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垃圾分类不妨“由易到难”
52fw.cn 06-05 次遇见增强垃圾分类投放约束力的重要前提是降低分类投放难度,因此,简化投放种类,采取干湿二分,让市民可以轻松完成分类投放,或许是更符合实际的举措。
垃圾分类,调查分析显示,不足两成公众了解条例核心内容,而能够准确投放厨余垃圾的居民也仅两成。5月29日,市人大城建环保委员会方面建议修改完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通过立法明确分类投放是垃圾产生者的基本责任和义务,依法推行强制分类。
事实上,在调查结果以外,审视我们的日常生活也不难发现,能够坚持垃圾分类投放的市民少之又少,混装混运现象也时常发生。相互作用下,往往也容易加剧破窗效应。
对此,我们的确需要多些耐心,因为垃圾的分类、减量、再利用,本就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日本、新加坡、德国等在垃圾分类上走在前列的国家,也是经过了数十年的持续培育。但有耐心绝不意味着放任和拖延,而是提示我们要循序渐进,以务实的态度寻找最实际也最管用的治理思路。
一方面,软约束要逐步“硬起来”。应该说,在条例产生的2012年,垃圾分类工作尚处于前期阶段,重点管理对象是相关政府部门、管理责任人、收运处置单位、垃圾产生单位等更容易规范的组织机构,而对市民个人的投放行为重点还在于引导、鼓励。如今,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加速,垃圾分类工作的深入推进以及垃圾处理压力凸显,市民个体有必要担负起更直接的责任,而对相关责任的履行也宜有更强的约束力。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11月在上海考察时强调,“垃圾综合处理需要全民参与”。而上海市今年7月1日将实施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就明确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确定为个人义务。对照现实,脱离开市民在源头处的分类投放,垃圾综合治理就无从谈起。因此,未来在条例修改过程中,确实有必要进一步增强约束力,提高个体的“违约成本”,让市民在更严格的管理过程中“习惯成自然”。
另一方面,要增强分类投放的约束力,有个重要前提是降低分类投放难度,让垃圾分类更简单、可行。
2012年的条例中将生活垃圾分为“餐厨垃圾、厨余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有害垃圾”等多种类型。调查数据则显示,超七成受访居民认为生活垃圾应当分为三类及三类以下,易于操作。而从目前的末端处理模式来说,除了特殊的有害垃圾外,通常也只分为干(其他垃圾)、湿(餐厨)两类。
因此,依照目前技术背景和处理模式,简化投放种类,采取干湿二分,让市民可以轻松完成分类投放,或许是更符合实际的举措。
“垃圾分类一小步,城市文明一大步。”垃圾分类是直面当下的自我救赎,也是面向未来的提前预演。在保护城市环境、实现持续发展的重任下,每个人都是“守夜者”,人人都无法免责。而立法部门根据这7年来的成效和梗阻,修订完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更加契合当下实际,也合乎现实之需。有了统一的、法治上的指针,自然也能最大限度凝聚共识,引导市民丰富知识、付诸行动、养成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