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狼?做羊?做人!
小编 03-30 次遇见做狼?做羊?做人!
最近,百度公司創始人李彥宏給員工指了兩條明路,其一,想要坐在自由而無用的躺椅上享受人生,最好卷鋪蓋卷兒走人。其二,願意披上狼皮大氅,改造自我,最後可以跟随他上IT戰場沖鋒陷陣。除此之外,似乎沒有第三條路了。
這兩種選擇,出自他最近在公司内部發表的一封公開信。這位有海歸背景、被媒體形容爲談吐儒雅的CEO,直截了當地表示,淘汰小資,呼喚狼性。
在他眼中,小資青年“有良好背景,流利英語,穩定收入”,但他們“信奉工作隻是人生的一部分,不思進取,追求個人生活的舒适才是全部”;與此相比,狼性青年則具有“敏銳的嗅覺、不屈不撓奮不顧身的進攻精神,群體奮鬥”,可以帶給公司最大化的利益。
就像出現在新聞中的“狼爸”那樣,44歲的李彥宏對麾下的年輕人語重心長地說:“你一定要吃苦,你沒吃過苦,将來不可能幹成什麽事兒。”
因此,如果你是一個剛剛畢業、走入職場的年輕人,在這樣的企業文化裏,面對的似乎隻有兩種選擇,李彥宏稱之爲小資與狼,有人則更直白地形容爲做羊還是做狼。其背後的邏輯,是職場成功學裏一直流行的法則——非此即彼,弱肉強食。
十幾年前,一家本土通信設備公司在面對全球化危機時,率先提出這種提倡拼搏、奮不顧身爲工作的精神。在媒體的記錄中,“狼性文化”表現在這樣的細節:那家公司的員工常常加班到深夜,有人索性在工位旁放了一張折疊行軍床;“先死後生”、“自我批判”等用語在那裏随處可見;由于長期加班導緻的精神壓力,一些員工猝死或者選擇跳樓自殺。
盡管如此,這種可以給企業帶來快速收益的文化,還是在企業界裏頗受推崇。一家百科類網站爲“狼性文化”建立了詞條,将狼性描述爲“貪”、“殘”、“野”、“暴”,并宣稱在一個競争的時代,沒有這種特性就會撞得頭破血流,敗下陣來。
可實際上,這種動物性與創造力之間到底有沒有直接的邏輯關系?可以肯定的是,即使每天在有台球桌、遊泳池、按摩房和大沙發的地方工作,穿短褲、帶寵物上班,累了就小資地彈彈鋼琴,同樣可以創造出好産品。
如果說,不認同這種企業文化的員工還有選擇離開的權利,那麽,當“狼性文化”已經從商業文明中向社會各個角落溢出時,人們可不那麽容易逃開了。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陳建華在一次演講中提到了他的觀察:新世紀以來,以狼作爲文化符號的圖書、音像制品被廣泛追捧。過去印象中被認爲狡猾、陰險、殘忍的狼,如今得到人們的崇拜,這種文化範式的轉變讓他感到驚訝。據他分析,這是人們在弱肉強食的競争環境中,希望用動物身上的攻擊性來武裝自己。(勵志名言)
這個強調和時間、和對手、和自己賽跑的時代,雖然在短時間内積累了巨大的财富,但也存在不可忽視的負面效應。本來應該作爲社群的企業組織,如今在強調競争的環境中幾乎變成動物園,有“狼人”、“程序猿”還有“碼字猴”。人與人的社交關系變成動物與動物之間的食物鏈,最終在動物世界的競争中失去自我。這不應該成爲剛進入職場的年輕人所被普及的價值觀。
在狼與羊、狼與小資的道路之外,顯然還有很多條縱橫交錯的小徑。一個價值多元的社會,應該鼓勵年輕人成爲更好的自我,而不是被改造成同一種産品。一個健康的企業組織,即使員工被定義爲毫無攻擊力的羊、隻圖享受的小資,也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發揮特性。
在“狼性文化”最被推崇時,曾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工商管理學教授在MBA課堂上向學生提問,在市場經濟中,我們應該選擇做“狼”,還是做“羊”?
大部分學生選擇做“狼”,小部分學生選擇做“羊”。
這位教授最後頗有警世意味地說:我們既不該選擇做“狼”,也不該選擇做“羊”,我們應該選擇的,首先是做一個“人”。
做狼?做羊?做人!
最近,百度公司创始人李彦宏给员工指了两条明路,其一,想要坐在自由而无用的躺椅上享受人生,最好卷铺盖卷儿走人。其二,愿意披上狼皮大氅,改造自我,最后可以跟随他上IT战场冲锋陷阵。除此之外,似乎没有第三条路了。
这两种选择,出自他最近在公司内部发表的一封公开信。这位有海归背景、被媒体形容为谈吐儒雅的CEO,直截了当地表示,淘汰小资,呼唤狼性。
在他眼中,小资青年“有良好背景,流利英语,稳定收入”,但他们“信奉工作只是人生的一部分,不思进取,追求个人生活的舒适才是全部”;与此相比,狼性青年则具有“敏锐的嗅觉、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群体奋斗”,可以带给公司最大化的利益。
就像出现在新闻中的“狼爸”那样,44岁的李彦宏对麾下的年轻人语重心长地说:“你一定要吃苦,你没吃过苦,将来不可能干成什么事儿。”
因此,如果你是一个刚刚毕业、走入职场的年轻人,在这样的企业文化里,面对的似乎只有两种选择,李彦宏称之为小资与狼,有人则更直白地形容为做羊还是做狼。其背后的逻辑,是职场成功学里一直流行的法则——非此即彼,弱肉强食。
十几年前,一家本土通信设备公司在面对全球化危机时,率先提出这种提倡拼搏、奋不顾身为工作的精神。在媒体的记录中,“狼性文化”表现在这样的细节:那家公司的员工常常加班到深夜,有人索性在工位旁放了一张折叠行军床;“先死后生”、“自我批判”等用语在那里随处可见;由于长期加班导致的精神压力,一些员工猝死或者选择跳楼自杀。
尽管如此,这种可以给企业带来快速收益的文化,还是在企业界里颇受推崇。一家百科类网站为“狼性文化”建立了词条,将狼性描述为“贪”、“残”、“野”、“暴”,并宣称在一个竞争的时代,没有这种特性就会撞得头破血流,败下阵来。
可实际上,这种动物性与创造力之间到底有没有直接的逻辑关系?可以肯定的是,即使每天在有台球桌、游泳池、按摩房和大沙发的地方工作,穿短裤、带宠物上班,累了就小资地弹弹钢琴,同样可以创造出好产品。
如果说,不认同这种企业文化的员工还有选择离开的权利,那么,当“狼性文化”已经从商业文明中向社会各个角落溢出时,人们可不那么容易逃开了。
#p#分页标题#e#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陈建华在一次演讲中提到了他的观察:新世纪以来,以狼作为文化符号的图书、音像制品被广泛追捧。过去印象中被认为狡猾、阴险、残忍的狼,如今得到人们的崇拜,这种文化范式的转变让他感到惊讶。据他分析,这是人们在弱肉强食的竞争环境中,希望用动物身上的攻击性来武装自己。(励志名言)
这个强调和时间、和对手、和自己赛跑的时代,虽然在短时间内积累了巨大的财富,但也存在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本来应该作为社群的企业组织,如今在强调竞争的环境中几乎变成动物园,有“狼人”、“程序猿”还有“码字猴”。人与人的社交关系变成动物与动物之间的食物链,最终在动物世界的竞争中失去自我。这不应该成为刚进入职场的年轻人所被普及的价值观。
在狼与羊、狼与小资的道路之外,显然还有很多条纵横交错的小径。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应该鼓励年轻人成为更好的自我,而不是被改造成同一种产品。一个健康的企业组织,即使员工被定义为毫无攻击力的羊、只图享受的小资,也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