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的儒雅、深情与担当
52fw.cn 03-11 次遇见【按】因曹辛华教授之助,得唐圭璋教授生前藏华锺彦先生致唐先生信札影印件数通。
华锺彦教授是我的硕士导师。先生是辽宁沈阳人,生于1906年,名莲圃,字锺彦,以字行。先生于1929年考入东北大学,九一八事变后,流亡入关,转学入北京大学,1933年于北京大学毕业。三十年代起,先生曾任北京东北大学等校教授。1949年至1953年间,先生与唐圭璋教授系东北师范大学同事,具有共同的词曲爱好及人生理念,过从甚密。然而自1953到1982年,两人未通音问。唐圭璋先生所存华先生的第一封来信,落款为1982年二月十日。唐圭璋,南京人,1901年生,著名词学家。唐先生较华先生长五岁,由信中可知,华称唐为兄,不是一般文人间的客气。华先生致唐圭璋先生信函中,许多内容与我相关。故转录信函时,述以相关事项,以表达对先生的思念之情,并助读者理解信函的历史背景。
圭璋吾兄:
长春别后,已三十年,【按:华先生与唐圭璋先生自1953年分别,至此二十九年,此举其成数】临歧相约,各自分飞。【按:惊弓之鸟,预有此约】弟于五四年转到新乡,【按:华先生在《自传》中说:“我早年就患有支气管哮喘病,时常发作,对全家都有影响,医生建议易地疗养,遂向学校提出申请。1954年秋,通过教育部调到河南新乡师范学院。”我入校后,先生对我说,虽说调动是以因为身体为缘由,实际上东北政治上非常左,如不调走,可能活不到今天。】翌年院系调整,遂到开封。浮沉岁月,雁息鱼沉。以我等当年朝夕过从擫笛度曲之交【按:1984年,我随先生访问唐圭璋先生,谈笑间,先生说:“当年东北师大中文系(先生彼时在中文、历史两系任教)师生新年联欢时,我们两人共同出节目,我唱昆曲而兄以笛伴奏,现在您还能吹笛吗?”会面时,唐先生身体显得很弱,说话气若游丝,故先生以玩笑口吻表达对老友的关切之情。】而乃长期不通音问,毕竟何情?盖以客观环境的存在,决定意识。转思十年浩劫,问题极多,幸而不通音问,泰半减免。【按:唐圭璋先生本为文弱书生,但有中央军校任教等经历。华先生虽无所谓能够上纲上线的“历史问题”,但作为知识分子,带有原罪。历次运动如履薄冰。“泰半减免”之词,当与开篇“临歧相约,各自分飞”语对读。】
吾兄现年想愈八旬,身体情况如何?家庭近况如何?【按:老友,故知年寿。三十年未通音讯,故有此家常之问。字里行间,可见对老友的关切之情。】日前报载吾兄招取攻读博士研究生一名,欣然想见吾兄老能作健,嘉惠后学,使词有传人,无任敬慕!【唐先生较华先生年长五岁,出道亦早,华先生对唐先生非常尊重,所言敬慕者,并非客套】
弟现已76岁,从七八年起,指引研究生三名,现已毕业,今年又将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二名。【按:所言毕业三名研究生为翟相君、贾传棠及米寿顺三位师兄。1982年河南大学(当时名“河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原拟招古代文学研究生六名,故华先生信中说自己计划招收研究生两名。实际情况是,当年全系仅招到我一人。我有多篇博文言及此事,《难下断裁的往事》即为其一。】,并应毕业班之请,讲授“古典诗歌韵律及作法”六周,三月间还将去西安参加唐诗讨论会。近年来鉴于古典诗歌(包括词曲)无人提倡,致使光辉传统有断根绝种的危机,甚为我忧。思欲振臂呼吁,与我同道共挽艰危,使青年一代能从创作道路作起,继承诗词遗产,【按:先生对于复兴古典诗歌传统的工作,主要有诗词创作及吟咏两个方面,将分述之。数十年未见,首通音问,即以诗词复兴为主要话题,可见老一代学人的文化担当。】不知我兄以为何如?
久不晤谈,言难意尽,姑寄小词一阙,以见真情。【按:扫描件中,未见所附词作,此为憾事】迟枉琼瑶,以慰杼轴。
顺候
撰安
弟华锺彦 二月十日
通讯处:开封明伦街一号付三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