忠平,刘红军.我国各地若干品种大豆品质的研究.油脂科技,1984年增刊.
[5]林忠平,刘红军,马仲登,王翔.我国各地若干品种的大豆中球蛋白的组分及其与豆腐得率的关系.油脂科技,1984年增刊.
[6]E.H.Rahma ,M.H.Abd ,El-Aal ,马仲登.桃仁油和蛋白质的化学特性——桃仁粉的体外消化率和氨基酸分布.中国油脂,198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