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的核心是人格
02-27 次遇见导语:广义的自媒体,可溯源到微博大V、博客名人,甚至郎咸平、郭德纲。狭义的自媒体,只是从去年年底开始发迹的微信公众账号
“讲自媒体的人大多数都误解了,以为自媒体是独立于机构之外的个人化的媒体,这种现象是不可持续的。”
“今年是我离开央视收入最低的一年。”罗振宇吐了一口烟。
自媒体,一个因罗振宇的微信公众账号“罗辑思维”收入160万而一把火起的名字。到现在都没有人被看好,包括因此而一举成名的罗振宇在内。最近,北广毕业、央视制片人出身的罗振宇甚至要把字幕去掉,因为“做一期的字幕需要一个人一天的时间”。在这以前,他已经把两个摄像机减少成一个,只留一个机位从头说到尾。原因是“两个机位的剪辑太费时间” 。
罗振宇甚至觉得,互联网不能走传统电视台一周一期的路子,“我为什么不能请假一周?”前一阵子,他甚至想到一个很快被自己否定的回收制作费用的方式——在淘宝上投票,一块钱一票,每攒到10万块,他就做一期节目。但他很快就担心最近土豪泛滥,“但这样做风险也很大。万一有人一次投100万,我不就得一周做十期了吗?”
讨好粉丝是那些拉到足够多粉丝的自媒体人最痛苦的事。
“你看过后台吗?”张春蔚边打开微信公众账号边说:“看到了吗?很无聊的。有些话,你根本不知道他在说什么。看完后台你就知道,自媒体是件恶心的事。就像你打开厕所以后,看见地上一堆鼻涕,还扔了一堆纸,不是一个干净的地方。”
从自媒体的研究到参与者,出身《南方周末》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财经评论员张春蔚从6月18日开始做自己的公众账号,到现在已经发了一百多条。两个公众微信号,要花去张春蔚每天三个小时——找选题、写文章、找图、测试效果。只要花时间,内容是能做得出来的,但粉丝却不一定。
“自媒体是一步错,步步错。”张春蔚感慨,“错过了头三个月,就失去了加粉机遇。无论你后面的内容比人家好多少都没用。”
“500个才能认证,从零做到一万是最难的,有些人要做好几个月。”张春蔚用自己12万粉丝的微博“蹦蹦跳跳地拉,才拉了一千来个,就很吃力了”。微博拉粉转化率低,很多人开始通过微信的大号来拉。一个有两万粉的微信大号给张春蔚推荐了一次,就“转了一千多个”,转化率是5%。张春蔚还利用在电台和电视做节目的机会拉粉,“我每隔一小时就在节目里说一次,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这样的平台上,做一个晚上的节目,也就涨一百个粉丝”。
“加粉的人很多,去粉的人也很多。每天来几十个,每天也走几十个,来来去去。四五千人是一个瓶颈,两万人是一个瓶颈,然后是十万。”有人告诉张春蔚,要“拉下脸来才能拉到粉”——要天天在微博里跟粉丝互动,最好上传你的照片……“但我实在不能容忍自己堕落到这一步。我到现在还没放过我照片,但我知道这是加粉利器。”有一次张春蔚策划了一条微博,几个小时就有三十多万的转发。极大的兴奋却让张春蔚感到心力交瘁,“这种教主的义务我是扛不下来的,那是一种对体力和恶心的考验。而且,超级无聊。”
张春蔚说,你要把自己的智商降到跟这些愚粉的水平一样高,去讨好他们。否则,“一句话不满意就会走”。于是,讨好粉丝成为拉到足够多粉丝的自媒体人最痛苦的事。
未来组织=人格+社群,社群由共同价值观凝聚,其核心是人格。
“伺候粉丝是极其苦逼的事情。”为了维护粉丝,罗振宇每天早上发一条语音,说出当天的关键词,粉丝回复后推送文章。“每天一条,连大年初一都没有停过。”张春蔚与罗振宇是好友,曾经研究过“罗辑思维”成功的原因,“通过这种互动,粉丝逐渐习惯了你是他生活中的一部分。这就变成一个马桶文化——你坐在马桶上听一分钟的语音,回复,看一篇文章,刚好三分钟。”
CTO冯大辉在经营自媒体账号“小道消息”多年以后,发现这事最难之处不在于拉下脸来做粉,甚至不在于大年初一也坚持更新,而在于“读者总会认为你的质量在下降。要不停地提高质量去满足读者们的期待,这真的很难” 。
有人会质疑:今天怎么还没发呢?有人看到你发的文章很短,他会不高兴:你怎么能发这么短的文章给我?这是在忽悠我吗?张春蔚很无奈地说:“你是在做免费的,人家还可以对你提这么多要求。”
罗振宇曾经承诺9月份给会员发福利,但因为“无法克服”的原因而没有做到,有几个粉丝表示不满。罗振宇毫不手软地把五个人拉黑了。“我不伺候他们。”罗振宇很干脆地表态,“不满的就拉黑,交了钱的就退款。我们经常退款,昨天还退了五个。”微信可以随时拉黑这点让张春蔚很满意,“你就算知道也没办法,因为没有别人知道。但在微博上拉黑了,骂了人,他会贴出来到处晒” 。这种筛选的结果是,微信里聚集的粉丝都是“对我好的人”。“在微博上有时会感到很恶心,特别是看到别人骂你的时候。”张春蔚觉得,“之所以这么多人能在这么苦逼的微信上坚持下去,就是因为这个。不管是来谄媚你的,吹捧你的,至少不会让你恶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