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会读书的人
52fw.cn 07-27 次遇见原标题:做个会读书的人
读书是一种幸福。古人云:“有工夫读书谓之福,有力量济人谓之福,有学问著述谓之福,无是非到耳谓之福,有多闻直谏之友谓之福。”五福之中,读书列首,可见读书之幸福。
读书分“不会读书”和“会读书”两种情形,不会读书的人会把活书读死,会读书的人能把死书读活。
生活中常见有些人,虽然读了不少书,但故步自封于书本之中,并没能够提升自己的眼界、提高自己的格局和修养,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只会寻章摘句,不懂活学活用,有时甚至连基本的沟通交流都很困难,迂腐不堪,读死书最后读书死,彻底迷失在故纸堆里无法自拔。读死书的社会形象基本上可与教条主义画等号,这样的读书者不管读了多少书,充其量只能算是读书机器,倘若委之以重任,可能就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就是一个读死书的典型,照本宣科直到葬送了40万赵军性命。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读书应该有自己独立的个性和见解,很多东西不能硬套,应懂得变通,灵活运用。读书实际上就是输入和输出的过程,输入就是学习作者的观点和思想,丰富自己的背景知识;输出就是思考和辨别,形成自己的思想。学以致用、学以创新才是读书的目的。陆游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很多知识光靠书本是学不来的,必须以社会为师,以实践为师,以他人为师。读万卷书的同时必须行万里路,经万件事,把书本知识与自己的思考、实践结合起来,运用到工作生活中,才能真正体现读书的巨大价值。
会读书的人善于厚书薄读。读书在精不在多,现代快节奏的社会,时间变得更加珍贵,要在有限的时间吸收更多的营养,就得有厚书薄读的本事。如何叫厚书薄读呢?“厚”指书的内容和信息量,“薄”指筛选、提炼、归纳、消化。拿到一本信息量很大的书后,要善于提炼总结,抓住本质,把握整体,把书越读越薄,做到融会贯通,把书中的精华悉数吸收。叶圣陶先生一生博览群书,最善于在有限的时间里把厚书读薄,终于成为一代文学大师和教育家。
会读书的人善于好书精读。好书就是人们所公认的,经过时间和岁月淘洗而流传下来的那些书。这些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走进书中就等于走进了一个新世界,如与日月对谈,与江河相拥,与山川对坐,与青松共勉。好书不厌百回读,正好比“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读好书,可以和杰出的思想家进行交流,使自己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保持在一定的高度上。臧克家说:“读过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冰心说:“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在于其百读不厌、常读常新。毛泽东谈《红楼梦》时就曾说过:“读过一遍没有资格参加议论,最少要读五遍。”这就是好书的魅力所在,就像好酒越陈越香,口感越丰富。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态度、心境的不同,同样的一本好书往往可以读出不同的意境和感悟来。
读书得有宏大的志向。宋代大儒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此句亦被冯友兰称作“横渠四句”,因其言简意宏,被历代仁人志士所传颂。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刘基“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张居正“慨然以天下为己任”,这些都是学富五车的古代读书人所立下的宏伟志向。到了近现代,周恩来少年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孙中山弃医从政,鲁迅弃医从文,钱伟长弃文从理,他们读书行事的出发点,都是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富强。(■汪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