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竞争力国际论坛主题演讲:“城乡一体的中国城市化道路”
52fw.cn 08-11 次遇见城市竞争力国际论坛主题演讲:“城乡一体的中国城市化道路”
活动描述
“第三届城市竞争力国际论坛”暨《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首发式2006年6月10日—11日在成都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举行。6月10日10:30举行主题演讲:“城乡一体的中国城市化道路”。中国网届时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文字内容:
主持人陈秀山: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
大会主题演讲现在开始。
现在首先有请中国社科院财贸所所长裴长洪先生演讲“城乡一体的中国城市化道路——以成都为案例”的主题发言。
2006-06-10 10:21:01裴长洪: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女士们、先生们:
上午好!
我代表中国社科院财贸所课题组在这里向大家做一个汇报。
成都市正在探索一套具有鲜明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它的城市化道路和其他地区的一些城市化道路相比有它不同的特点。
我们的课题组在成都搞了一些调研活动,主要是向成都市的干部、群众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了这样一份结果,我们的学习也很不充分,我们的课题组有五六个人在成都市搞了一段时间的调研。非常遗憾,我本人没有和课题组调查到底,是半途而废。但是,由于我是所长,人家非要我来替他们讲,所以,我是代讲,代课题组把研究的结果报告给大家。
另外,昨天晚上我又学习了成都市委政治研究所的一个课题组写的一个材料,他们自己总结的成都的经验。我觉得这份材料写得非常好,我想把这两个研究的结果结合一下向大家谈谈我的体会。
在介绍成都市的经验之前,有一些背景的情况也向大家做一个报告。
2006-06-10 10:24:10裴长洪:
研究城市化道路的意义,就不需要我说太多的话了,今天上午的几位领导都已经说了很多了,具有这样、那样的重大意义,我就不再说了。
我报告的主要内容,涉及这些方面。
有影响城市化道路的几个基本关系,世界城市化挑战地域城市化道路的反思,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成都市城市一体化的战略的提炼,这皆是我们学习成都市城乡一体化城市化道路的一些思考。制约中国城市化道路的一些特殊国情以及我们怎么样来根据这些国情制定一条符合中国的城市化道路,大概是这样的关系。
这些基本关系,主要是这些国家,一个是载体和空间,所谓载体和空间,我的理解就是说,我们城市化究竟是就地城市化好,还是流动式的城市化好。因为从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广大乡村地区工业化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工业化发展更加迅速,在这样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就地城市化,就是说由一个农村的居民点成为城镇,成为中心的一个居民区的这样一种模式。当然,还有大量存在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从开发区首先是产业集聚,后来是人口集聚,慢慢地向城区过度。总的意思是说,城市化是怎样的一个流程,是就地城市化还是人口流动的城市化?这是第一个关系。
2006-06-10 10:27:40裴长洪:
第二个关系是城市化乡村的关系。主要就是说城市化究竟能不能给广大的乡村居民带来福利,还是说仅仅只对少数的城市居民带来福利。也就是今天上午有的领导讲的,我们是人口的城市化还是地域城市化。
第三个关系是迁移和转换。迁移和转换,实际上就是人口流动和人口在当地、在新兴的城镇当中,人口能够真正地转变身份,真正地完成城市化过程。就是说人口城镇化本身的过程能不能完成,这样一个问题。
第四是城市化和工业化。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过程是相伴而出的,但是城市化毕竟不是和工业化完全同步同等覆盖的关系,现在的城市经济也不完全是工业经济,甚至在一定的阶段以后,是以服务经济为主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
最后一个关系是政府和市场关系。城市的过程,必然是一个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市场力量推动的过程。但是政府在城市化过程中究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关系。所以,这些关系都影响着城市化道路的模式,影响城市化道路的发展。
2006-06-10 10:33:51裴长洪:
从全世界来看,我们把它简要的做一个回顾。从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始,就为全世界的城市化兴起的一个新时期。到五十年代末,城市化人口是五分之一,2001年世界上有二分之一的人口住在城市。
一些国际组织预测到2030年,全世界的城市人口到60%,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人口也将达到57%,接近世界平均水平,这是世界城市化过程的一个大的背景。人口向城市集中。
2006-06-10 10:36:49裴长洪:
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遇到了问题。从整体上来看,发展中国家遇到的问题,第一是城乡的分割,也就是通常我们讲的城乡二元结构,这是一个发展中遇到的一个问题。
第二是空间要素在空间的集中与城市化进程相互协调不是非常顺利。
第三是从人口迁徙关系来看,迁徙的人口规模巨大,城市人口的扩张速度非常快。但是,城市的就业和城市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供给形成比较大的差距。其他方面,从生活环境、产业关系等等方面来看,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产生了很多西方发展国家在城市化进程所不同的、特殊的基本的问题,就是就业问题。就业不足,城市基础设施不足,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这是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2006-06-10 10:37:44裴长洪:
这些问题的产生,当然有很多的原因。这些原因,归纳起来有几方面:
一个是从城市化发展的战略上,发展中国家战略很可能是自然的过程,和城市过程中过度的工业,过度的向城市集中以后,人口规模太大,无序,规模太大是一种失误。
第二,制度上城乡分割。城市已经完成了现代生产单纯的生活方式转变,但是农村地区依然是传统的生产方式,这样的制度在城市的空间同时存在。
第三,管理层上缺少规划。许多发展中国家,缺乏规划,甚至我们在改革开放初期,在实行城市化进程的时候,也缺少规划,甚至缺少城乡一体统筹考虑的规划。许多的发展中国家也在吸取这样的经验教训,像巴西,在发展城市化过程当中,也考虑了这个问题,他们也在完善,吸取教训。
在政策上也存在重城市,轻乡村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发生,从决策层面上来看,反映为政府调控的缺位,过度的依靠市场化的力量,这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中遇到这些问题的原因。
2006-06-10 10:39:37裴长洪:
中国的城市化道路,应当说吸取了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道路的经验、教训,我们的思路要比其他发展中国家要多。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的大国,在人口大规模迁徙的情况下,我们出现的问题应当说比很多发展中国家要少,严重程度要轻。
#p#分页标题#e#我们应当感觉庆幸,就是我们在城市化进程的起始阶段,在政府和理论探讨上都先行一步。八十年代初期,我记得学术界都在讨论城市化,城市化也好、城镇化也好,对学术界来讲不是陌生的话题,而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话题。
2006-06-10 10:42:22裴长洪:
政府在推动城市化过程中也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应当说,我们总体上看,要比国外,特别是其他发展中国家失误要少,城市化进程要健康。
但是,我们也有问题,虽然城市的人在扩大,城市数量大幅度的增加,城市体系的基本框架已经逐步形成,要按照中国城市的年鉴统计,我们大中小,包括县级市这样的城市几百个,而且城市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国家经济的增长,城市的绿化、环境都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2006-06-10 10:44:58裴长洪:
我们的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我们的城乡也存在着生活水平、收入水平的差距拉大。刚才国务院研究室的江小涓主任也说了,收入差距已经达到3:1。
但是,我个人认为,在现阶段3:1大体是正常的,我们要防止大幅度的拉大,因为在我们的收入水平上,财富在一定的城市集中,就没有问题。如果收入差距是2:1,可能是比较贫穷,国家的面貌就不是目前这样了。
所以,我们要防止收入差距继续扩大,但是现在的收入差距大体还是正常的,这是我个人来看。城市的贫困人口有所增加,特别是农村的问题比较城市更不利,它的生活环境、住房条件、医疗、养老都没有保障,教育投入不足,城乡发展失调的现象是存在的,甚至在一些地方严重存在。
2006-06-10 10:45:04裴长洪:
第二是空间比较分散,分布不均衡。我们看到经济发达的地区涌现了很多新兴的城镇,但是很分散。我举一些例子,在珠三角和长三角,甚至在一个原来县域的范围内发展以后,涌现了大量的中型城镇,这些城镇很多,也具有城市的雏形,但是没有集中,集中度不够。
一方面城市体系形成,但是,集中度又不够,这样浪费了很多土地资源,以及很多不可再生的资源,小城市的规模不健全,因为城市要有一定的规模,这样它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才能最经济地被使用。如果一个城市就一两万人口,搞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显然是不经济的。
2006-06-10 10:47:16裴长洪:
这种情况我们在西方国家也遇到,有一年我到瑞士访问,到山顶拜访农户,很好的公路,从城里一直到山上好几十公里,当然像其他的通信、自来水有配套。这些配套设施只为一家用户,这些建设成本当然是由政府买单,不可能由农户来买单。这样的做法,发达国家财力承担得起,像日本,虽然有一些农村也有百十户人家,也搞的很好,城乡差距很小;包括欧洲,像农村比城市要漂亮,道路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场所、公共服务,几乎和城市没有区别,甚至更好。但是,他们是在人均收入和政府财政非常高的水平条件下实现的,而我们现在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2006-06-10 10:48:51裴长洪:
所以,我们一定程度上说我们的城市要有一定的规模,适度的规模,才能使我们的公共财政最经济,使资源利用条件最合理。所以,我们现在的城市化模式实际上有个客观约束,这个客观约束就是如何最合理的使用资源条件,如何最经济的使用我们的公共财政。实际上有一个客观的约束。所谓城市化,城镇化也好,大城市战略也好,中等城市战略也好,还是小城镇战略也好,实际上评价标准应当是——资源条件利用的最合理,公共财政使用的最经济。
2006-06-10 10:50:53裴长洪:
讲一讲成都市在这方面的基本的经验、基本的实践。从我们的学习当中了解到,成都市这种城乡一体的城市化道路的设计,是体现了如何最合理地选择中国这样的一个城市化道路的一种新的理念。因为成都市是大城市、大农村的一种基本条件,这样的一种基本条件和中国最广大的地区相类似。成都市又是地处西部,又不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城市的财政力量也不是最雄厚的地区,因此,它在选择自己的城市化道路当中,客观上需要考虑如何最合理、最经济的使用自己的资源。
2006-06-10 10:51:59裴长洪:
我认为,成都市基本的实践和经验,他们完全是从这个实际出发。用他们自己的话讲,他们的基本实践叫做“三个集中”,就是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济集中。人口向园区集中,这是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农民向城镇集中,就是解决城市化当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人口的城市化,土地向规模经济集中,就是解决农业自身的问题,也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向的要求。所以,“三个集中”是成都市统筹城乡一体化的基本的实践,也是他们基本的政策依据。他们认为,“三个集中”是破解“三农”问题的一个根本途径,也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一个方法。同时,“三个集中”又是保护资源,合理使用资源,保护环境的一种必然的选择。所以,“三个集中”是成都市城乡一体化的核心,是他们基本的做法。
2006-06-10 10:52:51裴长洪:
今天上午葛红林市长介绍了,就是科学地制定城乡规划,这确实是一件难度很大的事情。可以说这几年城市建设发展很快,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当中起了龙头的作用。当然,城市规划也只能反映在一定时点,能不能对城市的发展有作用。当然,前几年据我所知,我们国家大多数的城市规划,一般局限在城区,当然,所有的城市都有市管县、市管乡村等结构,但是大量的城市化不能延伸到县乡,这是规划里非常专业的一个领域。
2006-06-10 10:54:49裴长洪:
成都市在这方面大胆的进行探索,他们把他们的城乡规划扩大,覆盖了全部的乡村地区,而且他们尽量地控制向郊区、县乡延伸,这是很不容易的。一方面要花大量的财力,而且要有相当配套的技术力量。
当然,即便这样的规划,也只反映这个时点我们对成都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律的认识,这个规划实际上在实践中要不断的修改和完善。所以,有的人说,规划是要年年改,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对自己的认识是很初步的。今年想的规划应该是这样,明年经济形势变了,社会发展状况变了,可能又有一些新的想法,新的思路要完善。所以,这种变化是可能的。但是,这种变化规划比没有要好。
2006-06-10 10:56:29裴长洪:
成都通过规划体现“三个集中”来指导城市化的发展。有了规划以后,还要严格的执行规划,执行规划也不容易。
成都市提出来要严格的执行规划,纳入法制管理,能不能做到,现在我看要经过努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p#分页标题#e#他们的总的思路其理念,我认为非常有新意,而且他们的工作措施是很到位。提出“三个集中”。全国的城市都这么做,怎么样使土地资本化,然后增加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资金,把这个要素置换出来,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在这方面,成都市也做了很多的努力。他们提出来,要把资金、土地、就业等五个方面同时考虑,使土地最大限度的力尽其用,整合城乡资源,这是他们的一个措施。
第二个措施是建立市场化的投资机制,促进民间的资金向社会资本分配,扩大投资的渠道,完善新的机制。
第三个措施是建好政府的投融资。就是说根据世界城市化道路发展的一些教训,政府的宏观调控仍然是很必要的。政府的宏观调控实际上是两条措施,一个就是规划和执行规划,一个就是政府的投融资平台,要有自己的调控手段来实现公共产出和公共服务以及公共设计建设,这是他们的主要措施。
2006-06-10 10:58:27裴长洪:
他们的工作很到位,他们有这么几条理念非常重要:
第一是要努力实现城乡居民的充分就业,就是在人口迁移和土地置换的过程中,要实现充分就业。当然,充分就业能不能做到,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充分就业和全面就业是两个概念。全面就业容易一些,真正做到充分就业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至少要使失地的农民有工作干。
第二是土地保障,这是保障农民转移中的合法利益,这是他们的一个重要的工作。
第三就是深化改革。这里面涉及到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城乡管理体制的改革,这也很重要。城乡管理体制,因为乡村变成城市以后,基层政权、居民自治组织都面临新的转变。这方面其实我们还滞后了,大城市里面,比如说过去的区政府,下面是街道,街道下面是居委会,现在这个城市面貌都变了,街道怎么设,居委会怎么设,都是新问题。
过去我们生活在北京比较熟,区好划分,东城区、西城区很好划分,而街道,相当于县政一级的建制,过去北京好几个胡同划成一个街道,以前好划,现在不好划,居民小区盖楼以后成了这个花园,那个花园,街道怎么划,行政建制怎么设,居委会怎么搞,居民小区不叫居委会,叫业主委员会,管理体制有待创新。
2006-06-10 11:04:28裴长洪:
成都市还实施三大工程来帮助广大农村的发展,一个是农业产业化,通过土地规模集中,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的环境建设工程和农村的扶贫工程,这些工程都很重要,但是,都要钱。钱从哪来?这是一个很大的约束。
这就是我们认识的成都的基本经验和基本的做法。我们想这条道路的探索,按照李书记的说法刚刚开始,我们的学习也刚刚开始,我们想继续向成都市的干部、群众学习,把我们的课题研究继续的深入下去,争取有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向大家报告。
我就说这些。谢谢大家!
2006-06-10 11:07:25主持人陈秀山:
下面进行第二项议程基调演讲,原来安排的本时段发言的李京文和林凌两位专家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到会。
下面首先请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牛文元先生发言。
2006-06-10 11:08:40牛文元:
尊敬的主持人、各位专家、各位同行:
早上好。
我的发言题目是“推进城乡一体化,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我们说中国城市化在新一轮增长的战略性预期,它的总任务希望能够回答七个基本问题:第一,如何落实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第二,怎样实现“协调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如何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第三,如何改变城乡分离、城际分离、地方保护、恶性竞争的弊病?第四,如何打破茶叶趋同、小而全的重复性浪费?第五,如何真正完成向扩大内需的方向转移?第六,如何扩大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第七,如何实现“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
2006-06-10 11:09:44牛文元:
大家看,上述七个,实际上也是一个长期存在的深层次的有关中国发展方向和战略的基本问题,需要在探索城乡一体化和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当中来逐一的加以解决。那么什么是城市化的中国特色?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伴随着,也是普遍世界上都在走的道路。那么,中国本身又在城市化道路上有一些什么基本的特点?我们总结为以下六点:
2006-06-10 11:11:05牛文元:
1.全面协调大中小城市一直到乡村的城市体系,包括区域下的协调发展;2.行政区划的重大调整,这在十多年以前开始了,通常讲的市带县,有利于推行城乡一体化;3.城市的发展没有以农村的破产为代价,这是中国城市化的一大特色;4.以渐进的隐性双向式代替西方的单向式的城市扩展;5.以城乡一体化代替城市发展的单极放大。6.以城市反哺农村和工业支持农业为转折点以求得公平。
2006-06-10 11:12:08牛文元:
介绍完以后,我有几个问题向大家报告:
第一,中国城市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
城市在发展战略当中要经历两大基本转折:1.以区域比较平均的基底条件下如何进行“向心集聚”,这个时候表现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人口的集聚,技术的集聚,市场的交流,都有区域向心作用,形成了城市的集聚。第一个阶段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就要进入区域中心的“反哺效应”,就是我们通常讲的“扩张效应”。就是区域财富承载密度的空间分布服从这两个规律的分配。
城市化进程的第一转折,以相对均衡的区域走向点状集聚,这样城乡带来的结果是区域的财富有了明显的增长,它的负作用就是城乡二元的结构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差距拉大了。
2006-06-10 11:13:02牛文元:
第二个转折就是由点状的集聚走向好水平的相对平衡,就是反哺农村,支持农业,形成城乡区域经济一体化,这时候表现为总体财富的总量规模都在增加,但是,城市二元结构会区域缩小,逐步实现公平。
#p#分页标题#e#目前城乡二元结构的指数,实际上在中国这二十多年的城市化进程当中是扩大了。有一组数据:1978年是2.6:1,1985年是1.9:1,1994年是更加反向2.9:1,2000年是3.1:1,2003年是3.3:1,目前保大致持在3.3:1或者是3.2:1,这样的系数,逼着我们必须考虑城乡统筹,城乡经济一体化的一个基本思考。
2006-06-10 11:14:43牛文元:
城乡二元结果的指数依据“差异度”的构建原理,同时城乡平均差异大约在3.2、3.3的平均状况下,我们中国有60个50万人口的城市基本变化。
全国城乡最小差异城市是苏州市,大概是相差0.9倍,而全国城乡最大差异的城市是大庆市,大概是21.2倍,中国城乡之间的差异,最大、最小的差异在20倍左右。当然,平均是3点多。因此,这个现象使我们必须认识城乡之间的贫富差异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必须通过科学发展观的落实,通过统筹城乡发展,通过城乡一体化来全面的带动我们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加以认真的解决。
2006-06-10 11:16:04牛文元:
当人均GDP小于3000美元,就是经济密度,就是每平方公里承载的财富小于100万美元区域发展以第一转折为主,而人均GDP高于3000美元经济密度高于100万美元区域发展以第二转折为主。可以介绍一下成都市,成都市第一层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经济承担的力度在200到300万美元之间,因此进行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具备了充足的条件。目前,我国农民收入的80%是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的劳动所得,这是对农村农业的反哺因素,是农民致富的重要因素之一。
2006-06-10 11:18:00牛文元:
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农村9000万人实际上已经在城镇中生活,农民进城务工,60%的流向东部城镇,30%流向中部城镇,10%流向西部城镇,40%在大城市,60%在中小城市和建制镇。
目前一般的城市,农民务工和其他的流动人口占城市户籍人口的比例逐渐增加,达到长居居民的20%到30%左右。在发达国家地区,这可能使城市户籍人扩大3到4倍。这里有一组数据,上海大致是25%,北京是33%,广州是44%,珠海是55%,东莞是360%,深圳是390%。
2006-06-10 11:19:44牛文元:
第二个问题,中国城市进程的轨迹有利于向实施城乡统筹的方向发展。
大家看,在1000年的时间当中,世界10大城市的规模扩大了75倍,现在仅东京一个城市的人口就相当于1000年以前全世界最大的10个城市人口综合的7.6倍。在100年的时间里,世界10大城市的规模扩大了6.3倍,根据联合国的预测,到2050年,世界上最大的10座城市人口数量可能高达5亿,占当时城市人口的十分之一。
2006-06-10 11:21:18牛文元:
在200年前的1800年,全世界的城市化率只有3%,1850年是达到7%,1900年为15%,1950年为30%,而到2000年,全世界城市化已接近世界总人口的一半达到48%。这是5个发达国家,我们举的是英国、法国、美国、日本、德国,它们从1920年开始,一直到2000年,80年的过程中城市化率的变化,大致现在都是在75%以上。
2006-06-10 11:23:41牛文元:
最近5年,我们城市化进程有了很大的提高,城市化率已经超越了40%,但是,第5次人口普查的时候,我们实际上还只有36%,因此,即使是目前,中国的城市化率仍然低于世界的平均城市化率。
1947年,中国设施城市69座,1949年132座,1960年到1998年,达到668座,2003年达到了660座,我们还是在进步的,但是前三十年,进展不大。
2006-06-10 11:24:13牛文元:
中国地级市的空间分布密度,全国平均3.69万平方公里有一个,江苏0.83万平方公里有一个,广东0.94万平方公里有一个,我们的这些数据,说明了城市和乡村之间他们的空间面积,就是区域的面积之间的关系,应当放在我们的面前进行考虑。
中国目前城市分布的现状,离理想的城市分布还有相当的距离。
2006-06-10 11:25:26牛文元:
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和中国城市化的进程。虽然都在发展,但是两者之间的差异还是明显的。由于城市化的进程不能满足工业化发展的速度,因此,工业化进程以及工业化产生的效果就会被拉了后腿。
中国城市化发展战略的过程,我举出了从1953年、1956年、1986年一直到2002年对城市化的战略的基本思路。可以说,建国以来相当长时间,对城市化战略的发展方向是摸着石头过河,对方向本身的体现也是不明确的。一直到十六大之后,应当说我们对城市化的进程,它的方向、路程以及城乡之间的统筹和城乡一体化才逐步有了明确的,而且是坚定的认识。
2006-06-10 11:27:32牛文元:
中国的前20年,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的前二十年,经济增长的形态主要是表现在点状式发展,中国将来后二十年,经济发展的状态应该是以城乡一体化为标志的组团式的发展,这种战略的转变,是新的财富积聚台阶的必然选择,真正扩大内需,真正积累财富的一个基本建设。
1983年以前,我国行政体制呈现的是城乡分割,行政管理分割,地市分割的特征。1983年以后,通过地市合并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2002年中国市域地图表明,中国行政体制已经给城市的领导人提供了一个统筹城乡的基本条件和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基础。
2006-06-10 11:28:43牛文元:
1982年城市的面积在全国整体面积占的范围,是星星点点。到了1995年,由于市带县,或者县带市,就产生城市所辐射的基本区域面积扩大了相当多。到2002年,我们具备了市带县、带乡、带区域、带乡村的可能性,这种舞台空间基本具备了这种基础。因此,成都市顺势而上,这种情况下大力提倡城乡一体化,而且有自己的思路,自己的做法,自己的规划,创造了良好的经验,应当说,这是探索有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一个典型事例。
北京市从1949年开始,它的城市的面积以及它所能带动的面积,一直到1958年以后逐渐的扩大,有利于城乡的统筹发展。
2006-06-10 11:29:49牛文元:
由于,城乡体系必然形成。表现地域资源重组,整体收益最大,抗逆能力增强,城乡功能互补,共建共利共享,以及反哺机制的形成。
#p#分页标题#e#以城乡统筹的城市群代替单一城市的扩张。它有五大好处:空间上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经济上有利于产业集群生成;社会上有利于缓解二元结构,达到社会公平;生态上有利于消除热岛效应和生态效益的一种失衡;有利于文化上的多样性的互补。
由此,我们可以说城市的成功就是国家的成功。
2006-06-10 11:31:32牛文元:
第三,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主要瓶颈。
中国城市面临的七大压力:就业压力,土地资源供应压力,能源与水资源压力,生态环境改善,城乡差异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以及公共服务的完善压力。都是未来城市所遭遇的基本问题。
中国人口的密度和世界比较,应当说相当的大。东京都现在1.3人/每平方公里,纽约去是每平方公里8500人,伦敦区是每平方公里6300人,而在中国,上海浦西区是3.7万人,广州的城市区是1.6万人,这种高度的集聚,不利于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城市病。
2006-06-10 11:32:32牛文元:
全国由于城市的过程集中,导致了耕地的减少,土地资源本身分配的稀缺等等。根据国土资源部的专项统计,我们用地量越来越大。
1998年的时候,全国人均建筑用地为52.9平方米,到了2002年,四年时间全国人均建筑用地就为82.3平方米。我昨天到蒲江县进行学习的时候,我就发现,通过城乡统筹一体化,节省出来的土地本身可以缓解,甚至帮助我们来解决和土地资源稀缺以及土地资源在未来使用上的一些缺口。
2006-06-10 11:34:19牛文元:
中国城市住房本身现在已经到了一个很关键的时刻。住房的用地、能耗、水耗,原材料等等,都占据相当高的比例。和发达国家相比,城市的住宅能耗高出3.5倍,水耗高出30%,我们的用钢量每平方米的用钢是55公斤,高出发达国家20%。
中国和加拿大典型高层公寓建筑的热损失,以北京为例,我们的外墙损失、窗户的损失和屋顶的损失,高于加拿大公寓的2.5到4倍左右,这是我们能源的浪费等等。
由此我们说,中国推进城市化,如果我们不采用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的话,那么,所面临的资源问题,面临的一系列交通、建设等都会产生巨大的问题。
2006-06-10 11:35:12牛文元:
第五,中国城乡一体化的三大创新。
第一大创新是,中国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创新,努力从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来挖掘发展红利,这是非常重要的,在弥补我们财富增长过程当中的一个必须要采用的,也是中国有效的从外贸拉动进入到内需拉的一个重要的选择,或者说是一个唯一的选择。发展红利,水平追求就是地域区域的放大,生产力要素的重整,和产业链布局优化。垂直追求就是完善系统登记,也就是大中小城镇一直到区域的乡村之间的有机协调。突出功能互补,提高运行效率,减低发展成本。发展红利的获取将成为寻求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思考的课题。而城乡一体化就是切入这一课题的基本的手段。 发展红利还有非线性的增大一直到全球化。
2006-06-10 11:36:26牛文元:
第二大创新就是,中国城乡化的一体化的形态创新,就是进入组团式的城市体系,从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小城镇到乡村形成完整的体系。
城市规模的进化由点状到带状,沿着带状,进入到面状,一直到体状,就是我们说的城乡一体化是城市模式进化的最高点。
如果是点状拉动,大家可以看到,伦敦从1840年到1939年,100年当中,由于单系放大所引发的一系列的问题,此后开始接触到这个问题,进入到城乡或者是卫星成群,一直到现在大伦敦区的过程。
佩鲁理论的失落,单一的增长极引发城市规划危机,产业布局的选择性危机,经济转型的成本加大危机,区域保护的恶性竞争,发展红利的缺失以及区域工建的实现。我们不否认佩鲁理论在初步发展的贡献,但是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我们不加以权衡和转化,就会产生很大的问题。
在城乡一体化的组团式的城市群代替单一城市扩张具有鲜明的发展意义。
区域学家认为:当一个城市从点状形态演化到带状再进一步演化到面状,就是城乡一体化,发展能力将以此服从等比级数,1:2:4。这是一个非常可观的一个数据。通常我们讲,一个金字塔塔顶长高一丈,不如塔基搭高一尺。
2006-06-10 11:39:10牛文元:
第三大创新就是,中国城乡一体化的体制创新,我想成都市创造了相当多的体系架构。
解决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的统一协调,解决行政区域与经济区域的统一协调,解决城市发展与乡村进步的统一协调,都要靠城乡一体化来统一的加以解决。也就是寻求行政管理、经济布局、社会公平在空间中的“交集最大化”。
中国城市综合实力等于现行能力加上竞争的能力加上发展的潜力。综合实力的比较有三项比较,我们依据《2004年国际城市发展研究》报告,成都在全国各大城市中进入城市综合实力前10名的行列。
2006-06-10 11:44:52牛文元:
西南城市群的核心当然是成都,这个大家都知道。还有另外一个好处,特大的城市,带动的首位度比较高,是第二位城市的GDP的6倍,也是四川省的经济的总量的四分之一,所以,带动作用,推行城市化一体化的能力非常有利。
世界经济体财富承载密度,按照2003年的口径比较,全世界每平方公里只有200万元,而中国只有100万元,而美国的一平方公里1100万元,而北京是2500万元,上海9000万元,香港2.98亿,西安943万元,而重庆是273万元,可以看出成都是非常好的。
西部城市人均GDP比较成都占第一。
2006-06-10 11:46:53牛文元:
21世纪的成都发展的模式,按照城乡一体化的成都,集群经济型的成都,循环经济型的成都,知识经济型的成都,和谐社会型的成都和全球开放式的成都,都是由城乡经济一体化带动起来我们要加以配套的整体思路。
第一,由“口袋式”的分散发展战略向“拳头式”的战略经济转移。
第二,构建面向东南亚、连接大西南,推动整个西部地区进入全国强大战略经济体的“次区域”财富积聚制高点。这是成都市的第二个战略。
第三,构建作为支持西南地区产业集群形成的创新研发基地、高端配置基地、现代服务基地、现代物流基地、产业孵化基地、商贸自由中心和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成为中国西部现代经济体系的战略制高点。
第四,构建全国专利发明的固定集散地全国知识产权的永久交易平台,全国每年最新技术发明的展示中心,以及中国500强企业总部交流的高级论坛。
我想成都市要想带动西南的制高点,应该有更高层次的带动作用。
从而形成“两基一台”,一个是基新兴产业孵化基地,第二是创业风险投资基金的中心,然后成为区域规模的一个知识市场的平台。
第五,构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乡一体化模式国家级示范区。也就是从我们上个世纪的温州模式,苏南模式进入多元时期的新模式。
2006-06-10 11:48:29牛文元:
#p#分页标题#e#
充分认识“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是上一世纪传统发展模式的创新,是中国特色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开拓,是新一轮经济周期突破“拉美陷阱”的整体构想,是提升区域发展能级和扩大内需的必然选择,也是最大程度提高成都发展红利在“十一五”期间的全新实践。
以上报告有不妥之处欢迎诸位专家指教。
2006-06-10 11:52:49主持人陈秀山:
感谢牛文元先生的精彩演讲。下面请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教授叶裕民女士。
2006-06-10 11:54:21叶裕民:
尊敬的主持人、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
上午好。
很高兴有机会在这里在一起交流,关于城乡一体化模式的问题。
首先我要谈的一个问题是城乡一体化是中国二十一世纪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的必有之路。城乡一体华是中国城市化质量提高的必然要求,是城市化发展的终极目标。那么,城市化和任何的社会经济现象一样,有数量的一面和质量的一面,在前20年,中国较多的注重城市化数量的增长,较少关注城市化质量的提高。而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需要城市化发生一个重大转型,更多的关注城市化的质量。那么就是更多的关注城市现代化与城乡一体化。
2006-06-10 11:55:00叶裕民:
城乡一体化,根据我的理解,是如下四个一体化的过程:即城市与乡村产业与效率一体化,城市与乡村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一体化,城市与乡村享受政府公共服务的一体化,以及中国城市内部外来流动人口与本地城市居民相互融合的一体化过程。城乡一体化从空间角度来说,分为境域一体化和广域一体化,境域一体化就是城市引领郊区一体化发展,而广域的一体化,城市超越城市行政的边界,吸引更多地区的农民到本城市就业,减少其他地区农村人口的压力,推动其他地区农村发展的过程。
2006-06-10 11:55:43叶裕民:
城乡二元结构刚性是中国发展的顽疾,长期难以得到解决,并且成为中国新时期一系列社会矛盾与冲突的根源。
中国乡村居民收入以及城乡居民收入的比重是一直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2005年与1995年相比,产业效率也是扩大的,和发达的美国相比,我们的差距是非常大的。
2006-06-10 11:59:20叶裕民:
正因为城乡差距出现扩大的趋势,又因此为中国的二十一世纪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构成中国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一系列的问题的起点,是实现五大统筹的五大起点,没有城市和乡村的基础,我们对社会的统筹缺乏基础。我们现在的经济发展很快,但是有很多的矛盾,矛盾来自于哪里,教育不足,特别是劳动力不能有很好的就业机会等等。城乡的统筹,比如说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的同戳,这样的统筹也有很大的关系。自然环境恶化,根本的原因是什么?根本的原因西北地区、西南地区,生态脆弱的地区,依赖于求生存的人口太多,我们的半沙漠化地区生存人口太多,他们不得不破坏环境,求生存,求富裕,我们只有减少这些地区的人口,才能真正的谋求中国大的生态的体系平衡。城乡一体化是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基础,中国最急缺的资源是土地资源,每个农民在农村的土地是200到220平方公里,所以,城市化是最集约的发展道路。
2006-06-10 11:59:55叶裕民:
城乡一体化是构建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中国未来时期,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是中国推进城市化健康发展的一个重大主题,而更加重要的是中国开始具备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条件。这就是从1996年以来,中国的农村绝对人口开始下降,人口绝对量开始下降,只有农村的人口下降了,农村的人均占有土地资源才能增加,土地的规模经济才能得到发展,农村的生产才有可能得到发展。正因为如此,我们当前非常重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是因为这个下降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有了它的物质前提,所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是城乡一体化的一个重大的战略举措。
2006-06-10 12:01:58叶裕民:
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其实我认为可以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是减少农民,通过城市化,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减少农民;第二,就农村而言,怎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农村的基础设施,教育等等。城乡一体化,正是在开放的系统中开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子。因此,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2006-06-10 12:03:50叶裕民:
通过对成都的考察提出成都城乡一体化已经初步具备了一整套的经验,可以初步的提炼出城乡一体化模式。实际上在提出这个模式之前,应该说比较犹豫,或者说拿不定主意,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成都的城乡一体化历程比较短暂,我们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观察、探索、总结。
第二,我个人对成都的城乡一体化的实践和资料掌握的不充分,我担心自己对它的精华很难把握,怕挂一漏万。
但是,另外一个更加深刻的感受,使我在这里仍然把这个问题提出来。
实际上三年前,在成都市刚刚提出城乡一体化的时候,我到过成都,但是当时有更多的忧虑,我提出来,成都的城乡一体化,一定要关注公众的利益,不要流于形式,不要流于政绩化,三年后我再来看,感觉很深,成都市这三年扎扎实实做事情,全方位的在很多细节上确实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广大的农民受益之中,城市的新工业化在发展。成都在沿着科学的发展道路在发展,进步,而且有一套自己的经验,值得总结和推广。我把这个问题带到会议上来,带给大家。
2006-06-10 12:04:10叶裕民:
#p#分页标题#e#
我为成都总结了一句话,政府主导,集中突破,城乡统筹,系统推进,公众受益。政府主导是成都城乡一体化的动力,各位专家说的非常多的是集中突破,这是很好的路线,用“三个集中”统揽全局,统一思想,更加重要的是“三个集中”的背后或者是落实“三个集中”的整体思路,城乡统筹,系统推进,这是支持“三个集中”的一个支持,是成都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途径。最后成都的城乡一体化是公众受益,提高全成都市的人民的福祉。
2006-06-10 12:05:28叶裕民:
政府的职能转变,大力的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动力,而成都市政府这样的一个职能转变,是完全符合规律的,也具有很重要的理论依据。政府再造理论和泰波特理论告诉我们,城市竞争的竞争是靠什么,城市竞争力是城市政府的事情,营造好的环境,构建和谐的发展秩序,提供全面周到、细致的公共服务,从而提升它的城市竞争力,吸引企业家和居民来到这里投资发展,这是政府应该构建的新型职能。
因此,成都市政府,关注城乡一体化,关注公共服务,弥补市场失灵,是符合发展的规律的,是具有良好的理论支撑的。
那么,成都市政府正是以这样的职能转变为前提构建了它的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并且强力推进一整套的措施,我不再说。实践证明,中国的政府有能力大幅度的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我们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发展水平下,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政府的努力,让我们的公众更多的受益,把我们的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到更高的层次,而不是经常说我们还在发展过程,我们能力比较弱,成都给我极大的激励,政府有能力让更多的公众在发展的过程中享受到更多的好处,这是我们一个最重要的一个感受。
2006-06-10 12:06:29叶裕民:
成都城乡一体化有三个实践,这个实践路线是“三个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是成都新兴工业化的选择,建立了集约型的工业化发展之路。农民向城镇集中,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一个路径。土地向规模经营转化,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基点。
所以,“三个集中”是符合发展规律,也是充分总结沿海地区过度分散的基础上的后发优势。特别是提到了“三个集中”的过程中,在农民向城镇集中之后提出了一个词叫“腾笼兴农”,我认为非常有新意,把失地的农民让他们在城市里生活,把农村的住宅,在宅基地腾出来发展农业,这点非常的有价值,非常的有意义,首先为农村的规模化经济,农村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条件。
2006-06-10 12:08:45叶裕民:
其次,另外一个意义就是,在这里我看到了城乡土地大循环的一个希望。我们一直有一个概念,说城市的发展要占用耕地,不利于保护耕地,其实完全不是这样。我们的土地只要集约化,我们的土地为什么给我们的印象是浪费的,因为我们的农民没有真正的进入城市。我们进入城市只是劳动力,他们的家属,他们的亲人都在农村,因此,使得他们在农村占有的土地也腾不出来,导致两头占地,导致城市的发展似乎土地的浪费。实际上正好相反,我们解决的是让农民真正的进入城市,腾出农村的土地,这是增加中国耕地的一个最重要的路径。所以,只要真正的贴近土地大循环,才是节约土地的。
2006-06-10 12:11:58叶裕民:
我们去双流县看到一个金桥镇的一个业主,他租用了2800亩土地,请农民工作,发工资,而且给租金,农民没有风险,这样大大提高了效率,这是中国农业未来发展的一个大的前景。这样的企业主很多。
2006-06-10 12:13:01叶裕民:
成都的城乡一体化,最具特色,我自己感觉是一整套的支持系统,非常有效,有非常细致的支持系统。
我们说现代化管理管的是细节,细节决定成败。
成都的一体化管理,我感觉是管理到细节了。但是,我自己感觉,很多的地方城市政府还不愿意推进,或者很难推进,或者还没有看到的这样的一些问题,我在这里提出来,我认为是很亮的亮点。
2006-06-10 12:13:53叶裕民:
第一,特别重视农村的基础教育,几乎做到城乡的基础教育的无差异化,我认为这是中国最需要做的事情。中国做一体化,最重要的是人的素质的一体化,这二十年来,成都做的非常好。他们有大量的举措,校舍、建设、师资问题等等。
第二,是保证了乡村的医疗保障。乡村的医疗保障,不仅是软件、硬件建设,还有农村的药品监督供应网络,保证农民能够低成本的吃到安全的药品,这是非常以人为本的做法,而且他们做到了。
第三,我不知道在中国哪些地方有农村低保制度,成都的农村做了;还不知道为农村的贫困居民修缮房屋,成都做了,而且面很广。成都的5600户贫困住房都修了,这个受益面很广,这是非常难得的。
再一个非常难得的就是对全部失地农民给予城镇下岗失业职工相同的再就业扶持政策,免费参加就业培训,免费接受职业介绍,享受一系列的政策,这个做法非常前沿。
同时,更加前沿的是解决了1991年以来,以前的几届政府没有解决的失地农民的问题。
2006-06-10 12:15:04叶裕民:
成都农村校舍的周边环境很好,我唯一的只看过一次,就是小学的校舍比村镇的房屋还好,说明这个国家有希望。确实体现了成都对基础教育的投入,还有的亮点是对失地的农民有登记,就业和非就业的有登记,给予他们培训。
成都做的另外一个很突出的就是郊区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与农民就业和改善环境融为一体,这和很多的城市发展郊区的绿地,把农民赶出去搞生态建设完全不一样,生态建设与农民的就业相融合,这是非常进步的。
2006-06-10 12:17:03叶裕民:
成都市最后的一个亮点就是落脚点,就是落脚公众受益。正因为如此我们认为成都的模式需要借鉴,更多的城市需要像成都这样做。
成都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有一些问题需要去思考,还需要进一步总结。
2006-06-10 12:19:03叶裕民:
因地制宜的制定发展目标。目前说政府制定发展目标,有很多不科学的地方,我体会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目标越具体越好,但是,公众选择的目标不要那么强制的进行。
比如说“三个集中”在远郊区时机成熟才做,但是我们的公共医疗做的越快越好,这是更多的关注就业问题,成都还有400多万人需要就业,这是大问题,这要求成都下一步,要在更高层次上推进新兴工业化,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城乡一体化提供一个基础,这需要成都在未来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去解决的问题。
成都未来城乡一体化,还需要加强大都市的胸怀,接纳外来人口,谋求外地人与本地人的融合,消除城市内部的城乡二元结构,为广域的城乡一体化贡献成都的力量。
2006-06-10 12:20:23叶裕民:
#p#分页标题#e#
最后一点,我想成都像中国很多城市一样,也还要关注城市内部的都市贫困问题。这是困扰中国所有的大都市的问题,在乡村贫困人口减少的同时,城镇的贫困人口大幅度的提升,这构成未来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非常大的薄弱环节,成都将来可能更多的需要关注这个问题,这样使成都在更高的层面上推进城乡一体化。
最后,祝愿成都市城乡一体化越走越好,祝愿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2006-06-10 12:22:39主持人陈秀山:
感谢叶裕民女士的发言,今天上午的会议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