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朱元璋如何进行“软治理”
52fw.cn 06-12 次遇见刑乱国,用重典,是明太祖朱元璋具有代表性的符号。然而,朱元璋并非只依靠刑罚,相反,他特别重视教化,强调风俗道德的建设和社会风气的整治。他说:“治道必先于教化,民俗之善恶,即教化之得失也。”如果不把教化这个根本抓住,致使“风凌俗替”“民不知趋善,流俗为恶,国家于长治久安,不可得也”。
把教化民众放在第一位
朱元璋认为,爱养百姓,教化是第一位的。他在《御制大诰》中说:“君之养民,五教五刑焉。”什么是五教?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即我们说的社会秩序、社会道德。朱元璋认为,如果五教得以推行,社会秩序就可建立了,社会就安定了。反之,若百姓不遵守五教,就会出现恃强凌弱,以众欺寡的局面,鳏寡孤独、笃废残疾的人,就没人照管了。出现这种情况,就要用五刑加以惩治。法律伸张了,那些奸恶顽劣之徒才会收敛。
通过五教五刑,朱元璋想要建立一个长幼有序、尊老爱幼、亲善和睦的社会。朱元璋提倡孝悌,不仅出于理念,也是出于至情。这个被一些人视为“暴君”的人也时常有真情流露。
有一天,朱元璋在后苑,偶然见到巢鹊在哺育雏禽,不禁感叹道:“禽鸟为哺育幼鸟都这样辛苦,何况人类母亲对孩子的养育之恩呢?”
更重要的是,朱元璋能够推己及人,为百官提供行孝的条件,让孝道风行天下。他下令,“群臣有亲老者,可以弃官归乡奉亲”。当时,有个叫陈兴的人,在元朝时当过镇抚,朱元璋想给他安排个官位。他听到朱元璋关于还乡奉亲指示,就说家有老母在嵩州,年八十余,请求归养。朱元璋立即批准,并赐给他白金、衣帽,送其还乡。
如何在乡村推行教化
朱元璋多次下令,在全国实行乡饮酒礼。乡饮酒礼是西周以来就有的一种礼仪,历代也有提倡,但大多没有认真实行。朱元璋把它作为实行教化、建立社会秩序的一项重要措施。《大明会典》记载: “洪武初,诏中书省详定乡饮酒礼条式,使民岁时燕会,习礼读律,期于申明朝廷之法,敦叙长幼之节。”
条式规定,京师以至于天下府州县,每年正月十五,十月初一,在各地学校实行乡饮酒礼。乡饮酒礼由社会基层的里长或者粮长主持。聚会中,按照年龄大小排列,叫做序齿。让最年长的坐在上座,依次就位。聚会中,要总结评比这一年本地居民的表现,庄稼种好了没有?对父母是否孝敬?是否做了不该做的事?如果有过错,当场提出批评惩罚。惩罚的方式也很简单,根据过错轻重,不许喝酒,或者站着喝酒不给座位,错误严重的不能列席。朱元璋说,推行乡饮酒礼,其目的是使得“家识廉耻,人知礼让”,从而达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的目标。
朱元璋还下令颁布了一篇教民榜文,其中有这么几句“圣谕”:“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这是一个钦定的百姓公约,概括了百姓要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
用法律压制人,不如用心感动人
朱元璋推行教化的最大特点,是“感人以心”,用劝导、感化的手段推行教化。他肯定法律的作用,但是他还说:“威人以法者,不若感人以心。敦信义而励廉耻,此化民之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