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戈尔德伯格: 一半是工程,一半是艺术
52fw.cn 08-20 次遇见一半是工程,一半是艺术
戈尔德伯格的装置艺术作品“动力与水”。
■武夷山
(发表于2021年8月19日《中国科学报》)
Ken Goldberg(肯·戈尔德伯格)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工业工程教授,也是一名艺术家。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刊《桥梁》(桥梁是工程产品,也是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等其他领域交流沟通的隐喻)2021年夏季号发表了对戈尔德伯格的采访记。
戈尔德伯格的父亲是冶金工程师,一辈子对艺术感兴趣。他读大学时就曾出售自己的画作挣点零花钱。戈尔德伯格的母亲读的是心理学专业,也对艺术感兴趣。他俩常常一起参观费城艺术博物馆。戈尔德伯格小时候,他父母也会领着他参观纽约和费城的博物馆。但他俩一直对戈尔德伯格说,还是读个工程学位吧,“这样你总归有一个饭碗,然后你搞艺术好了”。
后来,戈尔德伯格的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都很出色。他说,“作为工程本科生,我花了很多时间与艺术家、诗人和哲学家打交道,这对我产生了巨大影响”。他说,他喜欢自己身边围绕着各式各样的聪明而富有创意的人。
戈尔德伯格从小到大都喜欢制作东西,包括机器人。在大学里他进入机器人研究领域,在这里,工程师研究着心身问题。毕业后,他成为南加利福尼亚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的教师,很快就建立了自己的机器人研究实验室,认识了本校艺术博物馆的一位高级策展人。这位策展人又介绍他认识了一位年轻的油画教授,对他说,“我觉得你俩会合得来。如果你俩能搞出一个装置艺术作品,我就在本校艺术博物馆里给你们展示”。
于是,戈尔德伯格与那位油画教授立刻开始合作,创作了一个反映洛杉矶历史的大型装置艺术作品,名为“动力与水”。展览开幕式上,他的一位年长同事把他拉到一边劝他说,“听着,你搞这个玩意儿是拿不到长聘教职的。别干了吧”。
戈尔德伯格也算是听劝,从此将艺术创作转变为“地下活动”。他准备了两份简历,一份是面向工程界的,另一份是面向艺术界的。在工程界,他主要研究机器人学涉及的几何算法,与学生一起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后来,他到加大伯克利分校工作、申请长聘教职时就只提交了反映其工程学成果的简历。一年后,系里一位年长同事对他说,“现在你公开亮相应该没问题了”。从此后,他才将两份简历合并为一份。让他觉得幸运的是,加大伯克利分校拥有很开明的学术环境,科学家与艺术家经常在咖啡馆里会集。
他在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工作时,发起了一个系列讲座,总题目是“艺术、技术与文化”,每个月邀请一位演讲者用一晚上的时间谈谈艺术、技术与文化三者界面上的事儿。刚开始,讲座的预算很少,也就是准备一些椒盐卷饼和啤酒,人们在讲座结束后还在走道里聊很久。然后,他们可能去一家酒吧接着聊。这个系列讲座迄今已进入了第24个年头!应邀来做过演讲的有很多名人,包括著名女音乐人劳瑞·安德森、著名音乐家大卫·拜恩、录像行为艺术之父维托·阿肯锡、著名法国科学社会学家布鲁诺·拉图尔,等等。戈尔德伯格出席了该系列讲座的每一场,迄今已达220场。通过这些讲座,他学会了如何采用新手段对每一种独特的受众进行有效的传播。
他觉得,工程师身份和艺术家身份对于他是互相促进的。例如,艺术创作鼓励他对一些工程假定提出挑战,去尝试一些离经叛道的想法。他认为,公众对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有很多误解,他有责任对一些夸大的说法和错误认识进行纠正,也有责任对工程界的傲慢进行批评,因为工程界的人往往觉得自己最懂行。
有意思的是,戈尔德伯格争取在发表的每篇论文中都融入一点艺术要素,因为他坚信,艺术与科技是可以良性互动的。他在自己的实验室有一规定:每张幻灯片上都得有图像,因为图像总是能够较好地诠释直觉。
他强调,无论艺术还是科研,创新都是至关重要的。法国艺术家杜尚将一把铁锹靠在墙上,说这就是一件艺术品。若第二个人跟风这么做,就没人承认这算是艺术品了。这个道理对于工程师和科学家也同样适用。
美国总统拜登任命的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OSTP)官员中,有一位是社会科学家,这是史无前例的。戈尔德伯格说,OSTP还可以弄一位历史学家进来。在技术过程的每一步(提出问题、对已有做法提出质疑和挑战、识别出一些要紧的细节,等等),我们都应该纳入多种视角。科研的每一阶段都应纳入不同背景的人。
戈尔德伯格的婚姻与自己不同寻常的职业生涯密不可分。他的妻子蒂凡尼·什莱恩是电影制作人和导演,他俩共同制作的一部电影叫《为什么我们热爱机器人》。他的岳父叫利奥纳德·什莱恩,是著名外科医生。彼时,什莱恩写过一本书《艺术与物理学》,戈尔德伯格对此书十分喜欢。读完此书五年之后,他已经在加大伯克利分校工作。一天,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一位朋友打电话告诉他:利奥纳德·什莱恩今晚要来做演讲了,你不来听听吗?
这一天是1997年1月24日。戈尔德伯格进演讲厅时碰见了什莱恩,并告诉他,自己既是艺术家,又是工程师。什莱恩说:“哦,那你见过我女儿吗?”戈尔德伯格在演讲厅见到了蒂凡尼·什莱恩,两人一见钟情,终成眷侣。
《中国科学报》 (2021-08-19 第5版 文化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