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学无用”为何获得那么多赞同?
runsly 03-15 次遇见“讀大學無用”爲何獲得那麽多贊同?
文/曾穎
9月1日是很多大學的開學日,在新生們忙着開始迎接大學生活時,成都一位女孩卻在爲上大學的事和父親進行着一輪又一輪的談判。雖然拿到了成都某高校的本科錄取通知書,但玲玲的父親固執地認爲“讀書無用”,他甯願出錢資助玲玲做點小生意,也不願“扔幾萬學費進去打水漂”.父親算了一筆賬:讀4年書花8萬,为何获得那么多赞同?
文/曾颖
9月1日是很多大学的开学日,在新生们忙着开始迎接大学生活时,成都一位女孩却在为上大学的事和父亲进行着一轮又一轮的谈判。虽然拿到了成都某高校的本科录取通知书,但玲玲的父亲固执地认为“读书无用”,他宁愿出钱资助玲玲做点小生意,也不愿“扔几万学费进去打水漂”.父亲算了一笔账:读4年书花8万,如果打工至少挣8万,一来一去就是16万。
一些网站以《成都男子反对女儿上大学,称捡垃圾都比读书强》为题报道了此事,配上长发女孩手拿录取书落寞地站在街头不知何去何从的煽情照片,引来无数读者的围观和热议。某门户网站的跟评论和跟帖者近十万。这些跟帖中所表现出的观点和情绪,并非如报道者的初衷那样,让即将失学的女孩子能取得读者的同情和支持;相反,倒是更多的人表示出了对父亲反对女儿读大学的行为的理解和支持。这些网友的出发点各不一样,但所持的立场却确实令人一震——难道传说中的新一拨“读书无用论”,已令人忧心地汹涌而来了?
细读各种网友的评论,有网友说:“觉得读大学没用的请举手!觉得大部分专业课设置的不合理的请举手!”他得到30066个“顶”字的认同;另有网友说:“听说大学旁边最多的不是饭店,而是宾馆!”此条收获了21518个人的赞同;还有人帖了一个悲怆的老段子说:“用一麻袋的钱去读大学,换来一麻袋的书,等读完一麻袋的书毕业,才发现挣得钱,都买不起一条麻袋!”这一条跟帖获11217人个的认同;还有诸如“上个垃圾本科,还不如去学门技术”、“这个父亲是伟大的!他不仅保护了女儿,还保护了自己财产。”等等说法,占据了跟帖认可榜排名的前几位。而与此同时,有一万多名成都本土网友参与的调查投票显示,七成网友均认为“读大学不是唯一出路”.
#p#分页标题#e#分析这些跟帖,我们不难看出,获得跟帖者近三分之一支持的第一条,针对的是当下大学教育的专业设置和教学质量;第二条涉及的是大学周边环境和大学生学习生活状态;第三条涉及大学生就业及收入前景。这些声音,与当下社会对大学教育的忧虑和不满,是暗合的——在很多人眼中,大学教育学质量堪忧,学生在校园中混日子,毕业之后就业和收入甚至可能不如民工的状态,是导致部分人放弃上大学的原因。虽然,这种感性的认知,并非全面的真实状况,但也并不是三两起个案,就能造成这样一种印象,几只小老鼠不可能拱出个大地震,这是基本常识。说当下的“读书无用论”与当下大学的教育质量有因果关系,应该不算过激之论。
近几十年来,曾出现过三次“读书无用论”的思潮。第一次以张铁生交白卷上大学为高潮,那些年知识成了一种罪恶,知识本身似乎的确无用,因为没有使用的地方;第二次出现在改革开放初期的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由于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许多没有读过多少书的又没有进入国营事业集体等等所谓单位的人,首先进入了个体户的行列,进而也成为大众羡慕的先富起来的人,由于体制等原因,教授、医生、教师、公务员、工程师等等,依然在单位拿着难得涨一下的固定工资。于是就泛起了“读书无用论”.
与前两次不同的是,近年来涌起的“读书无用论”,确切地说是“读大学无用论”.它与前两轮因政治或因经济而造就的以“知识贬值”为表征的“读书无用”论不一样。当下的“读大学无用论”,所涉及的还不只是知识是否有价值的问题,而是办大学的方针、思路和教育质量问题。一些人的“不读”是因为不合算;一些人的“不读”是因为“没意思”;还有一些人的“不读”,则是因为“不必需”;还有些人的“不读”是因为学不到自己想学的东西。同样的拒绝和远离大学,但原因却各不一样。这也完全符合当下多元化社会的客观真实状态。
成都那位父亲,以其生意人的小精明,简单化地计算了读大学的成本和收益,并做出了他所认为合理的价值选择。这只是一个有争议的个案,即使再加上其他的一些因各种理由选择不读大学的案例,也不足以改变绝大多数中国人所认定的读大学是最重要的人生路径。这就如同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两次“读书无用论”并没有改变人们考大学读大学的热忱一样。只是,按常理,争论双方的观点,至少应该旗鼓相当才是。但让人吃惊的是,原以为应该同情女孩子并谴责父亲的声音,却明显弱于近乎一边倒的“支持不读”之声。这背后所潜藏的社会心态,才是值得仔细研究的。