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教案:《煽风点火》教学设计
52fw.cn 08-04 次遇见 画外音:在上一集王立群先生讲到,公孙弘是汉武帝时期十三位丞相中很特别的一位,他有才又敢于进言,同时又精于种种逢迎之术,深得汉武帝的赏识。但是,被汉武帝称为“社稷之臣”的汲黯却接连两次在朝堂上揭露公孙弘是个伪君子。面对汲黯的两次告状,公孙弘理应非常愤怒,但是他却大反其道,在汉武帝面前对政敌汲黯大加赞美,大唱赞歌。公孙弘果真是一位心胸宽广、不计私怨的贤臣吗?司马迁在《史记》中是如何记述和评价他的呢?
汲黯的两次告状,他告的都是御状,都是当着汉武帝的面告的,这两次御状都是触及了公孙弘是不是一个可信任的人,可以说是信任危机。但公孙弘却两次逢凶化吉,那么公孙弘心里边是不是真的把这个包袱,也就是把两次告状的汲黯这个包袱放下来了呢?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例子来看一看。《史记》有一篇叫《乐书》,据史学界的考证这个《乐书》并非是司马迁的原作,但是《乐书》中间记载了一首歌很有名,这首歌是汉武帝得到了西域的一匹宝马,叫天马,所以汉武帝就写了一首《天马歌》。《天马歌》不长,一共有四句,“天马来兮来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承灵威兮障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这个歌的意思是说西方的天马历经万里来到了大汉之国,而大汉呢是个有德之国,所以四夷的人都宾服于它。当然,汉武帝写《天马歌》的时候非常兴奋,因为它对西域的开发其中有一个目的就是希望能得到西域的天马。但是,当汉武帝满怀兴奋写《天马歌》的时候,汲黯在旁边。汲黯在旁边听见了以后,汲黯当时就批评了汉武帝,他说凡是王者作乐,就是做君王的人你要写歌,一定要上要承继祖宗,下要感化万民。但是你写了这首歌,既不是承继祖宗,又不是感化万民,这个歌要把它配成乐来演唱实在是不合适。所以这个汉武帝正在兴头上汲黯是一盆凉水浇上去,汉武帝当时就楞了呆了,这个时候还有一个人在场,公孙弘。公孙弘一看汉武帝作了《天马歌》正在兴头上,汲黯来了一盆凉水,公孙弘觉得机会到了。公孙弘抓住机会说了七个字,这七个字是“黯诽谤圣制,当族”,说汲黯这个人啊诽谤皇帝制作的乐曲,应当灭族。所以公孙弘这个人不得了,我们上一集讲过,公孙弘两次面对汲黯的告御状他都能化解了,显得非常碱度。但是这一次公孙弘倒是露出真相了,汲黯的一番话他马上奏上去,而且最后是两个字“当族”,应当判为灭族罪。我们从这里能够看出来,公孙弘绝不是一个肚里能撑船的丞相,不是一个大人大量,他所有的大度都是一种伪装,一种假象,是一个作秀。那么汉武帝是怎么处理这件事情的呢?汉武帝这个人杀大臣是非常有名的,我们讲过汉武帝在他一朝五十四年中间,除了第一任丞相是汉景帝留下来的卫绾以外,其他十二位丞相死在他手里六个,杀大臣是非常有名的,但是他惟独对汲黯非常的宽容。他这一次也是一样,很不高兴,但是他沉默,没有杀汲黯。这件小事我们看到了三个人,汲黯的耿直忠诚,公孙弘的阴险狠毒,汉武帝对汲黯的宽容,看到了三个人的品格。同时我们从这件事件看到了公孙弘是一个非常可怕的人,公孙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公孙弘是一个不把仇恨写在脸上的人,也是一个伺机,就是一有机会就直取命门甚至于要灭对方全族的人。我们再看公孙弘咬了汲黯一口,他满以为这一口一咬汲黯就完了。但是汲黯竟然奇迹般地活下来了,公孙弘怎么办呢?公孙弘很精明,不再咬第二口了,适可而止。这个适可而止,其实公孙弘是很恨汲黯的,他只咬一口,本以为这一口就致敌于死命,一看不能致敌于死命不再咬了,适可而止,这个也很不得了,因为他要再咬一口的话,他的伪善、他的凶残就暴露了,他只咬一口。那么,下面将来他还咬不咬汲黯呢?那就再等机会。
画外音:根据王立群先生的分析,可见公孙弘绝不是一个宽容的人,而是一个可怕的人。大汉英才辈出,特别是在汉武帝广纳天下贤良的政策之下,不少的奇才都被召入宫中,威胁公孙弘相位的又何止汲黯一人,在公孙弘的杀人名单中有一位很特别的受害者,他的聪明才干远在公孙弘之上,而且很深得汉武帝的宠爱,但是公孙弘但成功地除掉了他,这是为什么呢?这位才高八斗的受害者到底是谁呢?
所以公孙弘翦除政敌的计划并没有就此停止,除了汲黯之外,他又盯住了第二个人。这个人就是我们下面即将讲到的主父偃,那么主父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主父偃的早年跟公孙弘差不多,早年也很坎坷。主父偃这个人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他的人际关系特别不好能够,他当年在齐地游学的时候,当年齐地的读书人都讨厌他,排挤他,他后来没办法跑到燕国、赵国、中山国去,到那儿后人家又讨厌他,又排挤他,就是他走到哪儿人家都烦他,所以主父偃就待不下去了。最后主父偃在元光元年,主父偃做了一个重大决定,西入函谷关,他去找谁呢,找卫青。他觉得卫青是皇帝的小舅子,他如果有机会的话他可以通过卫青来得到重用。结果卫青也多次向汉武帝进言,但是汉武帝不听,所以主父偃到达京城开始也不顺,最后主父偃在京城落到一个什么程度呢?谁也不待见他,带来的钱也花完了,就是方父偃已经到了无法生存的地步了,主父偃最后只剩下一条路,铤而走险。他那个铤而走险就是他给汉武帝写了一道奏章,这个奏章非常奇特,按照《史记》的记载,是朝呈暮见,早上呈报上去晚上汉武帝就召见他了。这就是主父偃的机遇了,这个奏章究竟是什么内容《史记》记载得不详,说奏章一共写了九条,其中八条是关于法律的,其中有一条是关于对匈奴作战的,这个对匈奴作战的还是主父偃不同意对匈奴作战的,最主要内容就是他不同意对匈奴作战。而这个意见刚好和汉武帝的意见相反,但是汉武帝并没有因言废人啊,汉武帝没有因为他的意见和自己的意见不对,召见了他,同时被召见的还有两个上书的人,这两个人也是反对对匈奴作战的。汉武帝见到这三个以后说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说你们这些人都跑到哪儿去了,为什么我和你们见面这么晚呢?这个话说明汉武帝对这几个人非常器重,当然,同时被召见的三个人中最受器重的是主父偃。这个主父偃尝到上奏章的甜头了,主父偃就是隔几天一道奏章,隔几天一道奏章,这个奏章一上来就中汉武帝的心思,所以汉武帝见一道奏章就提拔他一次,再见一道奏章再提拔一次,一年之中提拔了四次,所以主父偃迅速地飞黄腾达了,发达了。
画外音:主父偃一年之中被连着提拔了四次,成了皇帝身边红得发紫的大红人,于是丞相公孙弘也就把主父偃视为了头号敌人。然而要除掉主父偃这样一位皇帝身边红极一时的宠臣,肯定不会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当公孙弘苦于无处下手的时候,天赐良机,远在齐国发生的一件丑闻成了公孙弘攻击主父偃的最大机会,这究竟是什么丑闻呢?主父偃虽然是齐国人,但是离乡多年,早就没有什么关系往来,他又是如何跟齐国丑闻牵扯上关系的呢?
武帝时期齐国的国君当公孙弘在世主政的时候,这个时候齐国的国君是齐厉王。齐厉王的母亲呢是纪太后,纪太后也想学当年吕后那样的做法,把齐厉王的表妹许给了齐厉王,但是齐厉王并不喜欢他的表妹。然后,纪太后就想了一个办法,纪太后让自己的女儿也就是齐厉王的姐姐去处理他的后宫问题。所谓处理后宫问题就是让齐厉王的姐姐到他的后宫去,把齐厉王和后宫的宫女隔绝起来,断绝交往。她们这样想的,如果齐厉王和后宫的宫女没有交往了,他身边只剩了一个女人,那他俩的夫妻关系不就好了吗?本来是这样想的,结果呢出了一个大事。这个大事就是这个齐厉王不遵从道德规范,他姐姐去帮他处理问题,他和他姐姐出问题了,齐厉王和他的姐姐出现乱伦关系。这个事情发生以后,这个绯闻就传开了,因为这个绯闻是包不住的,就传开了。也就是这个时候,汉武帝的母亲王太后很希望自己的外孙女找一个诸侯王做女婿,想来想去呢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人,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齐国出身的宦官叫徐甲,这个人在王太后身边做宦官,这个人就给王太后建议说,他说我是齐国人,我对齐国很熟悉,你不如让我到齐国去说服这个齐厉王,就把你的外孙女嫁给齐厉王。王太后一听当然很高兴了,因为齐国当时是一个比较大的诸侯国,徐甲想通过这件事情在王太后面前邀宠,这个事一说王太后挺高兴。这个徐甲就准备动身,但是这个事情做得不甚秘密,被谁知道了,被主父偃知道了。主父偃知道了就赶快找这个徐甲说这样吧,假如你这件事办得顺利的话就捎带着把我的女儿也送入齐国的后宫。徐甲听了以后就觉得顺手牵羊的事,就答应了,连眼睛都没眨就答应了,答应得很爽快,主父偃也很高兴,就单等着他女儿的好消息了。这个徐甲到了齐国以后就先放了一个口风,试探齐国君臣的反应,结果这个口风一放出来,齐厉王的母亲纪太后是勃然大怒,不同意。她说齐厉王已经有了王妃,也有了其他的嫔妃,根本不需要什么王后啊嫔妃啊。再说了,来提亲的这个徐甲是个什么人?是齐国最穷的一个人,最后没有办法他净身做了宦官,他算个什么东西?至于那个主父偃还想捎个夹带,把自己的女儿夹带着进来,完全拒绝了。这一下这个徐甲的差事就办砸了,办砸了这个差事以后徐甲就觉得没法回话,回去就跟王太后说了一番谎话,他说这个事齐王已经答应了,他说只不过我有点儿担心,我怕出现燕王那样的事件。燕王事件是个什么事件呢?这个燕王叫刘定国,燕王和他的女儿还有他的姐妹也是乱伦,这件事情是被主父偃告发的,告发以后燕王被杀,这个燕国被撤销。他暗示王太后,齐王虽然已经答应了,但是我担心出现燕王那件事情,言外之意是告诉王太后齐厉王有乱伦之事,所以王太后一听就下令今后绝不要再提嫁到齐国去的事情。这个事就了了。
画外音:在王太后看来,外孙女没有嫁给齐王没有关系,皇太后的外孙女肯定是不愁嫁的,但是主父偃攀龙附凤的如意算盘却泡了汤。按理说齐王如此淫乱,女儿不能进宫也是免得往火坑里跳,可是主父偃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他却偏偏不这样认为,而是从此对齐王怀恨在心,决心一定要报复齐王。但是齐王毕竟是堂堂大汉的诸侯王,是皇亲国戚。主父偃再得宠也不过是个小小的臣子,主父偃能够顺利地扳倒齐王吗?有着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允许主父偃在他的眼皮底下公报私仇吗?
主父偃就觉得齐厉王很不给面子,他就下手了,他要下手做齐王的活。他怎么做呢?他就给汉武帝说了,首先说齐国富有,说齐国的都城临淄这个地方人口众多,每一天光贸易交税税额就达千金,这么一个富庶的地方如果不是皇帝的亲儿子、亲弟兄,不能让他在这里做诸侯王。这个是第一点,这是用利来引诱汉武帝。接着他又说,齐国这个国君你想想他在吕太后的时候就曾经叛乱,吴楚七国之乱的时候,齐孝王也想叛乱,现在的话又出现乱伦的事件,说这个事件是非查不可。说完以后,汉武帝答应了。汉武帝就派主父偃去做齐国的国相,查这个案子,主父偃这样一来就得了尚方宝剑到齐国去了。主父偃这次去查齐王其实是想报自己的一箭之仇,是想挟私怨报仇,主父偃一到任就查得非常紧。他首先查什么呢,查那些领着齐厉王到他姐姐住的地方去的宦官,那个宦官不是把齐厉王领到他姐姐住的地方吗,这样才产生了姐弟恋,就查这个宦官。而且让所有的人在供词中间都要把齐厉王牵扯进去,这样一来齐厉王害怕了。他因为知道前面有一个燕王的事件,齐厉王年龄了比较小,才做了五年的国君,胆子又小,又没经过事,这一吓,喝药了,自杀了。再加上他当了五年国君年龄小没有后代,没有儿子,他这一死没有后代,齐国被撤销了,就并入了中央政府,这样一来主父偃就被夹在中间了。你想想,状是主父偃告的,案子是主父偃查的,人是在主父偃当国相的时候死的,主父偃一下子就成了齐厉王自杀的直接责任人,你怎么推辞都推辞不掉,他成了直接责任人。其实在这件事情中间,麻雀没有变成凤凰,未尝不是一种解脱啊。人们常说,得饶人处且饶人,悬在别人头上的利剑也许会落到自己头上,这些地方主父偃都没有想到,他只想着去查齐厉王,没有想到齐厉王自杀,齐厉五的自杀就给主父偃带来了一个大麻烦。
画外音:主父偃一心只想着去报复齐厉王,没想到一下子就把大汉的一位诸侯王给活活逼死了,主父偃马上被推到了一个很微妙也很危险的处境,他成了齐厉王自杀的直接责任人,成了凶手。另一方面,齐厉王的自杀也让其他诸侯王人心惶惶,因为当时不仅燕王和齐王有乱伦的丑事,在其他的诸侯王家中也有乱伦的事发生。燕王和齐王都是因为主父偃的告状而惨死,其封地也被收回中央,所以其他诸侯王是人人自危,对主父偃是又怕又恨,身处险地的主父偃树敌颇多,等待着他的又将是什么呢?
就在主父偃飞黄腾达之后,主父偃就开始揭发燕王,揭发齐王,做了这些事情。当然,他做了揭发燕王、揭发齐王这些事情以后,因为主父偃文笔很厉害,所以当时很多人都很害怕他,都害怕主父偃的文章。但是因为主父偃在朝中,当时也没有人敢告他,其实对主父偃最恨的人是赵王,因为赵王的家里也有乱伦的事。这个时候诸侯王中间好像有点道德的沦丧吧,你看燕王是跟自己的女儿、姐妹发生乱伦,齐厉王是跟他姐姐乱伦,赵王的太子呢也是跟他的姐姐妹妹乱伦,赵王也害怕被揭发,所以赵王想找机会赶快把主父偃扳倒。恰巧这个时候,汉武帝派主父偃到齐国去做国相,他一离开中央政府,赵王立即告状,因为他在那儿赵王不敢告,他一告主父偃的嘴很厉害的。等主父偃一离开,立即告状,这一告状,汉武帝一听说以后立即就把主父偃给抓起来了。告什么状呢?两条:一条是受贿,再一条谋害齐王。告他两条罪状,但是主父偃只承认受贿,不承认谋害齐王,但是赵王这个告状一下子让主父偃进了监狱。
画外音:主父偃虽然被关进了监狱,但是他一直不承认谋害了齐厉王,据《史记》和《汉书》的记载都是“上欲勿诛”,就是汉武帝其实并没有真的想杀主父偃,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主父偃最终惨死呢?主父偃当时也算得上是一代名人,在朝为官也不是一天两天,虽然丞相公孙弘此时肯定是不会替主父偃说好话的,但是为什么满朝文武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为主父偃求情呢?
其实进监狱这个时候主父偃还是有翻身的机会的,但是主父偃这个人呐有毛病,我们现在都知道有一句非常有名的成语叫“倒行逆施”,都知道这个成语,其实这个成语就是主父偃说的,但是原话不叫“倒行逆施”,叫“倒行暴施”,也就是说主父偃在他权力的顶峰他不断地告状,告这个告那个,甚至把诸侯王都告倒,把大臣告倒,这个时候就有人劝主父偃,说你太横行霸道了,结果主父偃说了一句什么话呢?主父偃说,他说我从结发游学以来,四十多年不得志啊,你知道我这四十多年北漂的生活怎么过的,受了多少窝囊气,到哪儿哪儿不待见,走哪儿人家都讨厌我,我四十多年的罪,我好不容易熬出头来了,这是第一。第二,我这个不受礼遇到了什么程度?我爹我娘不认我这个儿子,我的兄弟们不把我当作自己的骨肉,我的宾客们都弃我而去,就是我主父偃活到今天还没有尝过什么叫温情,所以主父偃最后说了这么几句话,他说“我阨日久矣”,他说我四十多年穷困的日子太长了,且丈夫就是男人啊生不五鼎食,死当五鼎烹。这五鼎食就是我活着的时候如果不是吃着满桌的酒席的话,那么我死的时候就是五鼎烹,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所以我现在到了这个程度了,我就不顾一切了。而且我现在这个年龄也大了,所以我就要倒行暴施。主父偃这个人在做人上很直爽,有什么说什么,他不像公孙弘,但是主父偃这套做派不好,很不受人们喜欢,他和那个社会的主流舆论不一致啊。所以主父偃受了四十多年的穷,一旦他得势怎么呢,疯狂地敛财啊,疯啊,谁送他都收,谁送他都敢收。再一个,到处树敌,上至诸侯王,下至大臣,见谁告谁,见谁写谁的奏章,到处树敌。而且还有个很典型的例子,主父偃到齐国去做国相的时候,因为他当年在齐国很不受重视啊,他后来以国相的身份到齐国去的时候,齐国有些人不远千里去迎接他,结果主父偃怎么办呢?主父偃到了齐国把他的哥哥,他的弟弟,他的宾客,他的故交,他的朋友都召集过来,说当年你们都看不起我,现在我升官了,你们跑一千多里地去迎接我,这样吧,我们也有过一点儿交情,我也不会一点表示也没有。拿出来五百金往地下一洒,你们捡吧,从此以后我们断交。散金断交,不再来往,主父偃是给自己一点退路都不留,主父偃是那个得志便猖狂的人,所以啊,人你一旦飞黄腾达,你是睚眦必报,还是既往不咎,考验的是一个人的气量,但是在冥冥之中似乎也牵引着个体命运的轨迹,人还是做得大度一点为好。所以齐厉王的自杀,赵王的告状,汉武帝的抓捕,让主父偃一下子变为了阶下囚。但是这个时候,汉武帝并不想立即杀个主父偃,因为主父偃毕竟是个很有才干的人,而就在这个时候,担任御史大夫的公孙弘出面了,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御史大夫是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员,公孙弘出来了。公孙弘出来说了两句话,说如果不杀主父偃,你没有办法向天下人交待。所以,公孙弘的这个罪恶之手,公孙弘的这满嘴毒牙,伸向了主父偃。他能够躲过公孙弘对他的下手吗?汉武帝会不会听从公孙弘的意见呢?请看下集《借刀杀人》。
相关推荐
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校分数线
专业分数线
高考全程导航家长入口学生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