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图书定价越来越高?
admin 03-28 次遇见 近年來,圖書價格一路走高。
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數據,2005年單冊新書平均定價36.75元,十年後(2014年),平均定價爲55.15元,漲額約19元,年均漲幅接近5%。尤其藝術類新書平均定價已超過一百元(103.3元)。
圖書定價進入“半百”時代
書的定價漲高,成本是不能回避的因素。一本書的直接生産成本包括封面和正文紙張、印刷、裝訂出片等,間接成本則包括編輯、校對、翻譯、封面版式設計以及作者版稅等等。業内圖書大多數是根據印張來定價。
現如今,圖書的印制雖然已經基本實現機械化生産,但是還有一些做工複雜、設計繁雜以及印量很小的圖書,需要大量的人工及手工操作才能完成。這些附加在圖書上的人工成本非常高。而且用工的成本在近些年也是一直飙升。不論是出版社還是印刷廠都一樣需要承擔很高的用工成本。此外,做書需要用紙張、布料等原材料,而這些原材料的價格這些年也是在有條不紊地上漲。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每次新版重印圖書,漲價幅度都不小。
如果說物價、人工費都在漲,那麽相比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從2006到2014年間,我國新書價格指數略高于CPI,也就是說比物價上漲幅度略高,尤其是在2011年。
常有業内人士抱怨說書價相對于歐美國家,已經很低了。美國一本書定價動不動十幾二十美元,換算成人民币都要百元以上。但是這種算法隻看到了表面價格,忽略了兩國人民收入的差距。
就拿最近比較火的外版書《斯通納》舉例,定價是39元。亞馬遜上紙質版定價爲19.95美元(130元)。據世界銀行數據,2014年美國人均月收入約爲30000元,中國爲4000元。買這本書美國人花掉月收入的0.4%,而中國人花掉0.9%。綜合來看,中國人買原價書會覺得比美國貴兩倍多。
有媒體做過統計,在美國購買一本《史蒂夫·喬布斯傳》需要花費工薪階層月工資的0.21%左右,在日本要花費工薪階層工資的0.52%左右,在俄羅斯,需要花費工薪階層工資的1%左右,而在中國需要花費工薪階層工資的1.64%左右(定價爲68元)。
所以中國人拿100元去逛基本不打折的實體書店(尤其是新華書店),會覺得能買到兩本書都不錯。
電商低折扣使得定價“虛高”
雖然一本書定價超過50元,但實際到消費者手中通常比這低很多。現在網絡書店如京東、當當等買書六七折比較常見,再加上經常有“滿200減100”“滿100元返100元購書券”等活動,實際到消費者手中大概爲原價的三四折。
所以圖書定價實際上是“虛高”,其實一般的圖書公司給圖書定價時也不願意定那麽高,畢竟定價太高容易讓讀者産生距離感導緻書不好賣。一般定價30元出頭會比較親民。而之所以定這麽高,是因爲網絡書店這一銷售渠道的興起。
随着京東、當當、卓越等電商的興起,價格戰愈演愈烈,常規圖書打六折都不夠有誘惑力了,在此基礎上還會做一些促銷,如“滿200元減100元”等優惠活動。比如《王小波全集》定價311元,網店售價是四三折即132元,要是趕上“滿100元返100元”促銷活動,最終售價兩折左右。
但是這樣做害苦了實體書店。從出版社拿的書越多,折扣越大,與電商相比,實體書店進貨量肯定少,進貨價都在六折左右,算上租金、人員等各種成本,通常八折以上才能維持咿D。對于挑剔的讀者,八折不具備任何吸引力,轉而投向網絡書店。有的讀者在實體書店翻閱一下書的内容,看準了再去網上下單。
與實體書店進貨價六折相比,一些大的電商如京東、當當等因爲銷售量巨大,其影響力已經具備了和出版社讨價還價的能力,這是實體書店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所以在網絡書店興起的時候,實體書店可謂“哀鴻遍野”:2010年初,號稱“全球最大全品種書店”的第三極書局因嚴重虧損而倒閉;2011年,中國最大民營連鎖書店——光合作用書店倒閉;風入松、單向街圓明園店淡出人們視野;席殊書屋、思考樂書局等名噪一時的民營連鎖書店,均關門或被收購。根據全國工商聯書業商會的調查顯示,過去10年有近五成實體書店倒閉「美文網 zhaichao.net.cn」。
電商其實不指望靠賣書賺錢,圖書隻是它吸引客戶的工具。圖書是一種受腥后w十分廣泛的商品,從孩子到老人都有消費需求。電商們正是看到了圖書的這一特性,負利營銷,賺取眼球經濟。幾十元的書款虧損帶來的也許是成百上千元家電及其他百貨銷售的盈利。當然,廣告效應也随之實現。比如當當網最初靠網上賣書起家,拉到客戶後,現在銷售商品已經無所不包,小到充值卡,大到家電。
事實上,當當網的上市已使其擺脫了靠販賣圖書盈利的模式,而京東商城從未打算過依靠薄利的圖書來稚?@?脠D書作“炮灰”的價格戰,目的就是占有市場份額。
結語
圖書定價增高,除了物價、人力等成本上升原因外,更重要的原因是電商的低折扣倒逼出版社擡高定價。電商有雄厚資本的支持,能扛住價格戰,而實體書店很可能成爲定價虛高的最大犧牲品。
近年来,图书价格一路走高。
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数据,2005年单册新书平均定价36.75元,十年后(2014年),平均定价为55.15元,涨额约19元,年均涨幅接近5%。尤其艺术类新书平均定价已超过一百元(103.3元)。
图书定价进入“半百”时代
书的定价涨高,成本是不能回避的因素。一本书的直接生产成本包括封面和正文纸张、印刷、装订出片等,间接成本则包括编辑、校对、翻译、封面版式设计以及作者版税等等。业内图书大多数是根据印张来定价。
现如今,图书的印制虽然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生产,但是还有一些做工复杂、设计繁杂以及印量很小的图书,需要大量的人工及手工操作才能完成。这些附加在图书上的人工成本非常高。而且用工的成本在近些年也是一直飙升。不论是出版社还是印刷厂都一样需要承担很高的用工成本。此外,做书需要用纸张、布料等原材料,而这些原材料的价格这些年也是在有条不紊地上涨。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每次新版重印图书,涨价幅度都不小。
如果说物价、人工费都在涨,那么相比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从2006到2014年间,我国新书价格指数略高于CPI,也就是说比物价上涨幅度略高,尤其是在2011年。
常有业内人士抱怨说书价相对于欧美国家,已经很低了。美国一本书定价动不动十几二十美元,换算成人民币都要百元以上。但是这种算法只看到了表面价格,忽略了两国人民收入的差距。
就拿最近比较火的外版书《斯通纳》举例,定价是39元。亚马逊上纸质版定价为19.95美元(130元)。据世界银行数据,2014年美国人均月收入约为30000元,中国为4000元。买这本书美国人花掉月收入的0.4%,而中国人花掉0.9%。综合来看,中国人买原价书会觉得比美国贵两倍多。
有媒体做过统计,在美国购买一本《史蒂夫·乔布斯传》需要花费工薪阶层月工资的0.21%左右,在日本要花费工薪阶层工资的0.52%左右,在俄罗斯,需要花费工薪阶层工资的1%左右,而在中国需要花费工薪阶层工资的1.64%左右(定价为68元)。
所以中国人拿100元去逛基本不打折的实体书店(尤其是新华书店),会觉得能买到两本书都不错。
电商低折扣使得定价“虚高”
虽然一本书定价超过50元,但实际到消费者手中通常比这低很多。现在网络书店如京东、当当等买书六七折比较常见,再加上经常有“满200减100”“满100元返100元购书券”等活动,实际到消费者手中大概为原价的三四折。
所以图书定价实际上是“虚高”,其实一般的图书公司给图书定价时也不愿意定那么高,毕竟定价太高容易让读者产生距离感导致书不好卖。一般定价30元出头会比较亲民。而之所以定这么高,是因为网络书店这一销售渠道的兴起。
随着京东、当当、卓越等电商的兴起,价格战愈演愈烈,常规图书打六折都不够有诱惑力了,在此基础上还会做一些促销,如“满200元减100元”等优惠活动。比如《王小波全集》定价311元,网店售价是四三折即132元,要是赶上“满100元返100元”促销活动,最终售价两折左右。
但是这样做害苦了实体书店。从出版社拿的书越多,折扣越大,与电商相比,实体书店进货量肯定少,进货价都在六折左右,算上租金、人员等各种成本,通常八折以上才能维持运转。对于挑剔的读者,八折不具备任何吸引力,转而投向网络书店。有的读者在实体书店翻阅一下书的内容,看准了再去网上下单。
与实体书店进货价六折相比,一些大的电商如京东、当当等因为销售量巨大,其影响力已经具备了和出版社讨价还价的能力,这是实体书店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所以在网络书店兴起的时候,实体书店可谓“哀鸿遍野”:2010年初,号称“全球最大全品种书店”的第三极书局因严重亏损而倒闭;2011年,中国最大民营连锁书店——光合作用书店倒闭;风入松、单向街圆明园店淡出人们视野;席殊书屋、思考乐书局等名噪一时的民营连锁书店,均关门或被收购。根据全国工商联书业商会的调查显示,过去10年有近五成实体书店倒闭「美文网 zhaichao.net.cn」。
电商其实不指望靠卖书赚钱,图书只是它吸引客户的工具。图书是一种受众群体十分广泛的商品,从孩子到老人都有消费需求。电商们正是看到了图书的这一特性,负利营销,赚取眼球经济。几十元的书款亏损带来的也许是成百上千元家电及其他百货销售的盈利。当然,广告效应也随之实现。比如当当网最初靠网上卖书起家,拉到客户后,现在销售商品已经无所不包,小到充值卡,大到家电。
事实上,当当网的上市已使其摆脱了靠贩卖图书盈利的模式,而京东商城从未打算过依靠薄利的图书来谋生。利用图书作“炮灰”的价格战,目的就是占有市场份额。
结语
图书定价增高,除了物价、人力等成本上升原因外,更重要的原因是电商的低折扣倒逼出版社抬高定价。电商有雄厚资本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