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如何走得长?专家:上线防沉迷系统、压实平台责任
52fw.cn 04-13 次遇见目前,国内已有21家主要网络视频平台上线了“青少年防沉迷系统”,实现统一标准,提升保护力度。各大短视频平台都构建了寓教于乐的优质内容池,但总量还有待提升。防沉迷要社会各方共同发力,内容提供者、平台方更需履行主体责任,兼顾娱乐和教育的平衡。
日前,国家网信办统筹指导西瓜视频、好看视频、哔哩哔哩、秒拍等14家短视频平台,以及腾讯视频、爱奇艺等4家网络视频平台,统一上线“青少年防沉迷系统”。加上此前试点的抖音、快手、火山小视频平台,国内已有21家主要网络视频平台上线了“青少年防沉迷系统”。
这是继今年3月28日国家网信办指导组织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试点上线“青少年防沉迷系统”后,防沉迷体系覆盖范围的再次“升级”——除全面覆盖短视频平台外,还首次将主要长视频平台纳入进来,实行统一标准,进一步提升对青少年的网络保护力度。
专属模式防止沉迷
最近,很多用户在每天第一次打开抖音APP的时候,都会看到“开启青少年模式”的弹窗提示,这是针对青少年设计的专属模式。进入该模式后,用户每日使用时长为累计40分钟,同时晚上22时至次日6时期间产品将禁用,包括打赏、充值、提现、直播等在内的相关功能都无法使用,只有在监护人输入独立密码后,才能继续使用。
“我已经数不清自己多少次从手机里删掉这些短视频APP了。”北京一位小学生家长张先生向记者反映,青少年模式上线前,自己经常要和孩子陷入“删除安装”拉锯战,几次下来,自己身心俱疲,跟孩子间的感情也大受影响。“孩子总觉得我管得严,他说不了解这些视频的话题,担心自己在学校里没朋友。”张先生说,“管还是不管”经常让他陷入两难。
“短视频以及各种网络娱乐的方式,已经比较深入地伴随这一代青少年的成长,成为他们一种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娱乐方式。”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青少年与社会问题室副主任田丰认为,利用防沉迷的技术手段,帮助青少年屏蔽一些对身心健康不利的信息,堪称一次极为有益的尝试。
据了解,青少年防沉迷试点工作开展2个月以来,约4.6亿短视频用户每日收到青少年模式弹窗提示,5260万人次访问青少年模式引导页。张先生表示,青少年模式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孩子对短视频的使用习惯,尤其是在多个平台同时开启防沉迷系统后,效果更加明显。“过去他很容易就能绕过一些‘墙’,自己到别的平台上找短视频看,现在这种情况少多了。”
在快手科技副总裁、执行总编辑刘洋看来,开展青少年防沉迷工作,已经成为短视频平台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我们在产品端总结了很多心得和成果,希望和监护人一起共同守护青少年健康成长。”刘洋举例说,快手APP目前能通过地理位置判定、用户行为分析等技术手段筛选农村留守儿童用户,并自动切换到“青少年模式”;抖音相关负责人也介绍说,抖音建立了“白名单”机制,并开发了专门的内容审核模型,来确保青少年模式下内容的安全。
防沉迷措施虽然在技术上减轻了一些青少年对于短视频的依赖,但是技术上的短板依然存在。国家网信办相关负责人此前在接受采访时就表示,由于各个平台技术研发能力存在差异,青少年防沉迷系统需要依靠用户自主选择才能发挥作用,在利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人脸识别等技术主动发现未成年用户方面存在不足。
优质内容供给不足
“荒诞离奇的内容,往往更吸引人,也容易带来流量,而那些有助于孩子们健康生长的内容和产品,可能叫好不叫座。”北京市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佟丽华直言,目前推行的青少年防沉迷系统在“不让孩子看什么”方面能够发挥比较关键的作用,然而接下来面临的问题则是,孩子们究竟该看什么?
“陶渊明是个特别有幽默感的诗人,他第一句写得特别隆重‘种豆南山下’,你以为他种得蛮好,他突然来一句‘草盛豆苗稀’,要是我种这个水平,绝不写诗……”作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戴建业同时也是一个在抖音平台上拥有200多万粉丝的网络红人,讲着一口不太标准普通话的老教授,幽默讲古诗讲出了千万流量。
“作为一个平台或技术,如果优质的内容不去占领,那么有害的内容就会去占领。”戴建业指出,“短视频既有画面又有声音,还可以加上文字,肯定是一种非常好的传播途径。算法和流量告诉我们,哪类文章和视频最受欢迎,哪类人群喜欢哪类知识,这不仅使作者可以精准地‘量身定制’,也使网络可以定时定量地‘送货上门’,深刻地左右了知识生产,那些受人欢迎的知识会大量炮制出来,而受人冷落的知识就无从产生。”
戴建业认为,短视频是实现知识普惠的重要途径。“课堂上很多老师讲诗词不够生动形象,孩子们肯定是不愿意听的。要是能把这些平台充分利用起来,吸收我们古人讲解诗词的优点,结合一些现代的方法,学生就能在无形中形成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过他也认为,短视频的形式只适合入门,“培养了兴趣以后,还是要经过系统地学习。”
同戴教授相似,北京交通大学国家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师陈征是一位乐于实验的短视频科普“达人”,他演示的“声音灭火”“百慕大为什么那么危险”等科学实验短视频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在他看来,在信息爆炸、受众注意力有限的情况下,通过短视频的形式来把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浓缩”给青少年,代表着未来科学传播的趋势。
“短视频确实无法达到系统授课的效果,也不能培养出专业人士,但是起码能做到一点,那就是打开一扇门。”陈征说,青少年正处于成长阶段,不具备完整的判断力,“如果随便吃,肯定会挑食,因此就更加需要对内容进行‘营养配餐’。”陈征认为,短视频虽然具有“碎片化”的特点,但是“碎片”的背后应该有逻辑,而不是一切跟着流量走。“我是教物理的,我的目标是通过这些碎片化的拼图,把一些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展示给受众,尤其是青少年。当他们收集了足够多‘碎片’的时候,掌握了它们内在的联系,就能拼出一个完整的世界图景。”
据了解,在“青少年防沉迷系统”上线后,各大短视频平台都构建了专属的内容池,侧重为青少年提供课程教学、书法绘画、亲子教育、人文历史、传统文化、手工制作、自然科普等寓教于乐的优质内容。如抖音联合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等单位发起的“DOU知计划”“非遗合伙人计划”,快手发起的知识标签专区“百科全书”等,但是目前这些内容的占比仍较低,总量仍然不足。“正是因为正面的内容开发得不够,所以只能在负面内容的‘堵’上花费更多的精力,平台在这方面应该有更大的投入。”佟丽华说。
平台需履行社会责任
短视频的快速崛起,让多数家长多少感觉有些“准备不足”。面对短视频,很多家长感慨:“孩子比我们懂得多。”
#p#分页标题#e#“这一代青少年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对网络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很可能远远超过了家长。”佟丽华分析,“因此在防沉迷的问题上,社会一定要通过多方共治来形成合力,而不能是观望或互相指责。”田丰也认为:“任何一个技术手段,如果没有社会性的手段辅助,它的效果是相对有限的,因此社会、家长、平台要实现责任共建、责任共担。”
另一方面,形成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长效机制,重点仍在于在培养提升青少年人的网络素养。佟丽华认为:“网络素养不应该是在隔离的状态下培养出来的,而应该是在参与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只有把工具交给青少年,他们才能去学会如何使用它。”北京师范大学数字创意媒体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梦霏建议,短视频平台应该设置网络素养教育的内容,放在较为醒目的位置上,在进入“青少年模式”之前,可以播放相关内容,“教会他们在网络上遇到各种情况时应该如何应对。”
受访专家指出,防止短视频沉迷、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虽然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但是作为内容提供者,平台仍是履行社会责任的主体。戴建业认为,平台应该切实承担社会责任,兼顾娱乐和教育之间的平衡,这对于青少年成长来说意义重大。“新奇的思想、艰深的学问、先锋的创作,它们的流量较小而意义重大,能够提升全民族的精神层次和文明素质,可惜在目前这种知识供应方式中,它们很少被呈现在消费者面前。此类知识既然没人推送,最后就一定没人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