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垃圾分类初见成效:租房合同中写入分类条款
52fw.cn 04-14 次遇见垃圾分类的主战场在小区,小区居民是否进行有效的垃圾分类,关乎垃圾分类工作的成败
邹臻杰 谢涓
7月的上海注定“不平静”——《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下称《条例》)7月1日正式实施后,楼道、里弄、社区、楼宇……城市的边边角角、血管末梢都调动起来,加入了一场垃圾分类大作战。
这股潮流之下,诞生了许多经典场景:75岁的志愿者黄建明每天5点半出门,辗转乘坐一个半小时的公交,7点准时出现在多稼居民区的垃圾定点厢房,开始一天的分类指导和值守;在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极链科技集团(下称“极链科技”),首席算法工程师在茶水间垃圾桶边上思考代码之余,也常常打开手机App查询“这是什么垃圾”;宝山区杨行的梅林居委,90多岁的独居老人出门,特意为社区的垃圾分类志愿者送上矿泉水——考虑到老人分类不易,志愿者多次上门帮老人分类、代扔垃圾。
《条例》施行即将满月,而垃圾分类已初见成效。
以市中心黄浦区的小东门街道为例,街道的垃圾投放点从原来的120余处缩减到61处;6月20日试点工作全覆盖之后,湿垃圾量逐日上升,从开始的每天六七桶到27日的30桶、29日53桶、7月1日的69桶。湿垃圾量大增,意味着需要进行焚烧填埋的垃圾量减少了,合同中已加入了垃圾分类的相关条款。
普陀区长征镇银开居委会下辖的开开大楼小区又是另一番情形。这是一栋神奇的大楼:24层高,直通底楼的井道式垃圾通道,建于上世纪90年代。二十多年来,二十多层楼的垃圾都是从每个楼层的垃圾投口扔下,轰然直坠一楼。
面对近240户居民的各自诉求,封楼(投口)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前期的动员工作十分艰巨。银开居民区总支书记蔡炜说,为了实现撤桶与垃圾分类,他们开始了辛苦地扫楼。
“我们成立了居民自治会,对于态度摇摆、不愿配合的居民,以家人、邻居、自治会、居委会的次序反复做工作。同时为残疾老人、特殊需求人群等提供‘预约上门’服务,方便居民分类投放。”蔡炜说。
不仅可以预约上门收垃圾,开开大楼在常规的早晚各两个小时投放时间之外,在夏季增加了中午一个小时的开放时间。业委会主任丁铁勇说,夏天温度高东西易腐,这一有人情味的做法也解决了居民的需要。
尽管小有成效,垃圾分类习惯养成可能需要更多时间的检验。
酷暑之下,黄建明现在依然每天按时出现在多稼居民区,继续在浦江公寓小区值守垃圾厢房。“这是一件好事,有能力我要坚持做下去的。”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