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德才:三尺讲台任遨游
52fw.cn 05-02 次遇见龚德才,男,1963年生,湖南沅江人。1979年考入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1983年考入河南大学中文系唐宋文学专业研究生,1986年起在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先后参与中文系新闻专业教学,在湖南师大文学院新闻系、新闻与传播学院任教。20世纪90年代曾主编湖南省教材《中外文学作品选》及《中国新闻史》。
湖南日报记者余蓉
在湖南师范大学,有这样一位老师:他23岁来校教书,24岁就晋升讲师,是当时全校乃至湖南最年轻的讲师;33年来兢兢业业教书育人,无论是上课水平还是对学生的关心,他都是口碑最好的老师之一;但直至今日,他仍然还是一个讲师,站在三尺讲台上。
有人追捧他,戏称他是湖南师大的“扫地僧”;也有人不解,他满腹诗书,为何不写几篇能评上更高职称的论文。可他说,此生唯愿教好书上好课。
他叫龚德才,今年56岁。春阳和煦的时节,记者走进湖南师大,近距离感受这位坚守讲课一线老师的魅力。
“舍不得逃龚老师的课”
几支粉笔,一个保温杯。没有带教材,也没有PPT。龚德才的课堂很简单。
这是一节《中国历代文学作品精读》课,李白的怀才不遇带给他怎样的影响、如何寄情于山水、作品风格有怎样的变化……整堂课,一桩桩故事,龚德才信手拈来,娓娓道出,牢牢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现在很多老师上课都用PPT了,像龚老师这样上课还用粉笔写板书的不多了。他要求我们做笔记,这样‘古老’的授课方式反而让我们更能静下心来感受古文之美。”学生李浚哲说。
“上龚老师的课非常享受。上课不带课本,一气呵成的讲述,本身就是一种震撼。”学生姜亚男说。
“最厉害的是,老师的脑子就像一台电脑,年份啊、细节啊都一清二楚。有时候,我会看下课本,比对一下对不对,但他没错过一次。”学生朱琳说。
“龚老师喜欢通过讲人物故事来让我们理解文学作品,又通过文学作品来解读人物魅力。比如李白心怀大志欲造福黎民百姓而不得,比如杜甫自己还未温饱却心怀天下穷苦百姓,这些不仅让我感受到了古代文人的济世抱负,也让我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学生熊涛说。
形式简单的课,课堂效果却不简单。不少已经毕业的学生,提起当年上过的课,依然津津乐道。虽然,龚德才从来不在课堂点名,但学生的出勤率很高。学生们说,舍不得逃龚老师的课。
“讲好每一堂课,才是最重要的”
“站在讲台上,就要对学生负责。讲好每一堂课,才是最重要的。”33年间,龚德才给很多学生上过课,还给不少新闻从业人员上过培训班。每次开课前,他都严阵以待,翻阅相关书籍,整理教学资料,手写的教案摞起来有厚厚一大叠。
当初第一次教《中国新闻史》这门课程,为了能讲好,龚德才整个暑假都泡在学校的图书馆里,有关中国新闻通史、新闻人物传记、老报人著作的书目与文章,都被他一一啃读过,算起来有数百万字,最终凝聚成每节课2000字共64节课的手写教案。他说:“我爱教书。为教好书花再多时间精力,我也甘之如饴。”
无数个挑灯夜读的夜晚,厚厚几十本的读书笔记,让龚德才站在讲台上,能脱口而出讲解无数个历史故事,旁征博引不少诗句典故……很多学生说,龚老师身上有一种“老”师的味道。在湖南师大新闻与传播学院,他是全院唯一一个不靠讲稿上课的老师。
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实验班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精读》课程,一直是龚德才在教。他上公开课,下面听课的都是博导、硕导。“每次,他那行云流水般的讲课方式,让我深深折服。”一位老师这样说。
“我很敬佩专心做学术研究的人”
1979年,龚德才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湖南师范大学。大学时光,他通读了《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的所有篇目,背诵了《唐诗三百首》和《宋词选》(500多首宋词),是当时公认的“第一才子”。
怀着对古代文学的热爱,他以拔尖的成绩考上了河南大学古代文学研究生,成为知名古文专家高文教授和宋景昌教授的学生。“两位老先生治学严谨,是传统的老学究做派。这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记。”龚德才说。
1986年,龚德才研究生毕业回到湖南师范大学任教。评讲师时,龚德才24岁,是整个湖南师大乃至全省最年轻的讲师。当年,他就开玩笑说:“我要创个纪录,成为一个从最年轻到最年长的讲师。”
当时,在古代文学教研室,包括颇有名望的马积高先生在内的很多老师,觉得龚德才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以后一定能成为一个“大家”。然而“越名教而任自然”,龚德才却把精力都投入到了教学讲课上,对学术研究写论文兴致不高。
如今,龚德才和家人仍然住在学校分配的7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里。一面墙的书柜中,古代文学类书籍最多。龚德才坦言,书读得多了,受魏晋风度、唐宋风骨的滋养,人的身心也进入到了古人的精神世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他反复吟诵的诗句里,就藏着他追寻的人生理想。
“我很敬佩专心做学术研究的人,对他们的研究成果也很敬佩。但我不愿为评职称而去写论文。不是写不出来,而是觉得不如用这个时间和精力去写教案。”龚德才说。
从教33年,龚德才桃李无数,其中在湖南师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工作的就有17名,都已获评教授、副教授。朋友和家人劝龚德才写几篇论文,弄个副教授说出去也好听点,但他从来不接话。他说:“30年前,我都不想这个事,现在更不想了。”
放弃写论文评职称的龚德才,承担的课时却很多。有时,他一天要上7节课,下午4节,晚上3节。下午和晚上中间的空隙只有半个小时,他连回家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就买一包方便面泡了吃。“院里给我安排多少课我都上,教书我从不觉得苦。人的一生最宝贵的是时间,我就想花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龚德才说。
“不做提包就走的老师”
2017年,新闻与传播学院每个班推选一名最喜爱的老师,一共30个班,龚德才得票最高。学生选人大代表时,龚德才的票数也排名第一。
“只要学生投票的评选,龚德才得票都很高。”一位老师说。
“教书育人,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我不做提包就走的老师。”龚德才说。
早些年的一个端午节,龚德才给3个大班一起上古文课。上课前,他问:“今天过节,你们吃了粽子没有啊?”台下100多个人齐声喊:“没有!”课间时,他便叫3个班长过来,自掏腰包请全体学生吃粽子。龚德才说:“大多数同学远离家乡,请他们吃粽子也不是一件很大的事,但他们也许会记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