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老生常谈
52fw.cn 05-03 次遇见受疫情的影响,各地高校都还没有学生返校的消息,但这不意味着学校工作停摆,老师们都赋闲在家了。虽然在某些方面有些延迟,不过日程上例行的工作,如上网课、研究生入学复试、毕业生论文修改评阅等都照常进行。
还有一项工作,也让大家忙得不可开交,就是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评阅。这段时间,老师们手机上时不时收到各种评审论文的短信,要求在某个时间节点完成评阅,以备学生后续修改和答辩。即便由于专业领域不同而“拒评”一部分,手头上还是有十几二十份要评阅的论文。这种“盲评”有助于严把论文质量关,不过也着实增加了老师的工作负担。
电影《阿甘正传》中有一句著名的台词:“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会尝到什么滋味儿。”对于评阅论文的老师来说,人生就像阅读一篇篇论文,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篇将读到什么,不知道下一篇写得怎么样。有时候,你确实运气够好,会读到一篇真正的研究成果,选题、材料、结构、行文等均属上乘,你会为作者的观点击节叫好。多数时候,你读到的是一篇各方面都中规中矩的文章,虽没什么新观点,却也没什么大问题。有时会遇到让你欲哭无泪的论文,评阅时几乎能读出导师那种崩溃的心态——把这样的论文“送”出来实属无奈,因为实在改不好,又不能替学生写,干脆让外审的老师当“恶人”一“毙”了之……
这几年发现,学生的写作水平有整体下滑的危险了。看到这种情况很着急,于是又犯了当老师的职业病,想要说教一番。
要写出一篇好论文,必须得多读书。不过,并非读了许多书,肚子里有货,落到纸上就能成为神文。写论文也得平时勤练习,从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归纳推理入手苦练。如果不动手“写”,那些读过的书,就永远只是一堆素材,绝不会自动成文。每年研究生都会开不少课程,老师也会布置各类参考书,最后多以论文或报告的形式进行考查,可惜不少学生不重视,有的甚至直接从网上复制一篇交差了事。没有平时的训练,最后要想写一篇既有创新点,又结构严谨行文流畅的论文,谈何容易?
说到“写”,想起了胡适关于读书的几点“老生常谈”,即“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胡适说的“手到”,最重要的是“做读书札记”,可以是抄录备忘、做提要、记录心得,也可以是“参考诸书,融会贯通,作有系统的著作”。胡适说,“吸收进来的知识思想,无论是看书来的,或是听讲来的,都只是模糊零碎,都算不得我们自己的东西。自己必须做一番手脚,或做提要,或做说明,或做讨论,自己重新组织过,申叙过,用自己的语言记述过,——那种知识思想方才可算是你自己的了。”以此对照学生写论文,如果读书时勤于写作,勤加练习,三年磨不成一篇好论文的话,恐怕只能说明自己实在不适合读研究生了。
除了这种笨功夫外,写论文确实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只有在一次次写作中,训练并提高自己的水平,日积月累,最终才可能写就令自己满意,也使读者愉悦的论文。除了文字功底外,逻辑或思辨的能力,也是可以通过训练加以提高的。
1919年7月,胡适在一篇题为《少年中国之精神》的演讲中说,当时中国存在一种现象,即对许多社会问题或不同意见,总有各种谩骂无理的议论,这缘于人们迷信一些空虚的大话,认为只要有高尚的目的,就可以全不问这种观念的意义究竟如何,空喊护法、孔教或卫道等这些空虚的、意义不确定的名词,不仅喊口号的人不知所以然,还会有许多人随声附和,且认为天经地义。
之所以出现这些现象,胡适认为是“缺乏方法”的缘故,所以他提倡一种科学的方法,即以事实作为起点,提出假设,然后再进行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