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语,社会变迁的忠实记录
52fw.cn 06-29 次遇见本报北京1月12日电
2004中国主流报纸十大流行语,为我们重现了逐渐远去的2004年。
这一年,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不断增强;审计风暴显示了政府反腐败的决心更加坚定;雅典奥运刘翔带来的“中国速度”使国人扬眉吐气;科学发展观给中国人带来更多的展望和信心;反分裂国家法从法律上表达了中华民族反对分裂和促进国家统一的强大意志;中法文化年让中国和欧洲的联系更加紧密……
但是,年末发生的印度洋海啸,使人类在大自然面前表现得异常脆弱,而禽流感、空难、矿难、火灾、沉船、山体滑坡、爆炸、人质事件……一连串表述突发性事件的词语,在2004年出现频率之高前所未有。这一串串沉甸甸的词语,凸显着2004年特有的凝重底色。
“突发事件”,表述2004的关键词
最新发布的2004主流报纸十大流行语,与以往两年4次发布的相比,最大的变化是,首次增设了“突发性事件专题”一类,“海啸、人质事件、高致病性禽流感、东航空难、马德里爆炸、矿难、恐怖袭击、小浪底沉船、震荡波病毒、山体滑坡”等入选。
区区一个流行语统计的微小变化,看似不起眼,而背后却是惊心动魄的社会现实。北京语言大学应用语言学研究所所长张普教授一语概之―――“突发事件频仍的2004”。
监测跟踪2004年14家主流报纸全年近5亿字语料的北京语言大学史艳岚博士说:“我们就有一个强烈感觉:有关‘突发’、‘灾难’等等的词语出现得特别多,词频统计结果印证了我们的这种感觉。”
突发事件在2004年实在太多。以矿难突发事件而言:陕西铜川矿难、河南大平矿难、江西丰城矿难、甘肃山丹矿难、吉林江源矿难、山西灵石矿难、河北邯郸矿难、四川雅安矿难、河南新密矿难、北京大安山矿难……
又以人质突发事件而言:伊拉克多国人质事件、巴基斯坦中国工程人员人质事件、俄罗斯别斯兰大规模人质事件、长春人质事件、深圳人质事件、河南人质事件、石家庄人质事件,一些人被砍头、虐杀……
“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贯穿整个2004年,以至我们不得不为‘突发事件’设置了一个专题。”北京语言大学应用语言学研究所所长张普教授说。
张普教授回顾说,2003年春夏季以及全年的中国主流报纸十大流行语发布时,“非典”作为一个新词,并且作为一条流行语格外引人注目,一年两度高居十大流行语的榜首。
流行语:新词语的重要来源
“中国在取得了巨大的物质成就的同时,伴随时代步伐也出现了大量的流行词语。从流行词语的变迁,可以看到社会物质和精神上的进步。流行词语真实地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历史事实。”一直从事流行语动态监测跟踪工作的北京语言大学史艳岚博士说。
“某些流行语是新词语的雏形,当某个流行语的流行范围扩大到各个社会阶层后,特别是频繁地出现在现代媒体中,它就具备了做新词语的一定条件,就有可能成为新词语。”
据史艳岚博士介绍,《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的增补本在1996年修订本的基础上,增收了近年来产生的新词新义1200余条,基本反映了现代汉语词汇的发展变化。在这1200余条新词中,“炒股”、“单身贵族”、“当红”、“粉领”、“黑哨”、“拒载”、“另类”、“埋单”、“排行榜”、“票房”、“前卫”、“上班族”、“上网”、“刷卡”、“天价”、“下课”、“性骚扰”、“追星族”、“作秀”等等众多词语,都走过“流行语”阶段。
流行语流变,一把衡量历史变迁的尺子
史艳岚博士说,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大量诞生的流行词语,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变化。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特色、万元户、下海、打工、美容、春节晚会、涉外饭店……”到90年代的“围城、传销、卡拉OK、炒股、BP机、写真、进口大片、网吧、MBA、盗版、知识经济、酷、隐私……”,再到21世纪以来的“MP3、宽带、唐装、手机短信、彩信、网上购物、谁动了我的奶酪、入世、反恐、与时俱进、CDMA……”即便是相类的事物,或者同一领域,流行的说法称谓也在不断翻新。比如,从“大哥大”到“手机”,从磁带到MP3,从录像带到VCD、DVD,从国内游到出境游,从“申办奥运”到“人文奥运”,从“美容”到“人造美女”,从追求“绯闻”到树立“媒体责任”,从“小资”到“波波族”,从“复关”到“入世”……
“不断变化的流行语,成为中国人物质生活和观念变迁过程中最忠实的记载工具。”史艳岚博士说。又比如,小资、愤青、波波族、动漫、哈日、韩流等词语的流行……大量的经济类、时政类、科技类、教育类、信息类、文化类流行语的产生,“除昭示着时代飞速发展,也从某一独特角度,表现着新世纪中国人社会心态的主要特征。”
“在这里,我们试图寻找一个靠近真实中国的视角。”史艳岚博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