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最大的乐趣在于
52fw.cn 06-02 次遇见时间过得真快,转眼《新阅读》周刊已经推出了一年,这一年中,我们刊登了数百篇书评,撰写者包括作家、译者、编辑、书评人,他们角度不一,写作风格和手法更是各具特色,但大家的目的都是一致的,就是希望让自己的评介和解读有益于读者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原著。正如作家赵松所说的,“好的书评是让你能恍然明白结构与生成的秘密,去试着触及作者的心思与灵魂的所在,并发现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沉默的存在与意义。”本期,我们从新晋出版的图书中遴选了8本特别之书,它们的共同点体现了它们的作者、编者的诉求——读书最大的乐趣在于……评。
好的评论家不一定是好的作家,但好的作家一定是好的评论家。这话放在张大春身上再合适不过。文学批评集《小说稗类》是“半生志业都是小说”的张大春对于小说美学观的书写。28篇文章,解析小说的体系、起源、修辞、因果、指涉等,构成小说创作的完整谱系。文中专业地评介中外小说经典的技艺与魅力,但说到底仍是几个最基本的问题:究竟什么是小说?如何阅读小说?怎样创作一篇小说?书中时常可见张大春分享自己写小说时的切身体悟,看得出他用心良苦地在为小说创作者提供抵达小说秘境的通道,同时也在为广大读者送上一本有趣的小说阅读指南。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系列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九久读书人这几年推出的文学批评品牌,其实在访谈之外,《巴黎评论》本身也是国际第一线的精品文学阵地,一直坚持刊发世界顶级的短篇小说。近期推出的《巴黎评论·短篇小说课堂》则是作家明确地点评他人,更极富针对性。《巴黎评论》请来了安·比蒂、杰弗里·尤金尼德斯等20位短篇小说名家,按照他们自己的喜好与审美,各挑选一篇该杂志发表过的短篇小说,其中包括了博尔赫斯、雷蒙德·卡佛等大师的作品,并为之撰写一则短评。从作家的角度考察另一位作家的作品,这种专业的视角不但会让读者和创作者们受益,还能体现一种有趣的互文,比如我们从中既能看到著名作家莉迪亚·戴维斯为简·鲍尔斯的《艾米·摩尔的日记》撰写的书评,也看到了阿莉·史密斯评莉迪亚·戴维斯的《福楼拜的十个故事》。
爱尔兰著名小说家、剧作家科尔姆·托宾除了是杰出的小说家,也是位写文学批评的圣手,他的这本《出走的人》从作家与家人关系的角度解读作家和作品,角度独特,让人耳目一新。譬如简·奥斯丁的小说里出现了多少既亲切又刻薄的阿姨,又如美国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的巅峰剧作中时时可见他心爱的姐姐的身影,再如萨缪尔·贝克特属于那种生来让可怜的母亲心碎的年轻人,以及詹姆斯·鲍德温笔下的儿子形象是父亲眼里的陌生人……书中,科尔姆·托宾用他细腻深刻又极具洞察力的眼光和分析,还发现并梳理了叶芝、托马斯·曼、博尔赫斯等作家与家人复杂幽深的关系,以及这些文学巨匠痛苦与灵感的源泉。
无独有偶,美国学者赛莉娅·布卢·约翰逊也跟托宾的出发点一样,她感兴趣的也是自己钟爱的小说之源头,以及究竟是哪些灵感激发了作家们创作出这些小说。《与达洛维夫人共舞》就是她这段追寻之旅的结果,书中我们借作者之笔,可以了解到《安娜·卡列尼娜》《百年孤独》《老人与海》《喧哗与骚动》《简爱》《魔戒》《夏洛的网》《钟形罩》这些文学名著背后的真实故事,我们亦能获悉并感受几乎每一位作家都体验过等待灵感到来的痛苦,而当灵感一旦道来,哪怕像电光火石一样短暂,也能点燃出一本旷世巨著。譬如《八十天环游地球》的灵感,竟然来自一则旅行社的广告;弗吉尼亚·伍尔芙笔下的“达洛维夫人”现实中确有其人……
《理想的读者》可以视作加籍阿裔作家阿尔维托·曼古埃尔的文学回忆录,但仍保持其一贯的博学与精妙,在许多个人经历上都以阅读和书目为标注,因此也可以视作一本以整个人生来撰写的“书评”。曼古埃尔被乔治·斯坦纳称为“图书馆的唐璜”,是书界有名的书痴,坚信“书封之间的一切,是一切的根本”。因此撰写这样一部关于书的书,他怎能不当“一生之书”来策划、设计、展开。他以英国作家刘易斯·卡罗尔笔下的爱丽丝为引子,游走于文学经典与现实历史之间,谈到犹太身份给自己带来的困扰,回忆博尔赫斯的爱情往事,追溯切·格瓦拉之死给年轻一代的冲击,讨论荷马失明的深刻意味,批评略萨对遗忘的辩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