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4K电视普及和5G商用步伐
52fw.cn 12-28 次遇见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十大工程建设,加快4K电视普及和5G商用步伐。
发展大健康产业。依托生态、长寿、富硒等优势,加快发展健康幸福产业。开发森林康养、温泉保健、药膳美食等养生内容,建设紫合医院、东山健康小镇、留隍潮客小镇等一批高品质医养结合项目,引进一批养老养生企业。发展富硒产业,加快广东省质量监督富硒产品和深加工农产品检验站建设,培育发展食品饮料产业,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延伸农产品精深加工链条。加快创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扩大道地中药材种植面积,发展中药材交易市场、中药饮片和颗粒制造企业,培育中医药全产业链。推动吴清平院士大健康高科技项目、王老吉大健康研究中心、大南药国家重点实验室梅州中心等建设,与葛洪中医药研究院共建中医药产学研合作基地。加强医疗保障,提高人均寿命,积极向国际自然医学会申请认证“世界长寿之都”。
壮大特色现代农业。以现代农业产业园为龙头,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好广东农业标兵。推动现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提质增效,力争新增3个以上,加快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现代种业和设施农业、休闲农业等,扩大农业科技应用,建设农业综合体、农业公园,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特色经济,继续打造梅州柚、嘉应茶、客都米和平远橙等区域品牌,深化与顺丰快递、中粮我买网、中石化易捷便利店、SPAR中国等渠道合作,让好产品卖得更好。制定实施梅州柚产业发展规划,重点调优品种,做强品质。办好中国梅州(丰顺)茶业精英峰会,擦亮茶乡品牌。推广“稻鱼共生”生态种养技术,发展优质稻米。继续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相关活动,办好中国柑桔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
(三)突出抓项目抓企业抓平台,进一步夯实发展条件
树立“产业兴市、项目为王、企业第一”理念,狠抓项目建设,大力培育市场主体,推进平台载体建设。
抓好产业项目建设。建立完善产业项目建设工作和考核机制,吸引更多优质项目落户,形成“储备一批、动工一批、建成投产一批”的良性机制。加强项目用地用林、市政配套、环评审批、资金落实等方面统筹,落实新上重大项目能耗指标实行单列,确保重大项目按时落地实施。因地制宜发展绿色低碳新型工业,加快绿十字生物科技等一批项目动工,促进广汽零部件、广药王老吉等一批在建项目投产达产,支持BPW车轴、博敏电子等一批增资扩产项目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加快技术改造。
加强企业培育。依托广东一一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三角牌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等,培育产值超百亿元企业和上市公司。新增一批10亿元、5亿元以上骨干企业,加强企业后备梯队建设。通过建设电声小镇、发展印制电路板产业联盟等,培育若干个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支持上市企业扩大本地投资,做大产业规模,推动更多优质企业到科创板、新三板等上市,提升企业直接融资额度。扶大扶强本地建筑企业,引进优质建筑企业。支持五华县申报“中国建筑之乡”。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建设,孵化一批“双创”企业,支持成长性良好的中小微企业解决发展瓶颈问题。积极开展“保规上”“育上规”,推动一批“个转企”,力争全年“小升规”65家以上。
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放宽和规范市场准入,按照“法无禁止即可入”扩大民间投资,引导民营企业通过规范的PPP模式等途径,参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建设。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对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六税两费”减按50%征收等减税降费政策,全面落实省“实体经济十条”、市“实体经济十二条”,专项治理政府部门下属单位、行业协会商会、中介机构等收费行为,多渠道减轻企业负担。推行“首席服务官”制度,建立政府与企业“双月”定期沟通机制,帮助企业解决融资、用地、用工等方面问题。加大力度查处损害企业权益行为,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搭建政银企对接平台,支持各商业银行和法人银行开展服务中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做实信贷风险补偿资金等三大融资平台,逐步降低融资成本。
做强发展平台。实施五年平台大建设战略,加快补齐发展平台短板。开展高新区提升行动,争取早日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按照产城融合、区域整合的原则,大胆革新广梅园管理体制,打造广州梅州改革举措、政策双重叠加的“特区”。加快推进广梅园绿色创新中心、畲江现代产业孵化园、广铁物流园等建设,力争梅州综合保税区年内获批。理顺东升园管理体制,推进西阳片区、城北片区规划建设。促进蕉华园与蕉岭县融合发展、产城互动。加快各县(市、区)工业园区特色化发展,创建一批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按照“点上开发、面上保护”原则,推动企业入园,加强开发强度管控,把好环保准入门槛,中心城区、县城及各类省级以上重大发展平台和开发区,适用省重点开发区域和东西两翼地区的发展政策。加强土地储备,提高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率。
狠抓招商引资。制定大招商三年行动方案,完善招商激励机制,压实各级各部门招商责任。组建招商团队,重点在广深和京沪杭等地举办系列专题招商活动,突出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致力引进一批医药、绿色食品、新材料等制造业项目和大文旅、大农业、大健康等项目。实施“乡贤回乡投资兴业工程”,吸引更多梅州籍客商回乡投资。引进平台型企业,建设工业产业承接平台,实施以商招商。
(四)集中力量攻坚克难,推动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
今年是三大攻坚战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必须针对突出问题,打好重点战役,为2020年胜利收官打下决定性基础。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针对当前突出的财政收支矛盾,树立长期过紧日子的思想,除刚性和重点项目支出外,一般性支出一律按不低于5%的幅度压减,“三公”经费只减不增。按照“严控增量、化解存量”要求,规范政府举债融资行为,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规范财政资金管理,各级财政暂付挂账一律压减15%以上,对各预算单位结余资金以及结转两年以上的资金一律收回。全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严厉打击网络电信诈骗、非法集资、涉黑涉恶洗钱等违法行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深化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改革,科学调控房地产市场,防止房价大起大落。
深入推进精准脱贫。整合创新扶持政策,深化到村到户到人的精准分类施策,更加关注和支持贫困村外分散的贫困人口,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充分发挥各级驻村扶贫工作队作用,加大产业扶贫力度,让每个有劳动力、有参与意愿的相对贫困户都有扶贫产业带动。组织贫困人口参加客家菜师傅、建筑工匠等职业技能培训。做好教育、医疗、住房等保障性扶贫,使低保政策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健全脱贫长效机制,解决因病返贫、因学返贫、因灾返贫等问题,确保长期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一相当”目标。
#p#分页标题#e#推进铁腕治污。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确保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98%以上、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国考和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100%。落实主动减量要求,对“三高”产业果断淘汰。建立“散乱污”工业企业(场所)清单并实行分类综合整治,建设机动车遥感监测系统,推进挥发性有机废气“一企一策”治理,建立市县镇村露天焚烧网格化监管机制,落实扬尘管理“六个100%”要求。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深入开展“五清”专项行动,打造具有梅州特色的“碧道”建设模式。实施梅江入河排污口“身份证”管理。建成黄塘、周溪污水处理厂。开展县级及以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环境问题清理整治,对城区自来水水质加强监测。适度超前规划建设环保基础设施,完成中心城区、县城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和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建设县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完成镇级填埋场整治。编制危险废物污染防治规划,推进垃圾焚烧发电、固废和危废、建筑垃圾处理设施扩能或新建。加快推进兴宁市静脉产业园建设。争取开展“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逐步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建立分类投放收运处理体系。确保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率达100%。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落实限养禁养区划,引导生猪养殖上大压小、规模化发展,年内完成各县(市、区)畜禽无害化处理中心建设。
(五)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充分发挥创新第一动力作用,开展五年科技创新上水平行动,完善区域自主创新体制机制,支撑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建设创新平台。重点建设“三院一基地”。推动市医学科学院开展实质性运作,加强与院士团队合作,争取在重大疾病诊断治疗、预防控制等方面取得研究新突破。组建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有效整合各类涉农科研机构,形成研究合力,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共建梅州产业技术研究院,深化与省科学院合作。依托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加快建设仲恺(广梅园)教学实践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狠抓重点领域创新和技术转移。围绕我市重点产业和社会发展需求,支持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等开展技术攻关,力争在一批共性技术、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探索建立印制电路板、电声等行业创新联盟,提升产业链协同创新水平。加强农作物优良品种选育,加快柚果等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研发及引进,争取更多微生物育繁推技术落地应用。建设技术转移中心和知识产权运营平台,扩大先进适用技术交流推广。大力发展工业设计产业,促进制造与设计融合。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集中科技资金投向。创新形式,推动科技与金融相结合。开展“双创”活动,培育一批省、市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
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行动,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达200家以上。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鼓励支持企业培育和引进省级以上工程中心、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孵化器、公共科技平台等,力争规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比例提高到35%以上。开展形式多样的协同创新,支持重点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组建新型研发机构。
打造创新人才高地。落实“人才新政20条”和金融人才政策,推进“柔性引才”,抓好世界客属青年创新创业中心、院士团队创新创业(梅州)驿站等平台,吸引创新团队进驻。实施急需紧缺人才引进计划、千名企业家培养工程。实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骨干文化人才培养工程、文创人才培育工程。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着力解决人才落户、住房、子女就学等问题,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
(六)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构建“五星争辉”格局
坚持高起点谋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打造“三宜”城市范例,推动中小城镇发展,加快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优化区域功能定位。构建以广梅园为地理联结点的半小时经济圈和高密度城镇群,支持梅江、梅县、兴宁、五华和高新区打破行政区划,加快交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产业、规划布局等一体化建设,瞄准未来大城目标,着力打造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深度融合的经济增长“大星”。支持平远、蕉岭、大埔、丰顺打造县域特色发展“四星”,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发展绿色低碳新型工业和文化生态旅游、健康养生、长寿食品、现代农林业等产业,做大做强县域经济。
推进中心城区提质发展。围绕建设“三宜”城市,开展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研究,加快推进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全覆盖。推进嘉应新区起步区完善功能,基本建成主要道路管廊、绿轴广场和“两馆一场”等配套设施,谋划江南新城南拓方案。巩固“美丽梅州·美好家园”城乡环境大提升行动成效,拆除违法建筑,打通市区人民南路、新峰路、泮坑公园通道等一批断头路,兴建一批人行天桥、小公园、停车场、集贸市场、社区体育公园等市政项目,加大力度治理交通拥堵、内涝等“城市病”。扩大梅花、桂花等苗木种植,努力建设花园城市。抓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开发,挖掘名人故居资源,以“绣花”功夫推进老城区“微改造”,改造建设金山顶小公园、百岁山休闲健身公园等项目,打造老城新貌。开展群众性“最靓屋夸”创建活动,建设与邻为伴、与邻为善、守望相助的社区生活共同体。推进国商中心盘活利用,加快望江楼、凯旋门等历史遗留问题解决步伐。加强城市管理,推动智慧交通、智慧安保等建设,促进大数据在市政领域应用,提升智慧城市水平。
加快县城和特色小镇建设。推动南部人口大县加快县城新区建设,有序扩容提质,吸引农村人口进城落户,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统筹推进重点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在雁洋、华城、安流、留隍、茶阳等较大镇创新体制机制,赋予相关县级管理审批权限,打造联城带乡的协调发展节点。推进潮客小镇、足球小镇、花灯小镇、珠宝小镇、物联网小镇、温泉小镇、南药小镇等创建对象规划建设,新规划创建科教小镇等一批市级以上特色小镇,突出主导产业,完善综合功能,开展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示范,引领城乡区域创新协调发展。
(七)强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高城乡发展协调性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发挥梅州农业农村的特色优势,推动“五大振兴”,下力气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促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p#分页标题#e#促进农民增收。实施“提升百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工程,争取全年培育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0家以上,培育一批种养大户、新型职业农民,完善农业专业人才引进政策。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方式,引导工商资本下乡。发展林下经济,加快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培育2家国家级、6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争取更多产品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国家森林生态标志产品认证。推进冷链物流、商贸流通标准化建设。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拆旧复垦,完成水田垦造任务,把农村闲置资源变成可交易资产。实施“客家菜师傅”工程,发展壮大农家乐、民宿客栈,推动客家菜产业化,培训“客家菜师傅”1000名。推进高标准农田和粮食仓储建设,保障粮食安全。继续防范非洲猪瘟等疫病。
改善农村发展条件。深入开展“千企帮千村”活动,全力补齐乡村道路、水利、信息、农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加快“四好农村路”建设,全面整治通建制村“畅返不畅”路段,改造农村公路四、五类桥梁。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光纤全覆盖。完成158.5公里山区中小河流治理任务。实施农村饮用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完成村庄规划编制,强化宅基地和农村建房规范管理。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农村无害化户厕普及率达到98.5%。推进全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基本完成村庄“三清三拆三整治”,深入推进省定贫困村创建新农村示范村,巩固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工程,多村联动开展“农村景区化”改造,申报建设省际廊道美丽乡村建设,打造岭南最美乡村。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实施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扎实推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和集体产权制度、农村“三变”、涉农资金整合、农村项目审批管理等重点领域改革,着力解决制约“三农”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深化供销社改革创新,提升为农服务能力。总结推广农村“两权”抵押贷款试点模式,促进普惠金融发展。
(八)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打造优质投资发展环境
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动力,进一步解放思想,全面深化改革攻坚,充分释放市场潜力和社会活力。
加快行政体制改革。高质量完成市、县机构改革,优化职能配置,提高政府部门行政效能。全面推开市、县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现政事分开。深化强县放权等“放管服”改革,继续向县下放一批市级管理权限,再压减市级职权事项,优化权责清单,更好厘清市县间权责关系。开展“百项疏堵行动”,持续深化减证便民。
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完成市级国有资产的清产核资,推进“小散弱”国有企业整合,组建基础设施、工业、文旅等领域国有企业集团;整合所有经营性资产、平台公司,成立国有资产运营公司。基本实现国有“僵尸企业”市场化出清。加强非经营性资产管理。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进要素市场建设,保障市场体系竞争有序。
加快营商环境综合改革。实施企业投资项目分类管理和落地便利化改革,提高主动服务企业的意识和能力,围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企业开办注销、不动产登记、用水用电用气等开展专项行动,率先在粤东西北地区实施企业开办全免费,实现开工前政府审批时间民用建筑项目不超过41个工作日、工业企业不超过45个工作日,力争营商环境进入全省前列。加快构建线上线下一体融合的公共政务服务体系,深化“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加快各级各部门政务系统迁移上云,推动政务数据开放共享,推进各级实体办事大厅、服务站点标准化建设,年底前重点领域实现“一门、一网、一次”办理。推动更多高频服务事项入驻“粤省事·梅州”指尖办理,已上线服务事项“零跑动”超过80%。
推进生态文明改革。加快建设享誉全国的生态高地。建立“三线一单”环境管控体系,强化“三线”管控为保障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体系,确保重要生态空间的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对照国家公园创建标准,新建或提升改造一批国家森林公园。加强森林抚育,实施崩岗等水土流失治理、“牛肝土”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加强损毁山体、废弃矿山地质环境和生态修复,筑牢粤北生态屏障。推动森林进城围城,优化街头绿地公园,确保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结果公开运用,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探索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和生态激励型财政机制。构建跨界流域联防联控联治机制,争取建立韩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建设中国足球特区。围绕打造国内一流足球城市,积极申报建立国家级平台“中国足球特区”。推进足球体制改革,重点抓好足协实体化、青训体系、校园足球、外聘教练、运动员入学等改革,完善足球运动中心运作、场馆运营、场地建设等机制。推进国家青少年训练基地建设。筹建高水平足球学院,培育足球专业人才。
(九)扩大对外开放,加快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
坚持以开放促发展,打开山门、敞开围龙,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高水平上扩大开放。
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抢抓机遇,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需要,出台行动方案,在农产品供给、休闲旅游、公共服务、青年创业等方面,主动参与大湾区产业分工合作,积极承接大湾区产业技术转移。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探索与前海等自贸片区构建协同发展机制。密切与深港创新圈合作,加强人才培养和科技引进。
扩大对外交流合作。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文化、体育、旅游等往来,继续办好梅州五华国际女子足球锦标赛、“一带一路”客家杯足球邀请赛。加强海外经贸文化联络机构建设,在海外举办投资推介会。用好侨资侨力,推动与我市对外开放发展互补性强的国家地区建立友好城市。重点开拓与新加坡政府的合作,争取合作事项列入新加坡——广东合作理事会议事日程。依托松口、雁洋、丙村在侨界的影响力,推动梅州华侨文化旅游经济合作试验区规划建设。办好第六届世界客商大会。
提高开放融通水平。积极推进与粤港澳大湾区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尽早融入广州深圳2小时经济圈,有序加密或开通北京、上海、深圳及香港、新加坡等航班航线。依托汕昆高速、即将通车的梅汕高铁,以及待建的梅潮高速、大埔至潮州港疏港铁路等,规划建设梅汕、梅潮经济走廊,支持东部的丰顺、大埔对接融入沿海经济带建设,推动梅州借道出海、向东发展。办好赣闽粤十三市党政领导联席会议,务实推进生态环境和旅游合作,构建梅(州)赣(州)、梅(州)龙(岩)跨境水治理协作机制,(十一)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
<a href="http://www.52fw.cn>范文</a>,共同推动规划建设梅漳厦高铁,联通厦漳泉城市群,更好地融入海西经济区建设。</P><p>(十)加快文化名城建设,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P><p>高度重视发展文化软实力,在文化名城建设中焕发客家文化的生机活力,不断提升人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P>#p#分页标题#e#<p>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实施梅州精神文明建设提质三年行动计划,突出创建常态化,深化城乡“四级联创”。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为主抓手,有序整合县级资源,全面提升志愿服务质量,创新开展新时代群众工作。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深入开展文明出行、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餐桌等活动,深化群众性文明创建。</P><p>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大公共文化服务投入,完善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力度,建立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数据库,建设一批非遗展示馆、非遗代表性项目传习中心和传习所等,办好客家文化(非遗)艺术周。加强对重点文物、革命遗址、客家古民居、古村落及名人名居的保护开发,引入社会力量多种形式活化利用。升级改造中国客家博物馆,推进中央苏区(广东)历史博物馆建设。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振兴文艺院团,围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力争全年推出2-3部精品剧目。开展文化惠民,提升阅读指数,打造“书香梅州”。规划建设梅州传媒文化创意产业园,加快形成特色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加快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积极发展智慧广电、<a class=" arc_keyword"="" data-cke-saved-href="/changyezixun/dianshang/2018/0830/8858.html">#p#分页标题#e#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坚持向市委、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支持市政协履行职能,主动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沟通协调,广泛接受社会监督,提高代表建议和委员提案的办理质量,确保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
各位代表!时代是出卷人,人民是阅卷人。面对时代的召唤、人民的期盼,唯有实干二字。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蓝图已经绘就,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落实省委“1+1+9”和市委“123456”工作部署,同心同德、迎难而上、真抓实干,以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努力开创梅州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