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保护换来《娇惯的心灵》:“钢铁”是怎么没有炼成的
52fw.cn 08-08 次遇见为什么 “虎爸虎妈”要用“直升机式”的教育方法把孩子们照看得密不透风?为什么这些孩子,虽能在考上精英大学的“军备竞赛”中脱颖而出,却对焦虑和抑郁毫无免疫力,在青春期时成为前所未见的脆弱一代?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教育,我们始终被焦虑笼罩,付出了全部心血,却换来脆弱的心灵,迷茫的巨婴、没有炼成的钢铁……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娇惯的心灵——“钢铁”是怎么没有炼成的》 [美] 格雷格·卢金诺夫 / [美] 乔纳森·海特 著 田雷 苏心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新近出版的教育心理学著作《娇惯的心灵——“钢铁”是怎么没有炼成的》指出了上述问题的症结:在三大谬论的认知指导下,过度保护和过度教育导致一代人的衰弱,我们为孩子所做的一切可能都与美好的愿景背道而驰。这三大谬论是:1。 脆弱人设: 凡是伤害,只会让你更脆弱;2。 情感推理: 永远相信你的感觉;3。 我们 vs 他们: 生活是好人和恶人之间的战斗。这三大谬论既不符合基本的心理学原理,也不符合许多文化中的古老智慧;但它们却在社会各方力量的推动下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贯彻落实,导致了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爆发式增长、自杀率的上升、成熟期推后、抗压性减弱、难适应社会等等诸多问题。
我们应该如何认识与应对这一危机?8月4日,苏州大学教授、新教育实验发起人、中国教育学会第八届学术委员会顾问朱永新,清华大学新雅书院院长甘阳,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渠敬东,心理学博士、教授,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芦咏莉围绕《娇惯的心灵》展开对话:从父母的教养方式到学校的培养方式,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整个成长期,从社会的发展到科技的革命——家庭、学校、社会如何共同努力才能培养出更聪明、更强壮并且反脆弱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会茁壮成长,也更有可能成功追求自己的目标,成为社会未来的中坚力量。活动在各大网站全程直播。
专家们围绕《娇惯的心灵》展开对话设计细微的人生必然会失败
教育问题在当下中国所承载的重负,不仅消耗着中产家庭的经济资源,也随时聚集起整个社会的注意力。而《娇惯的心灵》两位作者从社会科技进步的大背景来论述这些问题,并基于认知行为心理学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因此,图书刚一出版,就引发了诸多国内从事高等教育的有识之士关注与讨论。
参与讨论的嘉宾都认为,虽然书中分析的是美国的诸多问题与现象,但对中国家长和教育者也不乏启示,渠敬东认为这本书讲术的不止是教育的问题,教育也是观察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真相。
朱永新认为,现在无论是学校也好,无论是父母也好,教师也好,乃至于整个教育管理者也好。大家都忘了教育到底要做什么。父母亲对孩子的要求就是拿高分、上好学校,找好工作,有好收入,然后你才幸福。“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要做什么?让学生学会幸福,巨婴”“脑残”“精致利己主义”以及各种各样“焦虑”话语的批评有诸多相似之处。而书中所涉话题,像揭发、告密文化、心理脆弱、青少年自杀率攀升问题等等在中国也在出现。中美之间国情不同,但也有很多具体的相似:父母的焦虑,学校办学的市场化,所谓素质教育理念的盛行,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生活的全面侵占,包括不平等在扩大以及社会生活陷入某种阶层隔离……
从现在开始做正确的事
在分析批判的同时,作者们一再强调:“我们并非认为,大学生以及社会上的年轻人所面对的问题是微不足道的,或者‘都是脑子出了问题’…… 我们所说的是,人们在头脑中决定要怎么做,将决定这些真实的问题最终如何影响他们。”他们并没有挥舞道德或理论正确的大棒空发议论,书中的论述是实用导向的,不是道德主义的。作者并没有将这些问题简单化,而是追根溯源,着眼于多种彼此间相互作用的趋势;同时,他们结合研究给出了详实的建议——如何才能培养出更聪明、更强壮并且反脆弱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会茁壮成长,在大学及之后的人生道路上也能变得更独立:
此外,作者还就如何限制并优化孩子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怎样助力学校, 对抗谬误等各个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办法。
总而言之,无论你的身份、背景、政治意识形态,你都会过得更快乐,更健康, 更坚强,也更有可能成功追求自己的目标———如果你按照那三大谬论反着做:
1。时刻应对挑战(而不是消灭或回避任何“感觉不安全” 的人和事),
2。将自己从认知扭曲中解放出来(而不是总相信最初的感受);
3。更善意地理解他人,发现现实生活的复杂(而不是基于简单的“我们vs 他们” 的道德图谱,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他人)。
事实上,《娇惯的心灵》讨论的是教育和人生智慧,基于上述这三条心理学原则给出建议,对育儿、基础教育和大学都有很大的帮助和启发。如果我们能慎思明辨,更好地教育下一代, 那么他们将变得更加坚强、更为富有、更有德性, 也包括———活得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