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入党的初心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心得体会
02-20 次遇见中国科学家入党的初心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心得体会,建国之初,我们的国家一穷二白,迫切的需要广泛的人才来建设我们的国家,于是一批批在国外学术颇丰,生活优渥的科学家们,怀抱一颗报国的赤子之心,经历千难万险,回到祖国的怀抱。为了科研,他们深入荒漠,为了秘密研究,他们隐姓埋名,几十载不能归家。他们的初心不改,坚持为国效力,鞠躬尽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
中国科学家入党的初心1
“我们已经站起来了,回去吧,赶快回去吧!祖国在迫切地等待我们!”
1949年底,中国著名核物理学家朱光亚牵头起草发表的这篇《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至今读起来仍令人慷慨激昂、热血沸腾。
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众心向党 自立自强——党领导下的科学家”主题展上,260余张图片、190件套实物,生动讲述了180余位科学家的故事,定格了一个个珍贵的历史瞬间。这其中,就有不少回国参与新中国建设的海归科学家。一件件展品,向人们诉说着老一辈海归的爱国情、报国志。
“祖国需要你们”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情况下,为快速开展国家建设,中共中央向海外留学生发出了回国参加建设的号召。在国家政策的感召、进步团体的推动和爱国情怀的驱使下,海外学子纷纷回国,掀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规模盛大的归国潮,这批海归为中国教育、国防、科技及外交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中国著名火箭与导弹学家钱学森的这番话,让许多来观展的观众动容。
“祖国需要你们!”面对国家的呼唤,“两弹元勋”邓稼先、钱学森、郭永怀、程开甲,气象学家叶笃正,“地学大师”涂光炽,微生物生化学家沈善炯,空气动力学家罗时钧,“中国核物理研究开拓者”赵忠尧……一批杰出科学家毅然回国,投身新中国各领域的开创和建设中。主题展上,首次展出的一张20世纪50年代归国留学生签字明信片,见证了这段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
记者在主题展上见到了一件邓稼先在青海221基地所穿的棉大衣,衣服上露出不少线头和棉絮。这件深蓝色的棉衣,仿佛将观众带回当年的茫茫戈壁,想象着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时的情景。
“我有一颗永远跟着党走的红心”
在展区尽头,一面悬挂着100位科学家入党申请书的红墙吸引了许多观众驻足。细细阅读这一篇篇入党申请书,有的纸张颜色泛黄,有的还能看到字句间的修改痕迹。见字如面,每一篇都真挚恳切。
“我回国近3年来受到党的教育,使我体会到党的伟大,党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这一目标的伟大,我愿为这一目标奋斗并忠诚于党的事业。”钱学森这样写道。
“作为一个党培养了二十多年的知识分子,我有一颗永远跟着党走的红心,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中国材料科学的开拓者师昌绪这样写道。
“只有坚决地、有效地进行改革,才能推动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我们科研机构也是一样,只有奋勇直前、不怕艰难险阻、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不断出好成果、出好人才,不断创造新的生产力,不断兴起技术革新,促使我国科学技术进入世界的前列。”中国生物物理学奠基人贝时璋这样写道。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清除了旧中国的污泥浊水,工农业发展了,许多过去靠进口的东西,现在自己能够生产了,这一切使共产党在自己的心目中威信大增,并深深感到党说话是算数的,是真心为人民的利益奋斗的。”中国爆炸力学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的郑哲敏这样写道。
……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红墙上的一字字、一句句背后,是科学家精神共同的思想内核,是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
展览中,从科技救国、科教兴国到科技强国,时代在变,不变的是一代又一代海归科学家以国家需要为己任,矢志不渝,接续奋斗。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怀进鹏表示,在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进程中,广大科技工作者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为目标,凭借自立自强的精神,肩负起新时代的历史重任,迎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潮头创新前行。他们用科学家精神铸就新时代国家脊梁,把论文写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把汗水洒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
展览现场,记者遇到了两位专门来看这场主题展的“准留学生”。已收到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的录取通知、将在今秋赴英留学的李艾华告诉记者,她和同学听说国博有这场主题展后,就决定一起来看展。
“小时候就听过很多海归科学家克服重重阻力、回国参与祖国建设的故事,今天在现场感触更深。我们出国读书,不能忘记自己从哪里出发,要传承好海归前辈的这种报国精神。”李艾华说。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心得体会2
这句话是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化学家巴斯德说的,原话是“科学虽没有国界,但是学者却有他自己的国家”。科学无国界这话由居里夫妇而闻名。在德国占领法国后,身为法国人的巴斯德把母校波恩大学赠他的荣誉证书退了回去,人家用“科学无国界”来劝说他时,他便在“科学无国界”的后边又添上了后一句:“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确是掷地有声,震聋发聩。
当然,这句话被很多科学家不断引用。
刘慈欣《朝闻道》——
法国元首还想说什么,美国总统已失去了耐心:“好了,不要对牛弹琴了!您还看不出来这是怎样一群毫无责任心的人?还看不出这是怎样一群骗子?他们声称为全人类的利益而研究,其实只是拿社会的财富满足自己的欲望,满足他们对那种玄虚的宇宙和谐美的变态欲望,这和拿公款嫖娼有什么区别!”
丁仪挤上前来拍拍他的肩膀笑着说:“总统先生,科学发展到今天,终于有人对它的本质进行了比较准确的定义。”
旁边的松田诚一说:“我们早就承认这点,并反复声明,但一直没人相信我们。”
大刘对这个理解很深刻,可以说,很多科学家的视角,是全人类、是全历史进程,而国家、国籍什么的,都不过是沧海一粟。所谓科学与技术的争论,更是无比的幼稚。
忽然想到一个人,非常好的诠释了这一切——冯·布劳恩
熟悉的人可能一下子就明白了,他是“火箭之父” 和 “现代航天之父”,同时,他被很多人骂做“ 希特勒的帮凶”、“投机分子”。
布劳恩是一位有着伟大理想的科学家,他有着科学家的理想,超越时代!为实现科学家的目标,其他的都是手段而已!
冯·布劳恩1912年出生在德国,6岁时,母亲送他一架望远镜,从此迷恋上星空宇宙。18岁考入柏林工学院成为奥伯特的学生。1932年,20岁的布劳恩获得工程学学士。1934年,年仅22岁的布劳恩获得柏林洪堡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
在学校期间,布劳恩的研究成果就被德军征用。毕业后,布劳恩在佩内明德火箭试验基地任技术部主任,希特勒两次召见布劳恩,命令他开发新型导弹,布劳恩为纳粹工作了11年,领导设计了大名鼎鼎的V2导弹—— 人类第一枚大型弹道导弹。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也开始了大量抢夺德国科学家的 “回形针”计划 ,冯·布劳恩在拟定名单的第一位。
有一个小插曲:布劳恩到达美国前还经过了一道审问,审讯他的人正是当时的 钱学森 。
到了冷战时期,苏联这第一颗卫星上天,也激起了美苏的 太空竞赛。
但这对冯·布劳恩来说, 无疑是一个可以实现自己科学理想的机会。
在短短 84天内 ,他就顺利将美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探险者1号” 送入太空。
布劳恩的梦想并不这么简简单单,他还有更大的理想:太空!
1967年,布劳恩为登月活动设计出了 有史以来最强大的推进器——“土星5号”
他跟土星5发动机的合影,可以看出这个怪兽有多大。
从德国到美国,从制导弹到制火箭,有人说,布劳恩是典型的投机分子。
然而,无论身在何处,他有一点却从未动摇, 那就是关于太空的梦想,科学家的梦想。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的全部内容了,供大家参考。阅读更多优秀作文,请持续关注我爱范文网52fw.cn。
【】相关推荐文章:
不忘初心的优秀议论文作文 不忘初心的高中作文
党的历史故事演讲稿5分钟 党的历史简短感人故事
最新关于猪坚强的经历和故事 猪坚强已入弥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