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萍:文化范文育德,扬“古城大美”
52fw.cn 04-18 次遇见“育人要育根,教育要还魂”。近年来,深圳市南头城小学在校长周玉萍的带领下,通过发掘“古城大美”,让孝德文化浸润儿童心田,让悠久厚重的古城文化在新时代“活”了起来。
南头古城,作为深圳市一座历史名城和人文富矿,记载着千余年历史足迹。创办于1801年的南头城小学,就坐落在著名的南头古城中,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建校历史。其前身是清代的凤岗书院,是深圳历史最悠久的学校,亦是深圳公办教育的发端。
拥有如此厚重历史和文化积淀的百年老校,如何在传承南头古城历史文脉的重任中办出新时代的特色?
回归原点,发掘“古城大美”
2011年底,一部10多万字的《深圳市南头古城保护规划(方案)》面向社会公开发布。
一年后,周玉萍调任南头城小学校长。
成了“南头古城”人的周玉萍思考最多的一件事是,如何把南头城小学办好?如何延展古城的美?
周玉萍在听取教师意见和借鉴前14任校长治校方略的基础上,与师生共同念起了“古城大美”四字经。
“这里的‘古’,绝不是守旧、复古的代名词,而是回归深圳这座城市的源头——南头古城。”周玉萍说,“南头古城是深圳的原点,南头城小学是深圳公办教育的原点,也是我和学校共同成长的新起点。”周玉萍眼中的“城”,是学校与南头古城的共存共生,打造“文化引领城市教育的老社区新样本”。她眼中的“大”,强调“小学校”要做“大教育”,多元一体推动师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最后的“美”是想达成的目标。
周玉萍常常引用费孝通先生的这句话勉励师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在南头城小学,她希望师生各美其美、相互欣赏、共同成长,从而成就校园之美、学生之美、教师之美、古城之美。
有了顶层设计,如何实现学校“培养古城美少年”的育人目标?
“文化育德。”不假思索,周玉萍脑海里就蹦出了这样一个关键词。
周玉萍从教几十年,对文化有着深深的情怀。她常常引用《道德经》中的话与师生共勉:“经书为稻粱,史书为肴馔,诸子百家为醯醢。”她重视让儿童从小阅读经史子集,丰富他们的心灵。
基于学校悠久的办学历史和老校长们办学理念的传承,源于“中华魂传统文化”的弘扬和深圳市学生八大核心素养的养成,周玉萍勾勒出学校的发展图谱:成就学生“新三好”(好品德、好习惯、好才艺)品质,为学生成长的“五美素养”搭建扶梯,即孝德美——孝亲敬长,习惯良好,尊重生命;书香美——热爱阅读,传承文化,视野开阔;健强美——体魄强健,意志坚定,乐观向上;艺术美——多元发展,学会欣赏,乐于表现;科技美——思维理性,批判质疑,实践创新。
如今,学校以课程建设为依托,关注课程实施中的育人目标和实现途径,已经建构起“古城大美”的课程体系,涵盖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自选性课程和综合性课程。“一条‘以课程体系化促学校发展特色化’的文化育德之路已经初见成效。”学校教科室主任郭丹丹介绍说。
孝德文化为始,做养成教育
孝,中国传统美德之首。坐落在南头古城的文天祥祠,记载着文天祥嘱弟养母抚后的“孝”道故事。
自从来到南头城小学,周玉萍就把“孝德”作为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出并践行。在她眼里,“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周玉萍和团队精心设计孝德长廊,不仅在墙壁上篆刻有不同时期的“孝”字,还展示了各种孝老敬亲的故事。如今,孝德文化长廊已成为南头街道办事处打造孝老敬亲街道的重点工程。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文化育德读本》教材的学习外,周玉萍让学生每天中午拿出固定的30分钟进行经典文化海量阅读,其中“孝德篇”是必读、必背内容。
周玉萍给记者粗略算了一笔账:学生如果每天能够确保30分钟的诵读时间,那么每周就有150分钟的诵读时间,每年就有4500分钟相当于75小时的诵读时间。小学6年下来,孩子们就有450小时的诵读时间。“有了这样的文化积淀,习惯成自然,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就相对容易,他们就能慢慢内化于心、外显于行了。”周玉萍说。
同样酷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五(2)班“吟诵班”班主任程文洁,对周玉萍的想法表示赞成。她说:“以孝德主题为例,我们可以通过阅读让学生认识孝,通过活动说孝、唱孝、演孝,让孩子入脑入心。”
除了给儿童强大的文化基因种子,还要通过“施肥”让这些种子开花结果。于是,周玉萍和主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丘宝兰等设计了“日行一孝”活动,让学生把孝德记于心、付诸行。
学校倡导孩子们每天下课回家,要为父母家人做一次家务、说一句问候语等。学校还专门制作了“孝德篇”活动册,让孩子们每周挑选出精彩的活动照片贴在册子上,附上活动内容及亲身感受。
正是这样看似普通的活动,让孩子们产生了发自内心的改变。
六(3)班学生谢源发现外婆不会用智能手机,滑屏像用手抓虫子,一不小心“虫子”就跑了。于是他耐心地告诉奶奶怎么滑屏,怎么锁屏,慢慢地,外婆能熟练使用智能手机了。
“以前,我看到母亲做这些觉得司空见惯。孩子的这一举动,让我心灵一震,我得重新认识孩子,反思自己对待母亲的态度。”谢源妈妈对记者激动地说。
不仅如此,学校以重阳节为契机,将每年农历九月定为孝德文化月;每月都有“孝德美少年”的评选;每学期有孝德主题班会,邀请家长分享孩子的孝德故事;每年评选孝德家庭;还有走进敬老院的活动,让学生为老人讲孝德故事、演孝德小品等。
“除了孝德篇,学生在校园里诵读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他们的道德修养与文化素养都得到了提升。”有着24年班主任经验、现为二(3)班班主任的邵莉萍说道。
如今,学校的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学习已经成为师生餐桌上的“文化家常菜”。德育处主任林海鸥介绍,“家常菜”标配是这样的:每天一诵,中午30分钟文化经典读诵吟;每周一课,学生要上“中华十德”思品课,课后撰写诵读心得;每天一查,行政人员每日要逐班进行检查反馈;每期一演,学生要登上古城“风雅颂”大舞台进行文化主题的展演;每年一评,即学生阅读文化经典后,鼓励他们参加香港经典翘楚榜的考核活动,让他们把传统文化经典读起来、背起来、用起来。
“学生成长远比分数重要,学校要通过文化浸润,让学生实现从普通人到文化人、道德人的转变。”周玉萍把学生的成长看得比成绩重要得多。
2013-2017年,学校承担了教育部“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养成中的作用研究》,周玉萍带领课题组深入教学一线开展研究,因为理念新、实践性强、成效显著,最后专家组给予了“优秀”等级评价。
#p#分页标题#e#目前,学校把国学经典纳入必修拓展性课程,经典诵读涵盖了国学经典、诗歌经典、儿童文学经典和科普经典等内容。不仅如此,学校还把这些经典的学习与升旗礼、毕业礼、游学活动、家庭教育、社区活动、考核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养成教育,影响人一生。学校培养人才,要注重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年养德;要让学生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周玉萍这样倡导,如是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