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多元知识思政教师队伍 努力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
52fw.cn 07-01 次遇见努力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
黄 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00191)
摘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发展的总要求和总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高质量思政教师队伍 ,而教师的多元化知识背景和素养是教师队伍质量提升的保障。具备多元知识背景的教师有能力将“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四位一体融会贯通,贯穿于思政课教学。多元知识是提升思政课教师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教学的能量泵,通过教师凝聚力、教学魅力可以有效提升教学实践效果,助力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作用的发挥,从而形成多元知识路径实现“入脑入心”。因此,应致力打造思政教师多元知识背景,建设多元知识背景的教师团队,构建多层次的思政讲授团队,创新多路径知识传播方式,有效提升思政课教师团队力量,提升思政课教师素养。
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教育“立德树人”的精髓和灵魂。如何上好思政课,达到教育预期目标,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关乎到党的长期执政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要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高校思政教师队伍”。这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发展的总要求和总目标[1]。
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教育的要求,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思政教师多元化知识背景和素养是保障。调查研究表明具有多元化知识背景和素养的思政教师能够更好地践行思政教育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的要求。
一、多元知识结构与思政教育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的内在联系
思政教育的思想性和理论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思政课教师讲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必须坚持党性和科学性相结合,深刻阐明马克思主义本质特征[2]。对于思政课教学来说,思想和价值观念是灵魂,是主线,是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根本和精髓,决定其知识载体必须包含思想性、理论性。
思政教育过程不是教育者单方面活动,是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过程[3],因此教育者的亲和力、教学教法的针对性影响着教育结果。“亲和力”包含“物化”亲和力和“虚化”亲和力两层意思。“物化”亲和力包括选择亲近熟悉的教育教学内容、材料,用熟悉的、娓娓道来的朴素方式阐述深刻道理的能力,使得思想性、理论性贯穿其中而又不显生硬。“虚化”亲和力包括给人亲近、友好的情感,让人在心理、情感上拉近距离,产生吸引,也体现为教师的独特人格魅力。 “针对性”则包括:一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相关学科开展知识传播;二是尊重教育规律,开展多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三是针对学生不同年龄特点选择不同教育方法,开展教育活动;四是紧扣社会发展热点和学生需求开展教育活动。
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事实上属于两个范畴,思想性和理论性更多倾向于知识场域,而亲和力、针对性更贴近教学场域。如何将两个场域很好契合,实际上是教师知识素养和教学智慧结合的结果。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既有内在相关性,又有各自的独立性。然而在思政教学中四者是有机的整体,完美的结合,科学的升华,艺术的表现。只有具备多元知识背景的教师才可能或有能力将四位一体融会贯通,一气呵成,上好精彩的思政课。
二、多元知识是提升思政课教师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教学的能量泵
教师授课的核心内容在于,覆盖各学科、各专业以及学科互涉知识的传授,并形成符合课程特色的授课方式,形成符合教师自身特色的授课习惯与特点。但无论授课方式、习惯、特点有什么不同,就知识层面的角度而言,授课的内容依托的基础在于知识定位[4]。在学科的继承中,学科分化并组成新的专业,是知识增长的主要形式,因此导致了大分化和大回流。相当数量的新专业具有混合特征,但是也有一定比例的传统专业因为时代发展、社会需求、专业丰富等原因而具有了多学科的特征,即所谓的多学科交叉或融合。当前,思政课涵盖知识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学科,教学中,既要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又要有针对性地回答一些综合性、深层次的理论和认识问题。这具有多元知识背景的思政课教师。只多元知识结构和多岗位背景才能为思政课教师提供动力源和能量泵。
(一)多元知识背景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实践效应
1、教师凝聚力特征。思政课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共同存在于教学场域中,其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都与场域、习性、已有知识资本有关。教师的知识域中越多包含与学生相似的生活环境与社会条件时,会与学生形成更多互动与回应,从而产生教学场域的作用,促进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行为上的群体规范性体现。可以说,具有多元知识背景的教师会随着不同性质知识的影响形成多维度立体场域而受到学生欢迎,影响学生的行为习贯与行为养成,达到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的目标。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在国内思政课教学中普遍得到业内认可,学生欢迎的教师基本都是至少具有两个以上专业知识结构背景。
2、教师教学魅力特征。思政教师授课过程中多元知识所依托的各知识领域将展开互动,形成混合领域,发展为专业化——碎片化——整合化的过程[5]。思政类大课程所涉及的众多专业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不断整合,思政教师也需要根据这种知识的变化进行授课的改变。
思政教师授课一般会经历这样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高度的专业化。教师专注于马克思主义的学科领域,从而弱化学术与实践的关联度,影响亲和力和针对性的发挥。思政课教师既需要依托学科知识的理论性,又要很好嵌入亲和力,同时在普及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同时,在不同的群体中展现出教学的针对性。随后,思政课教师进入第二个阶段:整合化。在熟悉专业领域的同时,根据受众的群体特征和知识背景,通过将原有知识领域分割成更小单位,根据授课内容、对象,将碎片化知识进行创新性组合,实现知识的“整合化”,有效将知识与课程需求、学生需求紧密契合,形成教师自身特有的教学魅力。
(二)多元知识背景助力实现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的提升
#p#分页标题#e#多元知识背景是教师在学科跨界中通过一种全新的学科建构进行知识的重新组合,以完成授课。以硕士研究生阶段思政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为例,其中涉及政治学、管理学、教育学、经济学等学科。这些学科知识的集成,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方法论贯穿到多元知识背景下进行讲述,从而解决不同知识情境问题。在课堂中,这种共生的学习场域、共同的时代背景、关注的相同问题,将更好地促进多元知识背景的教师在授课中进行学科知识的互补性交流,并在交流中呼应社会需求、群体反应,从而实现学科知识的理论性,并完成思想性、亲和力的目标,最终在相似场域或背景下完成针对性要求,从而创造“入脑入心”的学习场域和心理场域,促使学生将知识纳入自我认同体系中。
(三)多元知识创造多种路径,实现“入脑入心”
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9—2023年)》(以下简称《规划》)中明确指出,思政课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需要教师发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生产、创造知识的同时,完成铸魂育人的重任。
《规划》强调,要体现问题导向、强化落地见效,突出始终贯穿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这条主线。从知识生产模式的角度进行知识构建,从问题域入手,由浅入深,将理论性融入其中,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形成知识逻辑与思想逻辑的统一,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的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在由浅入深基础上,提升亲和力、针对性,为深入浅出的讲授理论、传播思想,创造有利的教学契机。梳理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根据学生的看法和社会反映,形成授课内容建设性和批判性的统一。通过对客观世界的讨论,进行直观有效的沟通,在批判的同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有效帮助学生缩短与教师的隔阂,形成“此”与“彼”的深度沟通。
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多元知识背景,根据学生的时代背景、社会特点、专业特点、兴趣爱好,开展针对性教学,从而实现从大众化到个性化的聚焦。开辟如“重走长征路”“改革开放40年之家乡变化”“国之重器”等第二课堂,让学生自主参与式体验中国“特色”,在实践活动、志愿服务中实现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配合,为理论与实践搭起了贯通桥梁,真正实现“入脑入心”。
三、打造多元知识背景,提升思政课教师素养
(一)思政教师素养提升需要多元知识路径
1. 视野要广。视野广需要思想或知识的领域广阔,知识领域辐射之大必然带来眼界开阔,引发思维跳跃,从而扩展思想领域。因此,思政教师要达到“视野广”的要求,就必须具备多元知识,掌握多元知识的生产和创造路径。思政课教师以高学历为主体,基本经过学科知识训练,但对于社会治理、教育管理等社会应用、实践较多的领域则因缺少实践而缺乏认知。而思政课涵盖面广,既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又包含大量与中国改革开放、社会变迁、文化传承等相关的社会应用领域知识。如果知识视野不够,授课将会如同照本宣科,索然无味,就无法做到让学生“入脑入心”,无法有效实现亲和力和针对性。
要胜任思政教师的工作,必须打造广博的知识视野,通过阅读、培训、科研项目、讲座等方式迅速扩充相关领域知识,依托集体备课、同行评课、讲课比赛等机制加强教师间交流,促进不同知识背景教师教学经验的互相吸收。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增长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认识,强化多元知识的应用,以自身实例提升亲和力和针对性,同时夯实理论性,凸显思政课中“实践见真知”的思想魅力。
2. 思维要新。思维如何新颖,在于视角新颖,与多元知识有着密切关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文化建设为例,从知识角度,“文化”既是一门特定的学科或一种理论与政治传统,又是一个“引力领域”,各种传统和力量正在其内部寻求一种“临时聚会”[7],它没有形成一种整体意义的被动统一,而是多个领域的共同价值、共同目标意义上的主动统一,这个统一的稳定性取决于不同领域的持续对话,也就是文化批评圈,这种批评圈来自不同学科领域努力克服学科碎片化[8],打破学科边界,形成新的边界反思,从而产生独特思维。思政教师打造多元知识背景,必须打破学科边界,突破自身学科知识壁垒和学科思维惯性,从多学科维度发现问题、阐述问题、,从而将问题讲深、讲透、讲通,让学生信服。
思维“新”的前提在于对已学各科基础知识的突破和飞跃,是冲破学科制度化的结果。而多元知识背景在丰富知识结构的同时,能有效突破学科边界,从而使这种知识组合更能够反映一种新的联系。这种联系的核心在于知识组织结构与人才培养的合作,既包含自上而下的主动性知识传播,满足思想性、理论性的要求,也有自下而上的师生间积极互动,符合亲和力与针对性的培养目标。
(二)打造思政教师团队 提升思政教师素养
1. 构建多元知识结构思政教师团队。知识结构的单一性和多元性是当前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两大特点:一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政治教育等,是思政教师的主要专业群体;二是其他专业背景的思政教师。思政课程内容多,授课任务重,教师人员少,需要依托其他专业背景教师迅速补充思政课教师队伍。
一方面,多元思政教师团队都是思政队伍建设所必然经历的过程,多元知识背景教师的专业研究范式、视角、训练都为思政课程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高校思政教师队伍”,但是如何做到思维新颖、视野广阔,则不是教师可以依托自身短期完成的,
另一方面,多元知识背景的思政教师要不断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将立德树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将多元知识串联,不断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从多角度将“四个选择”讲深讲透,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入脑入心”。
#p#分页标题#e#2. 构建多层次思政课讲授团队。构建多层次思政课讲授团队能以多角度、多思维为切口,通过不同案例、不同模式进行思政课程讲授,更有利于解读当今社会发展现状,促进客观世界与主观认知同步,促进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和把握的不断深入,提升课程理论讲授与社会实践发展的结合度。
思想政治理论建设的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党的领导力。各级党政领导、学校党委领导改变层级性管理模式,深入思政一线,带头走进课堂,转变为融入式治理,推动思政课建设。政策制定层、各单位解决层、各部门实践层都是思政课体系发展的人力要素。加大各层级联系,减少跨层级沟通的信息衰减,能更好推进不同层次人员对于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理解与解读,减少因层级过多而导致的领会缺失与偏差。
多层次思政讲授团队,通过课堂教学、小组实践、专题讲座等多元教学方式开展思政课教授工作,一是可以有效传达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二是可以加大与基层教师的合作,及时了解团队的发展状态和教师个人的发展轨迹,切实解决高校思政教师的实际问题,尤其是学校学生群体的思维动态,这对于改革教学方法、修正教学内容、及时调整思政课程的安排部署都具有重要意义。
3. 多元知识生产到传播的路径。思政课教育过程实际上是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传播,过程中产生创新扩散作用,学生通过知晓、劝服、决定、确定四个阶段接受新事物[9]。
思政教育不是简单的信息传播,它的核心在于思想传递,需要以学理为依托,以知识体系为支撑。而今,传统“填鸭式”灌输教育方式已被淘汰,教育的出发点应是受教育者的实际需求,而不是完全依循知识的学科生长路径。如大学思想政治课程面对的是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大学生,每个同学都具备不同的学科背景、一定深度与广度的知识储备。但是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讲,其历史、政治的涉猎面较窄,如果将讲述变成了理论性、专题式论述,那就会曲高和寡,没有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安排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反而是一场失败的教学行为,起不到思政课程的应有教育作用。从社会需求、学生需求组织知识,将理论揉碎弄通,用生动的语言、通俗的描述、身边的案例、鲜明的对比、切身的实践,将深奥的道理表述出来。大道至简,这是思政老师坚持的信念。
作者简介:黄瑶(1988-),湖北宜昌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讲师、博士后,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的政治建设研究中心秘书处秘书。联系电话:(+86)135-2006-7259 huangyao728@163.com
课题名称: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的政治建设研究中心2020年度基础项目“部属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建设研究”(GXZY2035)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 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2]、林泰.为社会主建设者和接班人培根铸魂[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 (04), 9-11.
[3]、陈万柏, 张耀灿主编.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240.
[4]、[美]朱丽·汤普森·克莱恩. 科学边界——知识 学科 学科互涉[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Dogan, Mattei, and Robert Pahre. Creative Marginality: Innovation at the Intersections of Social Sciences. Boulder, Colo.: Westview Press,1990,35-41.
[6]、[英]迈克尔·吉本斯等. 知识生产的新模式[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5.
[7]、Bennett, Tony. Putting Policy into Cultural Studies. Grossberg, Nelson, and Treichler 1992, 23-34.
[8]、Brantlinger, Patrick. Crusoe’s Footprints: Cultural Studies in Britain and America. New York: Routledge, 1990, 10,16.
[9]、隋岩. 群体传播时代:信息生产方式的变革与影响[J]. 中国社会科学. 2018,(11),114-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