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圈儿文化”
52fw.cn 06-08 次遇见互联网时代,一方面是传统的实体书店式微;另一方面,各种读书会却风起云涌,蔚然成风。围坐在一起为一本书展开讨论,这种古老、美好的阅读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开始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它既可以成为志趣相投者的“头脑风暴”,也可以作为“没有围墙的大学”付费学习,传统读书会正以知识付费的形式完成互联网时代的转型,形成线上与线下并存的格局。在济南,读书会既是公益事业,也是一门生意。文/图记者 张舒
新华书店成立的闫讲读书会每周免费面向市民开放
周三读书会名气大
只要提到济南的民间读书会,就无法回避“周三读书会”这个名字。从2011年成立至今,8年时间,这个面向社会的公益性民间读书会从最初的五六人,发展为目前一百多人的阵容。如果加上济南商河县和青岛市的两处分社,读书会成员近400人。
在济南市园林和林业绿化局工作的王强,是“周三读书会”的主要负责人之一。目前,读书会的核心负责人员共有五六人,均为在职的公职人员。这个特殊的架构,和读书会创立之初的组织单位不无关系。王强说:“周三读书会的创始人是李炳锋先生,2011年,他当时担任济南市园林绿化局纪委书记,参加了一场外地的读书会活动后受到启发,于当年11月创立了周三读书会。”
王强回忆,读书会最初加入的成员多为李炳锋身边爱好文学的同事或朋友,几个人聚在一起,探讨交流近期看过的文学作品。当时,王强是园林局的一名司机,得知了读书会成立的消息后,于次年加入,成为最早的几名会员之一。“上学、当兵那会儿,就很喜欢看书,虽然学习成绩不是很好,但对文学的热爱一直没有消减。”王强说,自己以前闲暇之余爱打麻将,随着参与读书会后每周充实的生活,打麻将的习惯渐渐被阅读和写作所取代。如今,他已出版过多本诗集和散文集。
“周三读书会”顾名思义,活动在每周三举行。最初成立的两年,因为规模小、知名度低,一度来参加活动的仅有两三人,这让李炳锋感到了读书会的发展危机。为了提高知名度,园林部门从系统内部向两千多名单位职工开展宣传工作,没想到,得到大家的积极响应,每周参与人数一下增至六七十人。为了打破参与者的职业局限性,读书会通过会员们的口口相传,面向社会吸纳更多的文学爱好者。
现在的成员中,有小学教师、退休公务员、煤矿工人、出租车司机、媒体从业者、在校学生、著名作家、厨师、保安等,年龄跨度从十几岁到八十多岁。王强说,“周三读书会”也是个“草根儿读书会”,“大家将生活中的苦难通过创作文学作品的方式记录下来,利用读书让心灵得到释放和洗涤。”
“75岁的韩庆祥是一名退休干部,退休后跳了10年广场舞。后来经朋友介绍加入周三读书会开始写作投稿。在这样的氛围带动下,老韩的老伴儿、儿子、儿媳妇、女儿、女婿都开始写作,孙子刚上小学一年级时就已经在报纸上发表作品了。”提起读书会的成员,王强如数家珍,“李孟琛原是一名爱读书的煤矿工人,那时候工作地点离城市远,他每次都得骑自行车到十几公里开外的地方租书。后来,一位工友的去世让他开始思索自己的人生。加入周三读书会后,他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文学爱好者在一起讨论读书、写作,文笔温暖又感人。”这样的故事,在“周三读书会”里还有很多。
与大多数只进行读书分享的读书会不同,周三读书会最大的特点在于鼓励成员进行文学作品的原创。8年来,读书会从最初的泉城公园迁址至如今的园林设计院内,邀请过王树理、刘玉堂等知名作家参加文学专题讲座,会员在各类报刊发表文学作品2000余篇,出版诗歌散文集20余部,获得过全国全省文学奖项10余个。要问它的名气有多大?今年4月份,央视主持人董卿带着她的《朗读者》来济南参加见面会时,就专门邀请了“周三读书会”作为嘉宾。
现在周三读书会固定成员在六七十人左右,每周参与读书、写作活动的不少于三十人。然而,这样一个坚持公益性质的读书会,却是一个“三无”读书会——没公章、没注册、没经费。“周三读书会的名字之前已经被上海一个机构注册过,我们无法再使用。”王强有些遗憾,“后来大家又定了几个名称,但因为注册条件的一些限制,最终都没实行。”
比注册更让他为难的,是活动经费问题。因为坚持免费入会,所以读书会举办讲座、外出采风等活动要么依靠企业赞助,要么实行参与者AA制的形式。“一文钱难倒英雄汉”,在会内专门负责组织活动、联系赞助的王强感叹。维持活动的经费来源,是不少免费的民间读书会面临的问题。“我们比较幸运的是,这几年园林设计院一直免费提供活动场地,让读书会得以聚集人气。”王强说,有的免费读书会因为找不到固定的活动场地,聚会只能维持流浪状态,导致核心读者几经分散流失,非常可惜。
济南书友聚集一堂参加线下读书会
将读书做成企业衍生品
除了周三读书会,在济南,这类公益性质的民间读书会还有不少,比如金石友谊读书会等,成员大多是因为纯粹的文化爱好聚集在一起。与这部分读书会的性质不同,像新华书店、品聚书吧、想书坊、约读书房等许多书店或教育培训机构也成为推广阅读、助力民间读书会的重要力量。它们之中有的提供免费场地举办读书研讨等活动,有的则采取收费会员制管理模式,但主要目的是为企业加强受众黏合度服务。
济南泉城路新华书店的“闫讲读书会”,由书店员工闫龙于2018年10月发起,也是济南的新华书店成立的首个公益类读书会。今年30岁的闫龙是济南人,2014年从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毕业归国后入职新华书店。从小就喜欢阅读历史、文学类书籍的他,很快注意到在当地不少民营书店相继推出读书会的大环境下,历史悠久的新华书店却没有自己的“官方”读书会。他立刻向单位领导提出了初步设想,在得到肯定和大力支持之下,闫讲读书会很快成立,他也成为了活动的创始人和主讲人。
“读书会的成员主要是光顾新华书店的市民,在书店的宣传海报上扫二维码入会即可,活动完全免费,加入也没有职业、年龄等硬性条件限制。”闫龙说,目前,读书会的成员约有600多人,由于每次活动同步线上直播,算上观看的网友,数量会更多。“最近的一场读书会直播,有5000人同时在线观看。”
作为企业出资成立的读书会,闫龙没有公益性民间读书会对场地、经费等问题的烦恼。他需要做的就是准备好每周的活动内容,为单位争取更多的关注度。在单位的协调下,闫讲读书会在学校、景区、电影院、大型小区等各种场景举办过活动,因为形势的灵活多变,更受网友们喜爱,一年中在线观看人数一直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每次活动讲什么内容,大多由他自己来定,有时也会结合社会热点或配合单位活动、参考会员们的意见。因为从小喜欢经典文学作品和历史类书籍,他的自主选题一般会分享自己比较熟悉的书籍。对于“闫讲读书会”的定位,闫龙直言,一方面是企业转型升级打造的文化产品,从过去单纯的卖书延伸为文化输出; 另一方面,则是帮助企业创立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种渠道。
“约读书房读书会”是济南本土教育机构“约读书房”的衍生品。这家创立于2012年、针对培养青少年课外阅读的文化教育机构,几年时间就在全国近两百个城市开设了分校,发展迅速,联合创始人兼CEO杨国茂告诉记者,“约读书房读书会为公益性质,与机构培养青少年的定位不同,读书会是针对成人进行阅读分享。”
不过,虽然读书会是免费活动,但入会还是存在一些隐性门槛。杨国茂说,读书会主要的针对人群是“约读书房”里为孩子报名参加培训的家长们,目的是让家人和孩子一起参与阅读,融入学习氛围。也就是说,读书会相当于是付费产品的一种延伸服务,与纯公益性的民间读书会还是存在区别的。
与闫讲读书会一样,约读书房读书会也同步网络直播,发展线上会员。这一类的读书会,从最初聚集热衷读书者的形式,悄然转型为企业或机构服务的文化延伸品,将阅读推广从热爱读书的情怀转变为一门生意,并且呈现线上读书会与线下读书并存互补的格局。
知识付费的互联网时代
真正将读书会做成一门生意经,并且利用内容付费真正从用户手中收到钱的“樊登读书会”,从2013年创立至今,已经做到了年收入近亿元。
“作为第一拨吃螃蟹的人,樊登读书会从第一个会员开始,就实行收费制,每人每年365元,如今全球会员数量已突破210万,甚至有人已经续订到25年后。”“樊登读书会”济南分会的相关负责人解金云告诉记者,“目前,济南本地注册会员约为十六七万人,年龄段主要集中在20岁—45岁之间。”
樊登读书会的发起人是前央视主持人樊登。这个读书会的起源很有故事性。2013年,樊登在给EMBA班的学生上课期间,发现他给学生推荐的书,学生只买不读,于是他想着把自己读过的书分享出来。最初他把读过的书做成PPT分享给学生,没想到,学生们甚至连PPT 也不愿意看;后来他尝试用微信群讲课,没想到有了意外收获。这个经历让他萌生了借助移动互联网推广优质的读书方式,于是樊登读书会微信公众平台诞生了。2015年,同名APP上线运营。
与传统的读书会分享文学作品不同,樊登读书会APP上,一本原版的全本书籍也没有,它销售的是对书籍的内容解读产品。“目前大多数民间读书会倾向于针对某一主题进行圈子化阅读交流,而更多大众则需要阅读上的入门或者专业指导,以使自己不进入阅读误区。其实,阅读也是一门学问。”解金云说。
目前,樊登读书会以每周上线一本图书解读的速度进行产品内容增量,现在已累计有250本各类书籍的“阅读理解”。“解读的文学书籍主要以事业类、家庭类、心灵类为主。”他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