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真情和大爱传递孝道家风
52fw.cn 06-21 次遇见母亲,91岁,瘫痪在床;婆婆,瘫痪在床十年,88岁去世;姨夫,92岁,小脑萎缩,已去世;父亲89岁、公公87岁、姨88岁,都需人照顾......在济宁市任城区长沟镇后刘西村薛臣的家中,十几年中先后有六位高龄老人和她生活在一起。她不离不弃照顾老人、无怨无悔为老人们养老送终的故事,在村里村外广为传颂。
65岁的薛臣浑身上下透露着淳朴和爽快,她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眼睛里却是让人难以忘记的善良。她用纤弱的肩膀支撑起这个特殊的家庭,用无私的爱抚慰老人的心灵。“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传统美德已化为她血液里的信仰,她用真情和大爱去恪守。
回报养育情,外甥女胜似亲闺女
由于家里生活困难,兄弟姐妹又多,1954年,只有两岁的薛臣被父母送到离家十多里地的水牛陈村姨家抚养。姨和姨夫那时还没有自己的孩子,对薛臣十分疼爱,视若己出。在外人眼中,薛臣就是老陈家的孩子。
十年如一日,好儿媳悉心照料瘫痪婆婆
在任城区长沟镇后刘西村,薛臣是出了名的孝顺媳妇。“走进这个家,无论到什么时候,我都有责任和义务孝敬老人、照顾丈夫、抚育孩子,这都是我应该做的。”薛臣说。
2004年,79岁的婆婆突然晕倒在地,被查出得了脑血栓,虽经抢救保住了性命,但后来发展成半身不遂,瘫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婆婆的吃喝拉撒都要靠家里人照顾,由于丈夫在外打工,儿子在城里工作,照顾婆婆的重任就落到薛臣身上。婆婆的手抖夹不住菜,薛臣就将饭菜端到床边,一口一口地亲自喂;婆婆大小便失禁,薛臣就随时检查询问,替婆婆清理擦洗。不仅如此,薛臣还每天给婆婆翻身,用热水擦洗身子,防止褥疮,让婆婆不那么难受。天气暖和的时候,无论多忙多累,她都要背着婆婆到院子里晒晒太阳,活动活动筋骨。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婆婆的病情一直很稳定,甚至还能自己拄着双拐在平地上慢慢活动,直到2013年去世。
从婆婆生病卧床开始,薛臣的生活重心便完全转移到老人身上。平日里给公公婆婆做完饭,薛臣就吃点剩的,有时老人饭量好、剩不下,她就吃点馒头喝点水。由于长期的劳累和营养不良,薛臣骨质疏松导致胯骨变形,腰直不起来,医生建议她做手术,可被她拒绝了。“我哪有时间,一旦做了手术,老人真就没人照顾了。”晚上薛臣很少能睡个踏实觉,不是起床帮婆婆掖掖被角,就是检查老人大小便。她常常和婆婆拉家常,宽慰老人的心,给婆婆梳洗、理发、剪指甲。薛臣常说,只要婆婆在一天,就会守在床前尽孝。
家变“养老院”,一人照顾六位亲人
2011年后的两年中,是薛臣最艰难的日子。天有不测风云,2011年,80多岁的母亲因患脑梗死,也瘫痪在床,只能勉强说话,脑子不清楚,生活不能自理。
这可怎么办?薛臣的骨子里的坚强和执拗让她再一次勇敢地面对生活的艰辛,她没有选择逃避和放弃。望着病重的母亲和同样病重的婆婆,薛臣心里想的,全都是怎么让老人过得舒服一些。两个母亲都是妈,加上年迈的父亲、公公,还有抚养她长大、教育她成人的姨和姨夫,照顾六位老人的重担压在她一个人身上,然而薛臣却没有丝毫怨言。
从父母住的南薛村,到自己住的后刘西村,再到姨家所在的水牛陈村,每天薛臣就在这三个地方来回奔波,两年中,光电动车的电瓶就用坏了好几个。
每天清晨不到六点钟薛臣就准时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照顾母亲,刷牙、洗脸、换衣服,细心地把床上沾有大小便的床单换掉。然后做早饭,一口一口地喂给母亲吃,之后她还要照顾父亲吃饭。待父母吃饱后,薛臣就匆匆赶到后刘西村,照顾婆婆和公公吃饭、起居,并准备午饭和晚饭。中午前再赶到南薛村,为父母准备午饭,照顾母亲生活。下午再赶到水牛陈村,看一眼病中的姨夫。一天至少要做六顿饭,跑30里路,没有片刻歇息的时间。
由于两位瘫痪在床的老人不能动弹,一个姿势躺时间长了会麻木肿胀,薛臣每天还要把母亲和婆婆从床上抱到椅子上,从椅子上再抱到床上,来回三四次,并陪她们聊天,帮她们按摩。那些日子里,薛臣整个人又黑又瘦,眼睛里面布满了血丝,脊背更加弯曲了,有时候背疼的厉害,但她谁都没告诉。
这些老人都离不开人照顾,怎么办?为了照顾方便,之后薛臣便想办法把六位老人都接到了后刘西村自己的家中集中照顾。她家成了“养老院”,50平方米的平房内,除了床就是人,全都由她一个人忙前忙后。“虽然挤了点,但这样我就不用为了看这个看那个东奔西跑了。”
为了给老人们一个清新、舒适的环境,薛臣把最通风的房间给老人住,床上的被褥每天洗得干干净净,衣服叠放得整整齐齐,让房间里始终没有一点异味。这一切看似简单的背后,却是薛臣每日每夜无怨无悔的付出。
#p#分页标题#e#街坊四邻一提起薛臣总会竖起大拇指,称赞她是孝顺媳妇、好女儿。而她总是说:“我只是尽了做儿媳、做女儿的责任,老人家能多活一天,就是我们儿女的福气,吃点苦受点累是应该的。”话虽朴实,却让人感受到背后沉甸甸的付出和真挚的感情。
孝老爱亲美德,在平凡生活中传承
在照顾老人的同时,薛臣和丈夫还种着家里的7亩地,一季小麦、一季玉米,可忙活一年也卖不了多少钱。为了贴补家用,60多岁的丈夫刘延苓就在外面找了个零工,一有闲暇还要回家帮助妻子照顾老人。
“丈夫在这个年纪还去打工,也是没办法,毕竟养老人需要钱。”薛臣说,尽管经济条件有限,她自己节衣缩食,但每次给老人做饭都会试着变些花样,在老人的花费方面,薛臣从来没有丝毫地犹豫过。
在他人眼中,薛臣是个孝顺闺女、好儿媳,可对薛臣而言,她还希望自己能当一个好婆婆和慈爱的奶奶。用她的话说,自己最对不住的就是儿子一家。
薛臣的儿子刘恒嘉今年33岁,在济宁市区的一家企业打工。和多数在农村长大、之后来到城市打拼的青年一样,刘恒嘉平日里工作忙碌,每周只能休息一天的他薪水并不富裕。虽然母子俩相隔不远,但各自被事情拴着,平时很难见上一面。
让薛臣过意不去的是,可爱的小孙子已经快两岁了,她却没有帮忙照顾过一天。但是儿子儿媳对婆婆没有丝毫怨言,邻居们都说,“孝敬长辈的人,子女也会看在眼里。”薛臣身上的孝德品质在下一代身上延续下去,儿子儿媳都既懂事又孝顺,这都得益于他门的好家风!
受到感动和教育的不止儿子儿媳,薛臣的姨弟陈圣君说起此事也心怀愧疚,感慨不已。离家三十余年,陈圣君也已是两鬓斑白五十多岁的老人。他看着父亲去世时安详的双眼,知道薛臣姐姐为此付出的心血,在他离家的日日夜夜里,是姐姐为父母操劳,在他心里,薛臣早已是他的亲姐姐。
数十年、六位老人,她的青丝变为白发。薛臣以她的坚强和善良、乐观与开朗,不离不弃,把为人妻、为人媳、为人女、为人母的美德在平凡而又平淡的生活中传承,她用真心待人,以挚情爱人,让孝老爱亲成为不灭的长明灯,照看着这个特殊的家庭,也为年轻人树立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