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柯林:创办社会组织为贫困儿童免费提供英语和计算机课程
52fw.cn 02-22 次遇见
一位土生土长的英国女士,从剑桥大学毕业后定居中国多年。在“第二故乡”上海,这位“洋媳妇”创办社会组织,为许许多多贫困儿童提供免费英语教育课程。
她叫华柯林(Corinne Richeux Hua),她的公益组织有个朗朗上口的名字“铺路石青少年发展中心”(下称“铺路石”)。这个非营利性组织所从事的事简单而纯粹——设计公益课程、招募和培训志愿者、为孩子们提供英语和计算机培训,还开始探索以网课形式扩大受益面,所有资金来源全靠基金会捐助和善款募集。
尽管华柯林的项目很受好评、被认为颇具商业价值,但她只想实现从小的公益梦想,“坚持做一件好事”。13年来,她的慈善公益道路走得很不平凡——
为贫困儿童送英语课程
“铺路石”的办公地点在徐汇区乐山路。市井气息满满的市中心生活区,“藏”着一幢门面很不起眼的小型办公楼。地方并不好找,进门后却别有洞天,宽敞的空间被布置成暖色调,时尚而温暖,员工们拥有工作单间,也有合围式的开放办公区域,可供独立创意,也可以随时开个小会、思维碰撞。
这是一家教育机构无偿捐献的办公场地,一切都颇符合华柯林的想法。这是“铺路石”自2006年成立以来的第三个“家”。
“长久以来,我们的受益人都是贫困儿童,我们要做的事,就是改变中国贫困儿童的教育福利和综合福利。”华柯林中文流利,思维方式也有一半“中国化”。她说,她最关注的是从农村迁移至城市而使学习受到影响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早在200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华柯林和朋友去某区外来务工子女学校考察。她问校长“需要我们做什么”,几乎每一个校长都说“能不能来给孩子们教英语”,因为学校里根本没有英语老师。当时,她身边有不少外国朋友和在外企工作的中国朋友都很想做公益,请她帮忙寻找方向,于是她尝试着牵线搭桥达成这件事。让她没想到的是,2007年,华柯林第一次安排志愿者给孩子们上课,一个月后她再度去学校考察时,发现孩子们的英语水平已经有了明显提高。
“铺路石”发展至今,英语课程体系已经十分完善。去年,他们创建了一套针对上海小学一至五年级的课程大纲,其中包含120项课程内容。这些教案不仅涵盖英语单词和语法教学,还包括一步步的行动计划,指导志愿者如何上课及开展活动。
华柯林手头有一组数据:2018年,“铺路石”在上海和其他9个省的45个项目点,超过1500名志愿者通过支教和互联网,为12514名贫困孩子提供了5946节英语课;计算机项目为上海、浙江嘉兴和江苏启东地区873名随迁子女提供了900节电脑课。此外,还为104名英语老师提供专业培训,为256名儿童提供了免费眼镜……
员工和志愿者是最宝贵的资源
员工和志愿者是“铺路石”最宝贵的资源。华柯林把员工的离职和新加入情况写在年度报告的首页:“2018年,5位员工在这一年离职了……我们非常舍不得她们,也很高兴有优秀的新员工加入我们,这同时证明了我们在面对挑战时的抗压性……”按照中国人的思维,这些“代表着挑战与压力”的信息往往会在公开资料中被隐去,但华柯林直言不讳,由于非营利性机构可以给出的薪资不高,有的员工会因为钱的原因而离去,但尽管如此,他们的团队依然在渐渐扩大,如今18名员工每人都肩负某一方面的运营使命,“每个人都对‘铺路石’尤为重要。”
而超过1500名志愿者,更是滚雪球一样发展起来。“铺路石”的志愿者来自世界各地以及各行各业,中国人占56.8%、欧洲人占15.1%、北美人占11.2%;而年龄段在20—30岁的年轻人占61%,高中生占21%。
参加了两学期上海英语教学项目的志愿者Stephen Pinfu说,他以前从没参加过志愿活动,也没有教过书,开始考虑这次行动时有点担心。但8个月的支教经历让他后悔“为什么我没有早点开始做”。如今,他在“铺路石”承接项目的一所民工子弟小学和一所青少年职业技术学校当志愿者,他还经常推荐自己的朋友也来当志愿者。
在湖南省桃江县当支教志愿者的Connie Yuan觉得,支教拓宽了她对中国农村的看法,也使她对农村教育体系有了新的认识,让她深刻感受到农村地区需要更多支持。
其实,成为“铺路石”志愿者的“门槛”颇高。记者看到,其官网和微信公众号的醒目位置都有志愿者招募入口。志愿者需要填写包括参加活动的目的、志愿者实践等资料,在录取后,每位志愿者需要进行上岗培训,包括如何控制好课堂教学纪律和气氛、如何与孩子们互动、如何备课等等。而每名志愿者每学期至少要承担8堂课的任务,风雨无阻,且大多在周一至周五的上班和上学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