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狗与猫的故事
runsly 01-17 次遇见 俗话讲: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殊不知,这老虎的本事,还是跟猫学来的呢!猫与老虎虽同属猫科,但老虎个子要比猫大上十倍,怎么会去跟猫学本事?
话说,在湖南省的西部有一片丘陵地区,湖南简称湘,故称湘西。《水经注》中称为“五溪地区”,其中这雄溪俗称熊溪,横溪俗称郎溪,巫溪俗称巫水,辰溪俗称锦江,酉溪俗称酉水,又名北河,或叫白水河。八百万年前,这白水河边由于气候适宜,四周群山绵延,其间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溪谷平原,生长着成片、成片的竹林可供食用,也就吸引了猫、猿、鹿、猪、犀、水牛、黑熊、大象等七类十八种哺乳动物家族,来此繁衍生息。
只有一只老虎来自北方,既不会吃这里多如牛毛的竹子,又不会下河捕捉鱼虾,加上长时间的迁徒奔波,最后连离开这里的力气都没有了。老虎只好认命,默默地闭上了眼睛。
恰巧这时,有一只上了岁数的本地山狗路过,马上明白了其中原因。不过,这只山狗想起以前在北方大森林的时期,狗辈们倍受森林之王——老虎的欺压,便禁不住幸灾乐祸地走到这只病虎跟前,揶揄说:“老虎大王,您老怎么在路边睡起觉来了?”
东北虎正自饿得病怏怏的,它猛不然听见山狗的揶揄,一开始还以为是只大象,因为在以往森林里只有大象这样的动物,才敢如此大胆;而像黑熊、犀牛之流,也只有在它生病的时候,才会来打搅。当然,它现在的样子与生重病无异。
既然是这样,东北虎就非常希望它们,给它一点点哪怕吃剩下准备丢掉的食物也好。因此,它努力地睁开了因为而显得格外沉重的眼皮,准备自降身份去向他们之中的某一个乞讨个吃食。睁眼一看,却只是一只小小的老山狗,不禁气的七窍生烟,心里更像是打翻了一个酱醋瓶子,咸咸的、酸酸的,不是个滋味。但它此时连说话都费劲,只好重新闭上眼睛任它胡诌了。
老狗见状,觉得一时难解心头之恨,便继续揶揄说:“看样子,您老这是快要饿死了,要不要我教您一个救命的主意!”
老虎听了这话,一下子竟然提起了三分劲头,急忙问:“老狗兄弟,如果你真能救我命?事后,我,我一定重谢!”竟然晃晃悠悠地一下子站了起来,说是马上就要跟着老狗去学艺。
这虎倒余威在。狗本意在揶揄,见状顿时害怕起来:“虽说这是一只病虎,但终究是只老虎啊,自己的朋友猫本事不少,去找猫教给老虎一、两样在此地的生存本事,同老虎讲了师徒之谊,交上了朋友,以后在山里也就有了一个大靠山。”便急忙改了口气说:“老,老虎大王,您以前是北方深林之王,现在到了南方却因为找不到食物而挨饿。常言说,隔行如隔山。来到了我们白水河这个山旮旮,肯定要学会在南方生活的本领。白水河虽说没有北方那么大,但好歹也方圆上百里,这生活的本事,要说也能够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大家都会的,却只能够保证找到吃的;第二种算是中等,则可以吃饱;最好的要数第三种,学好了,可以下河捕鱼捉虾,上山遍尝山珍。不知大王想要学那种?”
老虎听了,赶忙回答说:“当然是学第三种!”。狗见老虎相信了它,也就安下心来,接着说:“在我们白水河,会这种本事的就只有猫了!猫是我的朋友,一定会教老虎大王本事的!”。
猫久居深山不认识老虎,狗又是自己最要好得朋友,也就很爽快地答应了。老虎看见猫虽与自己十分相似,个子却要比自己小上十倍,并不相信它真有如此本事。这猫虽说本事不小,却有一个爱面子的弱点。发觉老虎不相信它,立马将自己的第一个本事“绝处逢笋”, 教给了老虎。老虎喜不自禁,学会了这个本事,那满山遍野的竹笋也就成了老虎的食物,就不愁会饿肚子了。
老虎高兴了一阵后,又想再学第二个本事,急忙装着更为虔诚的样子,向猫虚心求教。猫不熟悉虎性,看见个子比自己大十倍的老虎,能够虔诚地拜自己为师本就倍感自豪,自然很快地将第二个本事“盗田养鱼”,也教给了老虎,这老虎想要下河捉鱼、捉虾,也就不成问题了。
老虎是深林之王,是不能够容忍别的动物比它有本事的,它要把猫的全部本事都学完,然后将猫吃掉。当然,猫没有发觉老虎的心思。狗在旁边,看见老虎虎口大开,不依不饶地跟着猫要学本事,感觉不妙。但它又不敢当面明说,只好借口向老虎告辞,想提醒猫留一手,不要将本事全都教给了老虎。猫正一脑股儿地想着,怎么将它最拿手的“猫捉老鼠”本事,悉心地教给东北虎,所以没有留意到狗的提醒。这真是,这船上的不着急、岸上人干着急。狗感觉到危险在一步一步地逼近它和猫,为了保命,也就急忙弃猫而去了。
这只聪明的东北虎,在学完了“猫捉老鼠”后,看出猫已经不再有别的本事,便立马原形毕露,用它那巨大而又锋利的虎爪一把抓住了猫,猫被虎爪牢牢抓住动弹不得后,这才清醒了过来。猫再有本事,也不过是找食的本事,而老虎却有吃猫的本事,何况猫又将自己全部本事都教给了老虎,老虎已无所顾忌,猫自然也就难逃虎爪了。
只不过,正所谓无巧不成书。眼看着猫为自己的无知,就要付出卿卿性命之时,老虎却突发奇想起来:“这猫的本事再大,还是比不过我这个深林之王。只要没有了猫,那天南地北的,就要数我老虎的本事是第一了。”,老虎想了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