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视角”下舆情事件中的女性形象解读
52fw.cn 06-08 次遇见(临沂大学文学院,山东省临沂市 276000)
摘 要:随着我国网络强国战略的实施和网络治理的完善,网络生态明显得到改善。网络中传统性别观念和认知的延伸以及非理性表达的大量传播,媒介内容中所重现和强调的对女性价值认定的质疑和偏见亟需根除。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对网络舆情中的女性形象进行解读,分析其建构的原因,并对媒介女性形象进行反思与修复,从而消除网络中依然存在的性别歧视和性别盲点,有助于女性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进一步提升性别平等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舆情“她”视角;女性形象;解读;修复
随着我国网络强国战略的实施和网络治理的完善,网络生态明显得到改善,保障女性权益、促进性别平等的制度逐步健全。网络中传统性别观念和认知的延伸以及非理性表达的大量传播,网络舆情中性别刻板印象、性别盲点依然存在,网络上消费女性、将女性议题娱乐化的问题突出。对舆情“她”视角下的女性形象进行解读,有助于消除网络中对女性的各种歧视和偏见,从而在促进妇女发展方面发挥重要的舆论引导和推动作用。
1 舆情事件中的女性形象塑造
网络治理的不断深化,带来了我国网络舆论场板块的结构性变化,舆情公共空间女性在场现象逐步凸显。传统性别观念对女性的认知和偏见,影响着舆情事件的发展态势,舆论场中用男性思维框架构建媒介女性形象,贬低女性价值、有损女性人格尊严的言行依然持续。
1.1权益受侵害的女性形象
女性由于受生理、社会地位等因素影响,受侵害的几率远远大于男性。榆林产妇坠楼事件、性侵害事件、女游客丽江被暴打毁容案、朱令中毒案等女性权益受侵害事件,所塑造的是一群命运悲惨的弱势女性形象。该类女性权益受侵害事件能够降低公众言论表达的专业门槛,所塑造的悲惨、无助的女性受害者形象,以及事件背后所隐藏的社会话题,容易触动网民情感,引发社会共情效应和网民热议,让多元、无序的信息受众,实现认知、心理与行为的趋同。
1.2“被消费”“被看”的女性形象
互联网的去中心化、扁平化特征,给消费女性提供了方便。网络中不乏“惊艳”“性感”“时髦”的女性形象,网络对女性“被看”角色的强调以及女性身体的色情描写,使消费女性形象在网络中得到扭曲的释放[1]。“艳照门”事件即成为大众的娱乐消费产品,勾起不少受众对女性身体的窥探欲望。“奥迪二手车广告”将女性物化成被消费的商品,把男性择偶与挑选二手车进行类比,是对女性人格的极大侮辱。即便是对“女干部”的描述,也与色情、美貌等问题联系起来。网络中所建构的女性形象,一直处于被社会娱乐、被受众消费的境地,女性沦为男性凝视和视觉愉悦的客体对象。
1.3诱发舆情的负面女性形象
近年来,涉及我国社会安全民生领域的热点舆情持续高发,媒体报道中作为“加害者”或“作女”等负面女性形象出现的次数较高。2015年有关保姆的消息登上“热点新闻”排行榜,一时间“保姆”成为问题群体,更为普遍的是对“大妈”“老太”等群体形象的塑造,如不讲理的“大妈”、任性的“大妈”等。“×美美”炫富事件中,美美们大炫财富,炫“干爹”,成为网民舆论谴责的众矢之的。再如“最牛团长夫人”打人事件等,都塑造了一些蛮横、无理取闹的负面女性形象,成为诱发舆情的引爆者。
1.4社会理想化的正面女性形象
在众多舆情事件中,拥有正能量的女性形象也为数不少。一类是勇于奉献的传统女性形象,如用双手托起生命的最美妈妈吴菊萍等。媒体通过报道宣扬了她们的奉献精神和模范意义,为社会塑造了理想化的正面女性形象。另一类是体现女性主体意识增强,女性性别素养得到提升的女性形象。如对“第一夫人”“总理夫人”等的报道,媒介突出了她们领导人家属的身份,强调了她们的辅助性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她们作为女性的自身价值。
1.5主体意识增强的新型女性形象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前依附于男性社会生存的女性,在经济和精神上获得独立。她们通过社交媒体的议题设置,表达女性主体性诉求,发出女性自己的声音,以提高女性媒介话语权。一类是以王惠等为代表的女性新闻发言人,在政治工作中崛起,使得女性的媒体话语权得到提升。另一类是女性意见领袖的出现,如以姚晨等为代表的一群女性意见领袖,积极参与社会热点讨论,以其自身的号召力唤醒公民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