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的“武林”
52fw.cn 04-26 次遇见“你瞧这些白云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离合,亦复如此。”
10月30日,金庸在香港逝世,享年94岁。他用纸笔,打造了一座宏伟的武侠小说世界。在其中,有江湖的快意恩仇,有武侠的洒脱畅快,有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有忠孝节义的不屈灵魂……如今,“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与其天涯思君,恋恋不舍,莫若相忘于江湖”。金庸带着他的武林与传奇,消失在现实世界的秋末,留下的是江湖浩气与无尽追思。
“人生在世,去若朝霞。魂归来兮,哀我何悲。”在这个秋天,读者静静地送别金庸。
小说家王安忆曾将小说定义为在现实世界之外筑造出的“心灵世界”。高超的小说家,不仅能建立起一座“世界”,更会架构其中独特的价值体系,令其逻辑自洽。这看似简易,过程却非常艰难。它不仅要小说里的世界符合艺术真实,还需其语言、情节引人入胜,使读者能沉浸其中。更难得的,它要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而存在,引领潮流,塑造经典。
金庸以其毕生创作,打造了一个俨然真实存在的武侠江湖,承载了一个时代大众阅读的寄托,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精神追求。作为报人和小说家的双重身份,他的报道评论也是入木三分,同其小说一样使读者着迷回味。斯人已逝,其所留下的“江湖”足以令人回味。
横空出世的武侠世界
“这里躺着一个人,在二十世纪、二十一世纪,他写过几十部武侠小说,这些小说为几亿人喜欢。”这是金庸曾留给自己的墓志铭。
写一部为几亿人喜欢的作品尚且不易,写一系列,写一辈子更难。如同托尔金的中土世界、罗琳的魔法世界一样,金庸的武侠世界,在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被不同语言的几亿读者喜爱着,追捧着。这个武侠世界的诞生、成长与完成,虽出自偶然,却着实不易。
作为报人的金庸,曾和另一武侠小说作家梁羽生共事。香港《新晚报》原约定梁羽生连载一部新小说,版位都已留好,事到临头,梁羽生因另有要事无暇抽身,于是推荐金庸顶上填补版面。事出突然,金庸当天已经下班回家,临时接到通知要替人填坑,他并不情愿,在那之前,“我从来没写过武侠小说啊,甚至任何小说也没有写过”。
毕竟,报纸不能“开天窗”。被逼无奈,金庸只能硬着头皮去完成任务。于是一个题目出现在笔端——书剑恩仇录。至于故事和人物,他自己心里一点也不知道。经过一夜赶工,第二天《新晚报》副刊右上角的位置,出现了一个连载专栏。金庸的武侠世界就此诞生。
后来,另一家报馆《香港商报》也向金庸约稿。他的第二部小说《碧血剑》于1956年1月1日开始在该报连载。接着,第三部小说《射雕英雄传》问世,同样刊登于《香港商报》, 这部小说引起更大轰动,被视为武侠小说创作的里程碑,是前所未有的“天书”。
当时评价指出:自《射雕英雄传》之后,再也无人怀疑金庸的小说巨匠地位。这是一部结构完整得天衣无缝的小说,是金庸成熟的象征。
1959年2月9日,连载了两年多的《射雕英雄传》尚未结束时,金庸开始创作第四部小说《雪山飞狐》,刊登于《新晚报》。在上世纪50-60年代,金庸集中创作了大量作品,基本上每天都在写作。这些作品架构起来的武侠世界可谓宏伟壮观,至今无人能出其右。历经半个多世纪经久不衰。
金庸逝世后,中国作家协会向香港作家联会发出唁电:“金庸先生对当代中国文学发展贡献卓著。金庸先生的去世,是中国文学的巨大损失。”所谓“巨大损失”,绝不只有斯人的离去,还有的是他所建构的武侠江湖,尚未能出现继其衣钵的建设者。
当前,盗墓、穿越、玄幻、宫斗……各路人马杀入文坛,各种题材纷呈,但总因这样那样的原因而叫座不叫好。或因文字粗糙,或因价值偏离而受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