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记住乡愁观后感600字 纪录片记住乡愁观后感五篇
02-20 次遇见纪录片记住乡愁观后感 ,《记住乡愁》是央视打造的一部记录片,现在已经播放到第三季了,乡愁带给我们更多的不是愁,而是一份带着思念的感动。记住乡愁,就是记住那一份感动。时光变迁,斗转星移,唯一不变的是那一份藏在心间的一抹乡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记住乡愁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记住乡愁观后感1
一直以为古镇是中华精品文化的浓缩版。点开纪录片《记住乡愁》第三季中的第三集——千灯。看完之后这份情感认同愈加热烈,绵绵不绝地涌现出来,让我觉得乡愁并非孤单地存在,更不是岁月的轻吟浅唱,而是背后有强大的家国情支撑,这才让乡愁更有冲击力和感染力。
乡愁也是家国情的直接体现。《记住乡愁》第三季第三集记录的千灯这座千年古镇,乡愁因其历史文化而更显得珍贵。千灯是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先生的家乡。受顾炎武精神影响的千灯人,积极抵御外敌抗争,血洒疆场,用一缕缕忠魂不断演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人生使命。顾炎武的思想不仅在战争年代鼓舞了一代人,今天依旧激励着千灯人为了国家和民族无私奉献。
家国情和古镇文脉一脉相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什么能激励着中华儿女前赴后继、继往开来?自然和古镇历史文化一脉相传。被誉为“金千灯”千灯镇,历代人文荟萃,民丰物阜,是有着2500年历史的江南文化名镇。纪录片《记住乡愁》第三季中的第三集,让观众在饱览江南小镇特有的水巷、河埠、古桥、廊坊、庭院,聆听昆曲弹唱中那绵绵不绝的文化天籁之余,更加深切地感受到顾炎武在这样的地方生长,能有此家国情怀,是江南水乡的古朴风貌、古镇的深厚的历史文化,涵养了乡愁和国家情怀。
古镇以小见大地阐述了乡愁的丰富内涵。浓郁的文化底蕴《记住乡愁》第三季的一大特色,还是以千灯为例。唐代有陶渊明第九代裔孙、文学家陶岘,他首创江南丝竹;南宋有“忧国忘家、始终一节”的大学士、文学家卫泾;元有昆山腔创始人、昆曲鼻祖戏曲家顾坚;明代有抗倭英雄陈先锋;明末清初有杰出思想家、爱国学者顾炎武。这些都是涵养古镇底蕴的文化自信,这些不仅让乡愁钟灵秀美,更让昆曲、江南丝竹、苏州评弹等再次余音绕梁,它不仅是中华美德的微缩版,更是中华文化的浓缩版,以小见大地阐述了乡愁的丰富内涵。
古镇质朴情怀里的隽永乡愁更是一份珍贵的情。除了千灯,乌镇、西塘,周庄、锦溪、甪直、同里这些《记住乡愁》第三季中的古镇,就如某个江南姑娘或小伙嘴里念叨的外婆家。让我们从她的古镇脉络中,可以慢慢走,体味古镇的情,然而提炼出来一个主题词——乡愁,从而延伸出的方方面面都教育我们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记住乡愁观后感2
每个离家在外的游子,都时刻挂念着内心深处那片足以安妥灵魂、寄托情思的家乡故土,那一方水土,那一方乡音,不仅牵动着每一个人的思乡情愫,更坚定着每一个地方的文化自信,拥有独特文化意义的乡愁,让中华民族之魂得以扎根,让中华民族文化得以弘扬和传承,它是中华文化独特的精神载体和情感归宿。
公司组织员工观看记录片《记住乡愁》,从2016年3月12日开始,至今已有两年多时间,在每次观看后,各部门的同事都纷纷写出观后感,领导安排大家观看,相信也是想让大家能够从剧中感受到各地的风土人情,对历史有更多的认知和了解,让我们从中学习到知识,学到做人的道理,受用于我们的工作和学习当中,并且接受这些经过历史长河洗礼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信仰,从中深刻体会符合当下时代要求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深刻的反映着那个时代的记忆,老一辈人为国家民族付出自己的青春甚至是自己的生命。当代青少年在网络盛行的年代,渐渐忘却了民族精神赋予我们的时代意义。优秀的民族精神应该作为鞭挞我们年轻一代的精神支柱,让我们明白自己身上所肩负的时代使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应该在我们这一辈人身上闪耀光辉,做时代的传承人,做文化的优秀继承者。
我们今天所观看的内容是嵩口镇,那里水运发达,是商贸重镇,很久以前的古镇在大桥没有建成之前人们两岸往来全靠渡船,古时候嵩口镇没有官渡,百姓过河要缴纳一定的费用,到了始末清初,随着嵩口镇的繁荣,过河人越来越多,为谋取暴利,有人在溪水两岸私设渡口,哄抬物价,让当地百姓苦不堪言,当时有个叫毛羽丰的人在外出途中看见百姓因为付不起过河钱而冒险涉水过河,当时连日暴雨,河水湍急,百姓转眼就被河水吞没,不幸溺亡。
当时看到此情景,毛羽丰心里十分难过,回家之后与家人商量捐出自家五十亩地做为义田,买来船只,义田换来的钱付给船夫,买船养渡,帮助百姓过河。毛羽丰的行为不仅得到官府的认可,百姓的尊崇,官府大加赞赏,为毛羽丰立碑,废除私渡,不允许私渡。从那以后义渡就在大梓溪蔚然成风,许多大户人家也纷纷效仿,尽自己所能捐出田地,买船养渡,帮助百姓过河,发扬光大这义渡行为,义渡源远流长。人们从此出行不再困难,虽然目前嵩口镇建起了大桥,人们有了更加方便的出行方式,但在嵩口镇周围的一些村落,依然还保留着义渡的传统。
当时即便没有任何报酬,但是村民也都很愿意从事这份工作,一天天,一年年,世世代代的摆渡人就这样默默的值守在这条河流中,嵩口镇人们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助人为乐的行为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这种义举行为能够把人的良知呼唤出来,有更多的人加入这种义举,这样这种急公好义作为地区的文化基因一代一代往下传。
后人他们都效仿张元干这样的人,他在家乡的种.种义举让古镇人难以忘怀,凡客死嵩口镇的异乡人,张家人都要把他们妥善安葬,为老百姓做实实在在的事,一代代张氏后人秉承着先祖的教诲在古镇建义学、设义仓、修桥铺路、扶贫济困,数百年间从未间断。
嵩口镇人这种急公好义、乐于帮助有困难的人的行为,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记住乡愁观后感3
作为一个观众,情不自禁、由衷地向《记住乡愁》纪录片的全体专家和工作人员表示敬意,
。自2015年开播以来,他们已经引领我们深入了百个传统村落,倾听村落中发生和正在发生的故事,他们将优秀的传统文化的血脉和源泉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追根问源、穿越古今,生动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2017年伊始,《记住乡愁》第三季面世了,这一季以古镇为对象,在全国遴选了60座各具特色的古镇进行拍摄,聚焦中国古镇的地缘文化和特色建筑,将一座座古镇,一丝丝乡情用镜头语言娓娓道来,通过一个个生活化的故事,让观众感受到“一镇一味道,一镇一神韵”的独特之美。古镇的美,让人沉醉;古镇的情,悠远绵长;古镇的魂,厚德载物。使我们在淡淡的情绪中体会历史、自然、人文与美的凝练。
《记住乡愁》以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走进生活、走进文化、走进历史、走进乡村,传递中华之道、中华之德,实现了传统文化的感性显现,教我们如何认识传统、如何做事、如何做人。《记住乡愁》自开播以来,受到了许多观众的追捧,引发了公众的强烈共鸣,因为它勾起了我们的乡愁,勾起了我们对“家”的思念,更勾起了深蕴于我们心灵深处和集体无意识中的那份记忆,也激起我们对这片可以栖居的大地的热爱。
千姿百态的古镇唤醒了沉睡的乡愁,也唤起了我们对传统之美的共鸣。第三季用60集篇幅书写的中国古镇当中,既有小巧精致的水乡古镇群,也有粗犷大气的北方大院建筑群,有商贾大家的徽派古镇群,和朴实无华的西北古镇群,还有个性鲜明的岭南古镇群和清秀灵逸的湘黔古镇群,以及颇具民族风情的南诏古镇群和另类浪漫的西南古镇群等等,丰富多彩,不一而足。这些古镇不仅仅是中国特色区域文化的缩影,更承载了中国哲学思想的基本观念,特别是中国人以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崇礼谦让等价值观念为核心的哲学思想的完美体现。
第一集《乌镇——枕水人家立志进取》,讲述了位于苏杭之间的乌镇。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乌镇,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和运河商业文化的影响,虽然历经战乱与衰败,每次都能用自己的方式实现再次突破。今天,乌镇人依旧坚持进取求变的时代精神,致力于古镇的传承与发展,于是我们看到乌镇人矢志不移地投身乌镇旅游业的保护与开发。我们看到祖上四代都从事竹编工艺的手艺人钱鑫明,为了把“竹编”这项老手艺传承下去而不断坚守、四方奔走。我们也看到拥有不服输性格的乌镇民宿房东穆穆,进取求新大胆尝试,成功地推广了乌镇民宿。乌镇,正以其勇立潮头的姿态,向世人展示着它在时代与历史交汇处的新生。
在传统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下,乌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古镇风韵,在这里,古老戏台上唱响的是质朴的花鼓戏,一旁剧场里,则在上演一幕幕现代的话剧;街边的老店里,传统手工艺者仍在延续古老技艺,一侧的老街上展示的却是具有国际视野的当代艺术。当时代和历史在古镇交汇时,带来的不是冲突,而是一种新生。乌镇以勇立潮头的姿态向世人昭示,它的未来有着无限的可能。
第十五集《安居镇——勇于担当》,讲述了大安溪河畔的安居古镇的古往今来。安居始建于隋朝,是一座因水而兴、因商而盛的码头重镇。这里有赏不完的文化符号,绕不尽的青砖石瓦,这里承载着千年的荣耀和辉煌,也迸发着新的生命与活力。安居靠水,古时滩头边的船只都只能靠人力拉船,大型货船上滩时,需要数百人同时拉纤,通力合作,担负起各自的职责,这使得“敢闯敢干、勇于担当”成为安居船工这个古老行业的生存法则。现如今,机动铁船代替了人力木船,但船工们“勇于担当”的精神,却在安居人的血脉中世代传承。
文化,是物质与精神创造的综合,是一个民族的生存方式和价值体系。一个民族必须依靠文化来传承意义与价值,维系信仰与态度,实施守成和变革。文化自信,是对所属文化的自我认同与肯定,是礼敬与自豪。产生文化自信的基本条件,是悠久的文明传承、深厚的文化积淀以及强盛的文化基因。中华文化中的修身养性、诚信仁爱、和谐中庸、崇尚正义、注重民本等优秀思想,蕴含着民族发展的核心理念,沉淀着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凭借这种文化自信,在多灾多难的历史进程中顽强地生存下来。一代代“明其道不计其功”的中国人,高扬主体意志的崇高与自由而不计行为的利害与得失,不断地集聚起改造现实的巨大精神力量。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铸就了历史的辉煌,也闪耀着时代的光芒。它不仅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智慧和力量。诚然,我们应该尊重自己的传统文化并为之自豪。但同时,我们也要把它放在世界多元文化的宏观格局中进行甄别、这样生发出的文化自信才深刻、强大。老子说“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一方面,我们要理性认知和把握传统文化价值的多重性,意识到传统文化的历史局限性,全面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还要以平和的心态和客观的眼光,尊重包容与学习优秀外来文化,在相互凝视与对话中找准自身文化的坐标,坚定信仰和追求。这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自信,而唤醒我们回望的乡愁正是我们的文化自信之根。
记住乡愁观后感4
人是要有所“敬畏”的。尤其是敬畏天地(大自然)、敬畏祖宗、敬畏圣贤。
我们曾经鼓励过“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敢于“战天斗地”,敢于“无法无天”、“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以粮为纲,全部砍光”,破坏了生态平衡,最后,我们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才知道人应该和大自然和睦相处,“天人合一”,才是我们应该选择的道路;
我们曾经把孝敬祖宗和有关道德标准作为“封资修”来批判,推崇“亲不亲,阶级分”,毁了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价值观、道德观,造成当下许多社会问题。现在我们才想到了,人性的败坏,道德的滑坡才是最大的危机;
我们曾经说“知识越多越反动”,提倡“大老粗为荣”,批判“师道尊严”,批判“学术权威”、“技术权威”,后来,我们尝到了苦果,再后来,我们把文化和教育变成了“产业”,又造成新的问题……至今,这条路如何走向正轨还很艰难。
所以,我们现在强调“敬畏之心不可无”,是非常及时,非常重要的。它给我们很多启示和思考空间。对于“传统村落”,保护好大的“一片屋”,是很重要的,挖掘、保护和恢复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重要的。
央视《记住乡愁》第一集《敬畏之心不可无》很值得看看。
记住乡愁观后感5
看《记住乡愁》,我的心立刻被吸引:那一片片古老美丽的村落,那一辈辈勤劳善良的村民,还有那一代代流传的村落文化,无不撞击着我的心灵,牵动着我的灵魂。我想起了一首歌——《那就是我》:“我思念故乡的小河,还有河边吱吱歌唱的水磨;噢,妈妈,如果有一朵浪花向你微笑,那就是我,那就是我,那就是我。我思恋故乡的炊烟,还有小路上赶集的牛车;噢,妈妈,如果有一支竹笛向你吹响,那就是我,那就是我,那就是我……”
展示乡愁的作品好不好,有三个标准。
第一就是能否唤起读者对故乡景色的回忆,如果能,那就是拍得好,因为家乡的景色中印有自己的足迹和身影,它是照刻在心灵的底片,挥之不去,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想起来就浮现眼前,历历在目。何况《记住乡愁》声情并茂,观看之中,这种感觉十分突出。
第二就是能否拨动读者思念故乡亲人的情感琴弦,如果能,那就是拍得好,因为故乡亲人之思,是每一个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街坊邻居,家长里短;讲不完的故事,诉不完的亲情,在心灵中流过,在时光里飞扬!看《记住乡愁》,眼前就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第三就是能否引发对故乡文化的思考,如果能,那就是拍得好,因为故乡在《诗经》里出现过,在李白的诗歌里出现过,在鲁迅的小说里出现过,在今天的流行歌曲里出现过。你听:“啊,我故乡的月亮,你那弯弯的忧伤,穿透了我的胸膛……”这是一种引发,启迪人们对养育自己的故土进行思考。这就是诗歌的感发力量,即所谓艺术张力。《记住乡愁》就具备这样的艺术魅力! 所谓养育,就是指故乡对一个人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精神上的,灵魂上的。这种影响是针对那些走出故乡的人说的。为什么一提起乡愁人们就心潮难平?因为故乡的亲人给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因为故乡的风土塑造了自己的灵魂。一个游子走出故里,奋斗他乡,会时刻感到故乡亲人的.眼睛在盯着自己。一个游子漂泊多年,可能会有飘荡无根的感觉,可能会感到疲惫,但一想到故乡,一想到亲人,就踏实多了,就有力量了。
当游子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创造了业绩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是感谢故乡的亲人,感谢故乡的山水;他恨不能立刻回到故乡,向亲人汇报,向故乡的明月诉说,因为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啊!可以说,没有了故乡的期盼与激励,人生的动力就失掉大半。你知道《故乡的云》这首歌吧,你听——“天边飘过故乡的云,它不停地向我召唤。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归来吧,归来哟,别再四处飘泊……”故乡,它不仅仅是你生命诞生之地,还是你人生事业的加油站,更是你灵魂的归宿!
去看《记住乡愁》吧,你会收获满满!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纪录片记住乡愁观后感的全部内容了,供大家参考。阅读更多优秀作文,请持续关注我爱范文网52fw.cn
【纪录片记住乡愁观后感600字 纪录片记住乡愁观后感五篇】相关推荐文章:
为了和平纪录片观后感800字 纪录片为了和平观后感
记住那一个个闪闪发光的名字 觉醒年代观后感800字作文
关于新疆反恐的纪录片观后感 新疆反恐的最新纪录片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